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長城被稱為是華夏的脊樑,在長城之上,有三處重要的關口,起點的關口是山海關,中間是鎮北關,終點的關口是嘉峪關。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873年,陝甘總督左宗棠曾經親提“天下第一雄關”六個大字,懸掛在關樓之上,嘉峪關名傳中外,是遊客雲集之處。在嘉峪關西甕城後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傳說它被放在哪裡,經過了六百年的漫長歲月,也沒有人敢動它一下。為何不敢動,因為這塊磚的名字叫“定城”,只要一動他,嘉峪關城池都將為之不保,其實,這個傳說是不靠譜的,為何這樣說,下面就開始解密了:

1、定城磚的由來

嘉峪關西甕城後簷臺上那塊“定城磚”的由來,誰也說不清楚,唯一能說清楚的,是一個不靠譜的傳說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明洪武五年,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在主持修嘉峪關的朝廷官員李端澄,另外一個是工匠領班易開佔。

李端澄為了修建嘉峪關城樓,請的都是工匠中的精英,他工錢給的不低,但為了貪墨朝廷給工匠們的賞錢,他起了一個壞心眼,那就是請工匠領班易開佔做工程預算,他的要求是,嘉峪關城門樓完工,不許剩下一塊磚。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易開佔經過畫圖,放樣,最後預算出,嘉峪關的用磚總量為十萬塊,可是工程完結,實際用了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剩下的一塊磚,被他放在了西甕城後簷臺上。

李端澄指著那塊剩磚,就要扣下工匠們的賞錢,易開佔冷笑,道:“那塊磚叫定城磚,一旦取下,嘉峪關的城樓將不保!”

李端澄“挑刺”計劃失敗,最後只得給了易開佔等人的賞錢。

可是如果仔細想一下,易開佔的“定城磚”的說法,真的不靠譜。為何說不靠譜,我們首先談一下燒製城磚,運輸城磚,以及建築嘉峪關關城之時的城磚損耗。

我們都知道“錯誤可以避免,但誤差卻不可以避免”的物理學定律。在嘉峪關城磚的燒製、運輸和建設過程中,損耗就不可避免。隨便解釋一下,您就能明白,嘉峪關城磚的磚坯放進窯內,加火燒磚,大部分城磚應該都是合格產品,只有一小部分開裂,扭曲的必須要淘汰。故此,燒磚的時候,就要多燒一些,彌補損耗的一部分城磚。而運輸時,城磚在碰撞、顛簸的時候,也會出現斷裂和缺角的損耗。在修建城樓的時候,匠人在砌築城磚時,其損耗就更不可避免了。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損耗率究竟是多少?按照現代《建築手冊》上給出的合理值是5%左右,也就是說,易開佔就是神仙,他能算準了嘉峪關城樓用城磚十萬塊,但也必須要多購進5000塊補充損耗用的城磚。

城磚損耗的數量究竟是多少,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控制和計算的,故此,建築完嘉峪關城樓,只剩下一塊磚的提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純屬是在自欺欺人。

2、嘉峪關定城磚出現的時間不對

明洪武五年(1372年),就是朱元璋從元朝統治者手中,將明朝江山搶來的第五年。當時的大明朝並不富裕。要知道當時滅元的戰爭剛剛結束,物質十分的匱乏,朱元璋為了厲行節約,嚴防奢侈,便制定了《禮制集要》,集要中規定,品級低的官員,甚至不許使用金玉之物,節儉之風可見一斑。

《明人筆跡》中,曾經記錄著朱元璋的午餐菜譜,上面有20個菜餚和茶點,其中最好的幾道菜,無非是蝦、羊肉,鵝肉和蒸雞而已。朱元璋為何要這樣節儉,首先和性格有關,接下來和治國理念有關,但更有關的就是明朝建國之初沒有錢。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明洪武五年,嘉峪關開始建關,為了省錢,一開始修建的是土城。這座土城周長約733米,高度約為6。7米,也就是說,最早的嘉峪關根本就是有關無樓的狀態。沒有嘉峪關的城門樓,這塊定城磚自然是無處安放。

