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國博"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告訴您怎麼辨別清宮戲裡的旗頭

說起清代滿族女子服飾,從頭到腳可用以

“梳旗頭,著旗袍,穿旗鞋”來概括。在無數的清宮戲中,我們也都可能看到後宮佳麗的倩影。

當然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諸如

“電視劇中的旗頭是怎麼固定在頭上的?”“清朝女性的旗頭是自己的頭髮嗎?”“清朝的旗頭是怎麼梳的?”之類的問題。甚至有人直接吐槽“旗頭是不是最毀人的造型”“清宮劇滿屏的‘旗頭’是錯誤的,只有重量全無美感!”等等。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對於旗頭有專門的介紹,除了真人蠟像外,還展出了

4

個清代旗人女性發型的模型,並配上了慈禧太后的油畫像,和一位滿族美女的照片。

在展簽上這樣介紹:

“旗頭,旗人女性梳旗頭,較有特色的是將真發平分兩把,在頭頂綰成平髻,再用扁方別住,名兩把頭或一字頭。光緒晚期,做成硬質扇面形假髻,固定在發座上,顯得更高大,名大拉翅。”

4

個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旗頭只是辮髮盤髻。就是先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這種髮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皆如此。

第二個就是

“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髮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髮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摻入假髮。

第三個是

“一字頭”。一字頭是隨著扁方的出現而產生的,這是一根長約

30

釐米,寬約

2~3

釐米的銀簪子,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髮梢與碎髮固定牢,這樣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髮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髮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髮,使髮式成為扁平型,就像一個大字的“一”字。

第四個是

“大拉翅”。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這種“大拉翅”據說是慈禧自己改進的,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

4

個模型也基本反映了旗頭的發展過程,而在清宮劇中,無論是清初,清中期還是清末都讓後宮女子用“大拉翅”,肯定是有問題的,大家再看清宮劇時,也好分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