古代的科舉,中探花的人為啥比中狀元還高興?說出來可能你別不信!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透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透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古代的科舉,中探花的人為啥比中狀元還高興?說出來可能你別不信!

科舉制考試一共分為四個等級,其中等級最高的考試當然是殿試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國家級考試,殿試會根據參加考試的學子所寫文章錄取三個人,這三個人中第一名被稱作狀元,其餘的兩位分別是榜眼和探花,高中狀元的人自然是所有人中文采最好的,最有才華的,但是狀元卻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的,有很多的人他們更想成為探花,這會讓他們比高中狀元還要開心,有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科舉,中探花的人為啥比中狀元還高興?說出來可能你別不信!

這是因為,相比狀元的較好筆墨文采,考取第三名的探花還必須要有出人的容貌,這一點我們從現代的京劇中就能夠有所瞭解,其扮演探花的人通常面容姣好。從古至今一直如此,任何時代的人都是看臉的,如果你有一副較好的容貌,再加上出人的才華,往往能夠事半功倍,所以皇帝和其他掌權者對於探花的關注度旺旺要比狀元的高。

古代的科舉,中探花的人為啥比中狀元還高興?說出來可能你別不信!

其實我們從字面上可以理解一下的話,也是能夠猜出來個大概的。探花探花,他的相貌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從這裡不難看出來,原來古代也是要看相貌的啊。但是雖然說探花看相貌,他的才能也是要有的,不然也不會是科舉考試的前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