修建嘉峪關土城,最苦最累的是夯土工將,這時候的易開佔就算出現在修工的隊伍中,估計也沒法發揮預算的能力,因為沒有銀子,一切需要從簡,更別說修建城樓了。

時間一轉眼,到了1506年。當時的嘉峪關守將李端澄手裡有了一些稅賦的積蓄,他便找來工匠,修建了內城的光化樓和柔遠樓,城內還修建了倉庫,官廳等等的附屬設施。

這時候的嘉峪關,還不算一個著名的關隘,因為內城只是一個小城,甚至還有兩次被敵人攻破的歷史,更氣人的是,有時候敵人嫌攻城費事,他們竟騎馬繞過嘉峪關,去攻擊其他的地方。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1539年,嘉峪關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明朝的兵部尚書翟鑾巡視西北,認為嘉峪關地理位置極其險要,應該重立城關,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嘉慶帝接到翟鑾的奏摺後,當即准奏,並給嘉峪關撥款,就這樣,在嘉峪關的內城之外,又修建了高大的外城,嘉峪關雄偉的城樓,終於拔地而起。

如果嘉峪關開始有了“定城磚”的故事,就應該發生在1539年,但這時候,距離明洪武五年,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

我們假設定城磚的故事存在,這塊定城磚到了清朝,又將面臨怎樣的局面?

3、清朝又對嘉峪關大修了三次

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明朝的“定城磚”就放在嘉峪關西甕城後簷臺上,我們看看他經過了明末清初的朝代變更,以及二三百年的風剝雨蝕,還有血光遍地的戰火洗禮,它還能不能保得住。

清初的時候,嘉峪關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築,但為了防止祁連山厄魯特進入河西,甘肅提督在康熙五年的時候,才修築了長達三百六十多里的南山邊牆。

清康熙三十二年,噶爾丹部發生叛亂,嘉峪關成為了指揮前敵的大本營,至噶爾丹部叛亂結束後,嘉峪關也順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維修。

這時候,我們判定那塊“定城磚”還在。

據《重修嘉峪關碑記》記載:清乾隆三十一年,清乾隆四十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嘉峪關的關樓得到了加固,光化樓、柔遠樓得到了包磚,搖搖欲墜的嘉峪關關城,獲得了一定的恢復。

咸豐三年,經過各方籌集銀兩,一場更大規模修復嘉峪關的工程開始了,原來堞雉大半傾頹,幾近廢敗的嘉峪關終於煥發出了一點生機。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清同治七年,嘉峪關又被重新修補。清同治十二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巡視嘉峪關,發現雄關頹敗,當即調撥銀兩予以修補。讓荒涼的嘉峪關,又能以新面目示人了。

嘉峪關頹敗,修補;荒廢,修補,搖搖欲墜,接著修補。為何不能對破舊的嘉峪關,來一次大的手術,讓它重新煥發青春?這道理很簡單,因為清朝當時沒有銀子。

這時候,嘉峪關經過多次的修補,那塊“定城磚”還在不在,真的是未知數了。

清末以後,到了北洋和民國時代,城樓遭外來駐軍、當地百姓的嚴重破壞,最重要嘉峪關樓已不復存在,其磚頭被修了軍營,木料被燒火做飯。而光化、柔遠二樓僅存框架,作為配角的西甕城估計也已經坍塌,而甕城後簷臺上那塊“定城磚”估計早就沒有影了。

解放後,嘉峪關又經過多次修繕,這才真正煥發了青春,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雄關”。

很顯然,甕城後簷臺上那塊“定城磚”太新,真的不是經歷了五六百年風雨的“滄桑”樣子,它應該是解放後,有關部門,為了呼應易開佔修城的故事,而特意放上去的。

這塊定城磚,每一次改建重修嘉峪關,都得被人動過,不僅動過,而且被太多的人動過,按照道理,它其實早就應該不存在了,為了照應那個故事,這才被近代人放了上去而已。

總結

嘉峪關是長城的終點,堪稱是除了山海關之外的最重要的關口,這座重要的關口,理應有很多的故事和傳奇,而說到故事,就可以有虛構的成分。

嘉峪關西甕城簷臺上有一塊"定城磚",它真的六百年,無人動過嗎

故事可以虛構,而弘揚工匠精神的“定城磚”,完全可以在甕城後簷臺上,放600年,或者更多的年份。但歷史不容虛假,那塊定城磚不可能在甕城後簷臺上,靜靜地放了600年。

還是讓我們擦亮眼睛,看清歷史的真面目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文秀才

參考資料:《嘉峪關志》 編纂委員會 甘肅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