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陶老師帶我們來看浙東運河源頭上的“龍口閘”,告訴我們說,這是浙東運河上重要的水利設施,叫永興閘,俗稱“龍口閘”,它的作用是既能擋水,又能洩水,具有控制水位、調節流量的功能,在灌溉、排澇和航運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外接錢塘江,內通運河,東流經蕭山城廂鎮至錢清,然後與西小江匯合,再經過紹興至曹娥江。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我們看到“龍口閘”舊址在淺淺的河道中,當年的閘門說是木製的當然沒有了,但閘牆、底石、擋水壩都還在,在現場看到閘門的凹槽都還在,是雙閘門。南北各立兩根石門柱,兩門柱間距0。6米,之間砌築長方形塊石。我們問,這個閘在西興,為什麼不叫西興閘,反而叫永興閘,還俗稱“龍口閘”?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陶老師笑笑說,這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那要從公元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錢塘江那次大潮水說起。那一年秋天的大潮水異常猛烈,沿江的防洪長堤被沖毀,大水湧入,百姓房舍被沖塌幾百所,蕭紹平原一片汪洋!時任蕭山縣令劉會徹夜不眠,流著眼淚寫報告上報災情,省裡府裡第二天就派官員下來,視察並商議如何建一條牢固的大堤。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蕭山縣誌裡有記載,商定了工程費用來源後,劉會組織力量全力以赴修建石堤,他經常在工地現場辦公,關心工程進展,不辭風霜雨雪之苦。經過整整六個月的努力,到萬曆十五年(1587)春末完成。在新堤完成時,劉會興奮地站在堤上說“大堤像一條蜿蜒的龍,但怎麼能沒有龍頭呢?”於是用修海堤結餘的銀子重修“鎮海樓”,使之成為“龍頭”。同時又在西興段的古代堤堰上,築起水閘,閘門有一丈四尺寬,劉會以古永興縣名作為閘名,叫“永興閘”。當然,人們覺得有了“龍頭”叫“龍口閘”更通俗順口。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工程完工後,當時有位名士就讚美劉會:如此巨大的工程,全程無一人傷亡,那是組織管理有方;工程所有費用都透過張榜的形式公佈,官員皆無貪腐行為,那是難得的清正廉潔;造堤建閘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龍口閘”建立以來,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北海塘裡面水位低時,開閘引進錢塘江水,使浙東運河水位增高,行船暢通,並灌溉了蕭紹平原水田;北海塘裡面的水位高時,開閘放水排到錢塘江,內外水平面一樣高低時,“龍口閘”則關閉不動。

浙東運河上的“龍口閘”,記載了一位勤政愛民清廉縣令的功績!

劉會作為當時的縣令體恤民情,不僅治水利民,造“龍口閘”以利灌溉,而且為官清廉,造“龍口閘”期間沒有向人民多徵一分稅賦。西興老百姓對劉會這位父母官衷心敬仰戴德。劉會任滿離境之時,在鐵陵關外下船,蕭山的父老特別是西興的百姓,自發前來送行,贈萬民傘,鳴放鞭炮。劉會激動得掉下了眼淚。西興老百姓為了寄託對劉會的思念,在驛站前建造了“劉侯祠”,春秋兩季致祭。直到現在還保留著在那“劉侯祠”遺址出土的一根方形石柱,上刻“遍觀循吏傳政,治中首重養民”12個字,就是讚頌劉會為官清廉愛民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