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大家都知道,雖然魏、蜀、吳三足鼎立,但最後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政權,開創了後面的統一的政權——西晉。司馬氏篡權與曹魏不同,它並不是從一個廢墟當中建立起來的,曹魏在當時也並非是一個衰敗、腐朽的政權。所以司馬氏雖然確實是成功奪權,但在鞏固這個成果的過程中,也花費了很多經歷。政變和兵變是少不了的。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比如說規模很大、前後時間跨度很長的“淮南三叛”,分別由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平復。小編下面並不詳說“淮南三叛”的過程,主要聊一聊“淮南三叛”各自領袖發動兵變的目的。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淮南一叛”:曹魏老臣王凌欲行廢立之事

“淮南一叛”的主要領袖叫做王凌,算是曹魏的一個老臣了,也是被曹操闢到丞相府的。曹魏經歷了曹操(奠基人、魏國開創者)、曹丕、曹叡之後,迎來了一個少帝,就是曹芳。曹芳年紀小不能親政,在中書令、中書監孫資、劉放的影響下,司馬懿和曹爽就上臺執政來了。

曹爽前期是壓制司馬懿的,但是在“高平陵之變”中輕易落敗,最後是司馬懿獲得了勝利。曹爽和他的黨羽大多被誅戮,也有被打壓的,司馬懿開始專政。

司馬懿上位後對一些老臣也進行了拉攏,王凌就從司空轉為太尉,雖然都是三公之位,但是按照《後漢書·百官志》的排列順序,太尉還是要高於司空的。而且太尉與軍事有關,權重也較司空更高一些。

當然這個時候王凌已經都督揚州軍事,屬於對東吳的主要防區的最高長官,有實打實的軍權,司空、太尉什麼的也都無所謂了。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不過王凌並不是司馬懿的支持者,相反是司馬懿的反對者,並且打算藉助手中的兵權發動兵變。結果此事被發現,司馬懿率兵征討,王凌又感到害怕,先是投降司馬懿,後來又自殺。“淮南一叛”就這樣草草收尾。

王凌的目的

按照《三國志》以及裴松之引注的《漢晉春秋》的記載,王凌起兵的原因在於曹芳年幼,容易受制於權臣,王凌起兵的目的,或者說是基礎,就是行廢立之事,廢掉曹芳,立曹彪為帝,也就是曹操的兒子之一。那麼問題就來了,王凌起兵背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是曹芳年幼一事。“淮南一叛”的籌備時間是在嘉平元年,這個時候曹芳已經即位十年,即將成年。王凌在此時以曹芳年幼為由行廢立之事,其實是有些站不住腳的。

如果有人說王凌是考慮到司馬懿專權,那麼擁立曹彪豈不是更加沒有根基嗎?而且曹爽執政的時候,曹芳的年齡無疑是更加幼小,王凌為什麼沒有顯露出一點反意呢?

《漢晉春秋》:“凌、愚謀,以帝幼制於強臣,不堪為主,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之。”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要知道雖然司馬氏因為篡權在後世揹負罵名,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曹爽一派才是真正的不得人心,曹爽一派不僅排擠司馬懿,還包括一些其他的老臣;同時曹爽一派進行的“正始改制”也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其黨羽丁謐、何晏、鄧颺被時人稱為“三狗”。

司馬懿誅殺曹爽,對於當時人來說,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是大快人心的舉動。王凌在“高平陵之變”後產生廢除曹芳、另立新帝的想法,不能不引起後人的懷疑。

《三國志·魏書·曹爽傳》:“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為伎樂……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

《魏略》:“三狗,謂何、鄧、丁也。”

小編不否認,王凌起兵很可能是想匡扶社稷,是忠於曹魏的表現。但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王凌也是一個野心家,當司馬懿與曹爽進行火併之後,王凌身處外鎮,錯誤地判斷朝中的風向,以為司馬懿的血腥屠殺以及對曹爽的鎮壓會造成世家名士和曹魏宗室的強烈反彈,於是決定立曹彪與司馬懿對抗。

如果曹彪成功即位,那王凌也就成為曹魏新一代的核心當中的核心。可惜司馬懿誅殺曹爽是“順勢而為”,王凌的兵變還沒發生就遭到出賣。借用王夫之先生的一句話概括:“王淩可以為魏之忠臣乎?蓋欲為司馬懿而不得者也。”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淮南二叛”:毌丘儉勤王失敗

