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寺和廟有何不一樣?別再搞混淆了

寺廟,在如今就是僧侶居住的地方。但是有時候看電視劇,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古代宮廷中也有以“寺”命名的機構。比如《慶餘年》的主角範閒,就曾經在“鴻臚寺”中擔任職務。可是他負責的並不是吃齋唸佛,而是禮儀與邦交。那麼,這究竟怎麼回事呢?原來,在中國的漢代以前,“寺”騎士是國家機關的專屬稱謂,三公九卿中的“卿”(例如:大理寺卿)日常就在“寺”裡面辦公。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寺和廟有何不一樣?別再搞混淆了

古代宮裡的“寺”共分為九種,有太常寺、鴻臚寺、宗正寺、少府寺等等,它們分別管理宮中的膳食、馬匹、宗族、儀鑾和庫藏。其稱謂與職務,隨各個朝代的變化而變化。其中“宗正寺”到了明清時期,就改成大家熟知的“宗人府”了。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有一天晚上,漢明帝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裡有一個渾身金光的奇人,正在繞著宮殿飛行,在他頭頂上還有一個白色的光環。

明帝正想看仔細,他忽然升空,翩然西去。明帝驚醒問大臣傅毅,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傅毅告訴他說,在西方的天竺國,有一個叫釋迦牟尼的人建立了一個宗教,並且把自己的見識與學問寫成經書,流傳下來。明帝對此十分好奇,於是就派了蔡愔和秦景兩名官員前去天竺取經。蔡、秦二位官員,公元65年從中原出發,到了中亞阿富汗一帶,遇著了兩名印度高僧,他們懇請高僧到中土洛陽去弘法。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寺和廟有何不一樣?別再搞混淆了

公元67年,二位使者與高僧用白馬載著經書回到了中土。明帝看到高僧很高興,於是找人建了一個地方安頓他們並收藏經書。因為經書是用一匹白馬馱回來的,再加上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尊重,明帝就把藏經的地方叫做“白馬寺”。從那以後,佛教人士們居住的場所,就一直叫“寺”了。

至於廟,本來是中國古代祭祀神靈與先祖的地方。儒家的孔廟,宮裡的太廟,都是這類性質。因為使用年代久遠,民間逐漸就把寺與廟他們的稱謂混淆了。反正都是燒香叩頭的地方,大家就把“寺廟”二字連在一起叫了。不過,孔廟、太廟一般是不能叫做“寺”的,而這裡也不會弄錯。孔廟是“儒家”祭祀的場所,參與活動的人,全部都是很有文化的讀書人,因此很難把它的稱謂弄錯。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寺和廟有何不一樣?別再搞混淆了

另外,和佛寺的情況相類似的建築還有中國道教居住的場所,它們通常被稱為“某某宮”和“某某觀”。“宮”本來是指皇家起居辦公的地方,到了唐朝,據傳李世民因為有部分的鮮卑血統,所以他想給自家認一個名聲非常顯赫的祖宗。於是,李世民就對外自稱是“老子”的後人。打從那個時候起,朝廷就允許道士們,把修行的場所命名為“宮”,並且允許道士穿黃袍。但是,和尚的住處卻是不能叫宮的。

除了以上這些稱謂,和尚居住的地方,還可以叫“精舍”、“院”、“蘭若”、“寶剎”等等,而尼姑居住的地方一般叫“庵”也可以叫”苑”,道士居住的地方還可以叫“閣”、“廬”、“洞”。這些稱謂的古今變化特別多,但總體上來講,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活動場所大多稱為“寺”;道教稱為宮、觀;儒教的稱為廟、宮;西方天主教的就稱為“教堂”。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寺和廟有何不一樣?別再搞混淆了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稱謂,要區別場合來使用,弄錯了會顯得不禮貌。要想多瞭解解這方面的知識,平時可以看看古典小說和古代文化常識之類或者相關的書籍,那些書籍裡面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其實,區分這些稱謂,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