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今天就來小扒一下。

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秦、漢、三國時期武術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武術著作大量出現;武術形成為初期流派;刀漸而取代了劍在軍事舞臺上的地位,劍逐漸轉移至非軍事用途並繼續發達;漢刀、漢代的刀劍之術以及相撲、角抵活動,這時東傳日本。

第三、兩晉、南北朝時期武術(公元265-589年)三百餘年的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劇烈動盪的時代,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因為戰亂頻繁,促進了軍用武術的發展,各個民族之間即衝突,又融合,使得武術的種類和套路得到了發展與交流,偏安南方長江流域的漢族政權多享樂苟安,崇尚聲色玩樂,娛樂性武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另外,這一時期,也是佛教、道教等迅速發展的時期,使武術與宗教活動開始有了較多的聯絡。

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唐代武風繁盛,又是開放性的文化,對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視,武舞、弓射、摔跤等等,都有外來文化作用的痕跡,這種開放的態度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武術的發展,除此以外,武舉制的創立,是這一時期武術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第五、兩宋時期武術(公元960——1279年)在宋朝統治的320年中,與遼、金、西夏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這一時期由於戰爭頻繁,雖然重文輕武,在軍備上卻從沒有放鬆過。宋朝的軍隊實行募兵制,透過選募、武舉考試選拔武術人才,軍事訓練採用統一教學,並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軍事訓練的規範化、系統化促進了習武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在這一時期,兵器的種類大增,形制複雜,武術開始向多樣化發展,武術表演專案也有相當的發展。

另外,在這一時期,城市裡出現了大量跟武術有關的組織,以健身和娛樂為主,也就是武館的雛形,與此同時,鄉村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組織,既務農,又習武,跟民兵類似,這與朝堂上的風氣完全不一樣。宋代武術體系基本形成。除了對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路武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古代武術的基本格局,基本擺脫了從屬於軍事訓練的地位,在民間按自身的規律發展起來。

第六、遼、金、西夏及元代武術。

曾經建立過國家政權的遼、金、西夏及元代,有很多非常具有草原特色的武術,與中原武術進行碰撞和融合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武術的發展。第七、明代武術(公元1368-1644年)明朝建立後,蒙古瓦刺部長期與朝廷處於敵對狀態,整個明朝從興起到衰落,北方的軍事威脅始終未能解除。與此同時,抵禦倭寇之亂,也一度成為明朝面臨的重要軍事問題,對軍事的重視也必然導致對武術的重視。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何良臣的《陣紀》、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等一批武術及軍事名著,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由軍事訓練及戰爭實踐的檢驗總結而產生的。

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小評中國武術發展之興衰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其中一個很關鍵的,讓中國武術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始終保持一個學習和融合的態度,積極吸取別的民族和國家的武術思想,與本國武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固步自封,守著自己的東西坐在屋子裡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