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引言

三國時期的故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它上承東漢,下啟西晉,有曹魏、蜀漢、孫吳三國分治天下。公元220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定都洛陽。往西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領土,往北直達朝鮮半島,往南則與蜀、吳接壤。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領地北至武都,東抵巫峽,南至雲貴,西達緬甸。孫權雖最晚稱帝,在229年於建鄴建立政權,但卻佔領了物產豐盛的江南。這三個國家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戰鬥,其中在赤壁之戰中就有一個“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在三分天下剛剛拉開序幕時,曹操帶領數十萬大軍南下,想要吞併孫吳。孫權便與劉備結盟,準備聯手抵抗曹操。但是吳國大將周瑜,他早就聽說過蜀國的諸葛亮智謀過人,但是因為自己也很聰慧,卻不如他的名氣大,他便心生嫉妒,想為難一下諸葛亮。於是周瑜和諸葛亮說要他在十日之內趕製10萬隻箭,要是10天之內完不成的話,就會耽誤大事。諸葛亮聽完之後沒有半分難色,爽快地答應了他,並且和周瑜說十天太久了,只需要三天就可以辦完。周瑜一聽十分高興,立馬給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

諸葛亮接下了軍令狀之後並沒有著急製作箭矢,他看到前來打探情況的魯肅就和他訴苦說:“三天時間叫我怎麼造出10萬隻箭啊?子敬你要來幫幫我。”魯肅性格忠厚善良,見諸葛亮這樣求自己也只好幫他,於是按照諸葛亮說的給他借了20只船,每條船上配置30個士兵,船幔全用青色的布做成,再做了1000多個草把,樹立在兩側的船舷上,並且還答應諸葛亮不告訴周瑜借船這件事。魯肅回到周瑜那裡時,也遵守了和諸葛亮的約定,沒有談及這件事,只是說諸葛亮還沒有準備造箭用的材料。周瑜也不能理解諸葛亮的做法,於是叫魯肅繼續打探訊息。

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諸葛亮借到船後,並沒有馬上做出什麼行動,一直到了第三天夜裡四更,諸葛亮才讓人開著船往曹操水上的營地去,還將這些船連在了一起,並請來了魯肅,和他說他馬上就能看的10萬隻箭了。到了凌晨,江面上霧氣瀰漫,只隱隱約約看得見不遠處的曹營,這時諸葛亮叫人由西到東將船依次排開,橫在了曹軍之前,並且讓船上計程車兵擂起戰鼓。頓時江面鼓聲氣勢磅礴,魯肅嚇了一跳,問道為何在這明顯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和曹軍交戰,諸葛亮只是笑笑,說曹操在這大霧的天氣必不敢貿然行動,並且告訴他箭一會兒就有了,不用擔心。果然,半晌之後就有箭從曹營那裡射來,如雨般落到了那些草把的身上,魯肅這才明白了諸葛亮的計謀。

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這一計謀看起來很完美,但是仔細一想,如果曹操在箭上點火,諸葛亮豈不是連自己都要坑了?畢竟古代的船都是木頭做的,船上的東西也很容易燃燒,還有這麼多士兵在,而且船又連在了一起,這樣做一不小心就自取滅亡了。

但是諸葛亮是何人,怎麼會想不到這些?他將船連在一起並且橫在曹操軍前的目的就是想讓曹操不放出帶火的箭來。因為倘若曹操放出火箭,根據當時的風向和距離很近的敵船,這些火非常容易燒到他自己的船上來,而曹操向來又是個謹慎的人,在看不清的情況下,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絕不可能放出火箭。另外,造火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等造好那些火箭,對面的敵船已經駛到了自己眼前了。於是他選擇了一個保守的辦法,先放普通的箭看看情況,可箭一放完那些船就跑了,曹操也不可能想到這只是諸葛孔明為了10萬隻箭想出來的計謀吧。

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其實上面的只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情節,根據《三國志。吳主傳》引《魏略》的記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所以主人公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這也讓曹操感嘆道“

生子當如孫仲謀

”。

三國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直接放火箭!

我們對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的確是印象深刻,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經典。但是很多人將他作為正史來看,以它來衡量歷史中的三國實在不應該。很多人物就連在正史的記錄中都帶有作者本人對他們的喜惡,更別說小說了。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而客觀的事實是需要我們認真看清的。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