“淮南二叛”的發起者是毌丘儉,當時曹魏實權人物是司馬師。毌丘儉發動兵變時也是都督揚州軍事,東線防區司令官。

與“淮南一叛”的草草收尾不同,“淮南二叛”中還是有直接的衝突的。毌丘儉、文欽矯太后詔,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向許、洛方向進兵,但是受到司馬師的鎮壓。隨後毌丘儉身死,文欽跑到了東吳。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毌丘儉的目的

按照《三國志》當中的說法,文欽是曹爽一派,毌丘儉與曹爽餘黨夏侯玄關係很厚。但小編認為,像謀反這樣的大事,不可能僅從個人關係的角度上來講,造成“淮南二叛”的發生,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嘉平六年(即公元254年),也就是“淮南二叛”的頭一年發生的“嘉平之變”。

《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初,儉與夏侯玄、李豐等厚善。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曹爽之邑人也。”

夏侯玄、李豐、張緝等人打算除掉司馬師,讓夏侯玄執政。結果事情敗露,相關人員被誅殺。張緝的女兒是曹芳的張皇后,並且“嘉平之變”中也有曹芳的身影。

於是司馬師先廢張皇后,後廢曹芳,擁立曹髦為帝。這件事可以說是曹魏政局發生的大地震,“淮南二叛”可以視為“嘉平之變”的後續反應,直接原因就是曹芳被廢,司馬氏的獠牙已經非常明顯。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三月,廢皇后張氏……秋九月,大將軍司馬景王將謀廢帝。”

而且在“淮南二叛”中,毌丘儉向西北的許昌、洛陽進軍,雖然在過程中有猶豫和停頓,但也符合“清君側”的勤王的旗號。

所以小編以為,無論是兵變時間前後的特殊事件,還是兵變的實際行動,毌丘儉相較於王凌來說都更符合曹魏忠臣的舉動。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淮南三叛”:諸葛誕被困死壽春

諸葛誕和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在《世說新語》中被評價為“魏得其狗”。“淮南二叛”失敗後,諸葛誕又都督揚州。在這個過程中,諸葛誕積蓄自己的力量,於是遭到司馬昭的猜疑。朝廷徵諸葛誕入朝為司空,諸葛誕感到疑懼,於是發動兵變。

“淮南三叛”中,諸葛誕與司馬昭投入的兵力的規模非常大,堅持的時間也是三次兵變中最長的。面對諸葛誕以及東吳援軍接近二十萬的大軍,司馬昭使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對壽春圍而不攻,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東吳的另外的援軍。後來的結果就是東吳撤軍、壽春城潰、諸葛誕身死。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諸葛誕的目的

相對於毌丘儉或者王凌來說,將諸葛誕視為曹魏忠臣其實是有些站不住腳的。按照《三國志》當中的記載,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親厚,又看到王凌、毌丘儉的覆滅,於是對司馬氏的統治起了二心。

雖然《三國志》是正史,但小編還是覺得這番話是有一點問題的。夏侯玄、鄧颺早就被幹掉,毌丘儉的失敗中諸葛誕更是出了不少力。

從諸葛誕不響應毌丘儉的兵變,反而釋出此事;到諸葛誕都督揚州後的種種舉動;再到諸葛誕並非主動發動兵變,而是被司馬昭逼反的這個因素,小編以為與其說諸葛誕是曹魏忠臣,不如說他是一個野心家。

在“淮南三叛”中諸葛誕沒有北上勤王,反而聯合東吳閉城自守,更加說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諸葛誕發動兵變的目的很可能是割據淮南以自處,只不過在曹魏和東吳雙方之間傾向東吳,好獲得更多的支援。

《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凌、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

“後毌丘儉、文欽反,遣使詣誕,招呼豫州士民。誕斬其使,露布天下,令知儉、欽凶逆。”

“閉城自守。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請救。”

“淮南三叛”中的三個反對司馬氏的領袖,都是曹魏忠臣嗎?

小結

總而言之,“淮南三叛”都是反對司馬氏的兵變,但反對司馬氏並不意味著百分百忠誠於曹魏。在“淮南三叛”的三個領袖中,毌丘儉是曹魏忠臣,這個應該是沒有疑問;王凌存在爭議,有可能是曹魏忠臣,也有可能是一個投機者、賭徒。

但無論如何,王凌廢立皇帝的事情還是給他的形象增添了很多疑問;諸葛誕則是三人當中最不像曹魏忠臣的人。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推測,畢竟我們也不是身處於當時的人。至於其中存在的是非曲直究竟如何,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讀通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