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俗話說“如魚飲水,冷亂自知”,更何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作為皇帝,雖然可以受到百官朝見,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一手遮天,叫百官俯首稱臣,其實時不時也會受到大臣約束,一旦有大臣們認為不對的事情,便會上奏煩請皇帝,言官的權力到了明朝時期更是大的不得了。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說什麼皇權高度集中,天子號令諸侯,到了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瓦解,皇帝也是需要掌握分寸,做到政治清明、查漏補缺。在明代的時候,言官的權力可以說是比較大的。有時候言官發起火來,連皇帝都拿他們沒有辦法,皇帝有時候都要受言官的窩囊氣,因為他們言語暴戾,甚至惡言相向。

他們也可以彈劾官員 ,書寫奏摺。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明代官員都察院的御史,都察院御史主要是指的是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但千萬別小瞧了古代左右兩個字,這裡面的門道可深著呢。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我們在明清的一些影視劇中就能發現一些門道,每當出現發生重案,慘案時,就會交由一個叫三司的部門進行審理。這三個部門分別是刑部、大理寺還有都察院,它們的權力很大,一點也不能小覷。

都察院的權力主要存在於明清時代,都察院是由前朝發展來的,表面上主要掌管監察、彈劾以及建議。其實他們不僅掌管這些,還擁有大事立決、小事獨斷的權利。屬於當時最高級別的監察機關。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同時,它們屬於天子心腹部門,只要發現有大臣禍亂朝政,他們都會對其進行彈劾,當然,一些品行不端的官員自然難逃他們的法眼。明清兩代之間的都察院雖然有一些小區別,但大致基本是一樣的,職責就是監督文武百官。大明朝洪武十五年的時候,設立了左右都御史的職務。

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在明朝時期,左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官職。後來到清朝時期的時候變化了幾次之後,成了從一品的官職。這兩者等級雖然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區別,不過既然分了左右,那肯定還是有不同的用處的。左都御史與右都御史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不用外出。而另一個需要去地方處理軍政要務。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在一些影視劇頭銜大的官員一般都會兼任都御史。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啊,只要你認真觀看影片,不難發現,無非是為了方便。一方面,身為都御史,他們的權力比較大的,重要的是都御史在外處理軍政要務的時候,可以直接對接皇帝,就是說不需要在一級一級向上呈報,不必再請示他人。

另一方面,擁有了面見皇帝的直接性,不需要層層通報,與此同時,皇帝也可以儘快收到奏摺,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決策效率以及官員的辦事效率,在這一點上來說是極其方便的。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這樣看起來似乎右都御史權利會比左都御史大,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古代向來是以左為大,以左為尊。左都御史的職權還是相當大的,主要負責的是全國範圍的事物,而右都御史僅僅負責部分割槽域而已,這就相當於皇帝和王爺。

再者,加上古代以左為尊的頑固思想,左都御史自然會比右都御史的地位要高,不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名義上他們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僅僅是因為一字之別,其地位就差之千里。

清朝的左都和右都御史,究竟有何不同專家一字之別,差之千里!

左右兩個御史堪稱皇帝的“左膀右臂”,忠實可靠。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分工不同,他們各自權力都是較大的,只是放在一起來說左都御史的權力較大一些。

然而到了清朝後期,隨著清朝的官員的逐漸增多,右都御史的職位才日漸衰落,最後落為了不重要的虛職。那麼這個職位在當時為何沒有取消呢?實際是為了加固外派的官員的尊榮罷了,就像前面說過方便外出大員行動。威風八面,威懾四海。展示大國風采,大國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