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公元210年,赤壁之戰結束一年多年,曹操為了消除天下人的疑慮,寫了一篇說明自己理想和心志的文章,名字叫《讓縣誌明本志令》,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後來我(曹操)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能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軍,將來死了之後能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曹操說自己的志向是當大漢朝的徵西將軍,曹操的話你們信嗎?不管你們信不信,其實我信,這就是曹操當時的終極理想,雖然曹操後來當上了東漢唯一的異姓王魏王,同時他的兒子改朝換代篡了漢,但並不代表他從一開始就是個奸臣,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的一生都在改變,包括他的理想,從最初的徵西將軍到後來的魏王,這都是一條不歸路。

回過頭來看一看曹操的一生,你會發現曹操的變化是最大的,曹操的前半生就是想當大漢朝的忠臣,看看他的行為就會明白,曹操20歲當洛陽北部尉的時候,拿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開刀,打擊不遵紀守法的權貴,力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帶來朝廷的改變,可是很快,他所得罪的宦官就把明升暗降,調到外地去做官了,曹操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幾年以後,曹操被徵召擔任沒有實權的議郎,參與議政,曹操給前朝被宦官殺死的名士陳蕃和大將軍竇武上書為他們平反,陳蕃和竇武在當時是士大夫的領袖,想要剷除為害朝廷的宦官集團,結果被宦官所殺,曹操當時的行為叫匡扶正義,可是漢靈帝不採納,漢靈帝可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昏君,曹操也無能為力,本著一腔報國心,奈何皇帝不用心,曹操報國無門。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到了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為了打擊黃巾軍的叛亂,維護漢朝的統治,曹操又義無反顧地同意朝廷的徵辟,率領一支軍隊協助皇甫嵩打擊黃巾軍,立下了功勞,曹操因功被封為濟南相,曹操在濟南相的任上,大力打擊貪官汙吏,又得罪了權貴,曹操擔心會讓自己的家族遭受迫害,於是辭官回家了。

曹操並非不想報效國家做個忠臣,可是在東漢末年奸臣當道,宦官掌權的時候,曹操無論怎麼努力都救不了國,反而還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危害,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曹操一直就想當個忠臣,可是現實環境讓他當不上,他打擊不法權貴、為名士平反、打擊貪官汙吏、平定黃巾軍的行為,哪一項不是為了國家,哪一項是為了他曹操呢?

幾年以後,曹操又被任命為典軍校尉,這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是當時的漢靈帝為了制衡大將軍何進親自組建的一支軍隊,可是八校尉之首就是曹操當年打死的蹇圖的侄子蹇碩,不知道蹇碩看到曹操這個殺叔仇人作何感想?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當蹇碩後來被大將軍何進所殺,而何進又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等人又率軍誅殺了所有的宦官,整個朝廷亂作一團,董卓進京控制了都城,曹操因為不屑於董卓的蠻橫和專權,逃離京城,到地方上招兵買馬,並且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當關東聯軍畏縮不前,各自打著小算盤的時候,曹操絲毫不顧及個人利益與安危,率領一支軍隊攻打董卓,結果被徐榮打敗,不僅全軍覆沒,而且差一點連命都丟了,可是所謂的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卻各懷鬼胎,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曹操怎能不痛心呢?曹操這可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我相信曹操的理想就是當大漢的徵西將軍,一心報效國家。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曹操理想就是當大漢的徵西將軍,曹操甚至在想,他死了以後,能在自己的墳頭立一塊碑,碑上有一句話:“大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曹操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一種樸素的愛國之心,那為什麼曹操的理想不是當徵東將軍、徵北將軍或者徵南將軍呢?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這和漢朝當前的形勢有關,東漢最大的外敵其實不是匈奴,當時的北匈奴被竇憲消滅了,南匈奴一直就依附於漢朝,而且勢力弱小,東漢最大的敵人是西邊的羌人,並且東漢與羌人之間的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年,貫穿了整個東漢。

東漢建立之初,西邊的羌人就不斷開始騷擾漢朝,東漢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被光武帝劉秀任命為隴西太守,這裡是今天甘肅的天水、隴南、定西到蘭州一帶,也是漢與羌的交界處,馬援率軍打敗了先零羌和參狼羌兩個部落,漸漸讓隴西郡安定下來。

到了漢明帝時期,燒當羌強大起來,又一次入侵隴西郡,漢明帝派出張鴻、竇固、馬武等將領打敗了羌人,其後燒當羌歸順了漢朝,到漢章帝時期,因為漢朝官吏強搶羌人妻子,被羌人所殺,然後就逼反了羌人,整個羌人部落約五萬人全部反了,漢章帝派出馬防、耿恭將領率領北軍五校三萬多士兵討伐羌人,羌人被打得大敗,斬殺及被俘四千多人,餘者或降或逃。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從此之後,東漢與羌人的戰爭每隔幾年就要大打出手,總是無法降服羌人,羌人跟匈奴人不一樣,匈奴是遊牧民族,羌人是半遊牧半定居的民族,每當被東漢打服了,羌人就投降漢朝,然後過個一年或幾年又開始叛亂,就是無法根除,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東漢歷史上,漢朝與羌人的戰爭也延續了一百多年。

到了漢桓帝時期,東漢三大名將段熲(字紀明)、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強力鎮壓羌人,這三將號稱涼州三明,在三將的殘酷鎮壓下,羌人要麼死傷慘重,要麼暫時遠離漢朝邊境,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到了東漢末年,西邊的羌人同樣經常發生叛亂,黃巾起義的同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羌人北宮伯玉聯合韓遂與邊章一起起兵反對漢朝,到了第二年,三人率領數萬騎兵攻入漢朝的三輔地區,燒殺搶劫,無惡不作,漢靈帝派出皇甫嵩與董卓率軍平叛,但未能成功,之後漢靈帝撤掉皇甫嵩,改派張溫、袁滂、孫堅、董卓等將領討伐羌人,因為當時有流星出現,導致叛軍出現恐怖,董卓等人才撿了便宜,打敗了北宮伯玉等人。

曹操的理想是當徵西將軍,你信曹操嗎,為何不是徵北或徵東將軍

而這一年,曹操也在潁川縣打敗了黃巾軍,隨後就被任命為濟南國相,負責治理地方,曹操的理想是徵西將軍,喜歡打仗,喜歡兵法謀略,但是朝廷沒有給他機會,曹操只能在地方上打擊貪官汙吏,而曹操為什麼只想當徵西將軍,而不是徵北、徵南或者徵東將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東漢最大的敵人是西邊的羌人。

所謂的徵西、徵南、徵北、徵東合稱為四徵將軍,四徵將軍在東漢是雜號將軍,如果有個大字,比如徵西大將軍,才是高階將軍名號,後來曹操建立政權後,才把四徵將軍列為高階將軍,曹操說自己只想當個徵西將軍的本意就是想為漢朝打羌人,因為東漢與羌人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強力鎮壓並不是解決羌人頻繁叛亂的原因,羌人漢化的程度比匈奴人更深一步,曹操肯定有自己治理羌人的想法。

而當時東漢的南邊、東邊、北邊相對來說,比西邊的情況要好一些,所以就沒必要徵南、徵東或者徵北,而只有徵西才能為漢朝建功立業,這就是曹操前半生真實的理想,我相信曹操在《讓縣誌明本志令》中說的大部分話是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