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中“五魁首”與科舉有關,“八匹馬”則是周穆王的馬匹

詩詞是必備的,大家在一塊喝酒的時候,為了烘托氣氛,為喝酒助興,大家選出一人作為令官,選擇一種合適的詩詞遊戲,大家引經據典、即興發揮,如果有人做出來的詩詞不符合要求,那就要被罰喝酒。

這種遊戲既考驗人的才華和機敏,又能讓宴會充滿樂趣,因此成為文人們宴會上的酒令之一。唐詩、宋詞、元曲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和酒文化是有一定的關聯的。當然,行酒令成熟於隋唐時期,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酒令中“五魁首”與科舉有關,“八匹馬”則是周穆王的馬匹

參與宴會的有:周武王、畢公高、召公奭、周公旦、辛公甲、作冊逸、呂尚父。七人飲酒賦詩,歌《樂樂旨酒》、《輶乘》、《贔贔》、《明明上帝》和《蟋蟀》五首詩。

這其實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酒令,當然,後期隨著時代的發展,酒令文化也在發展,呈現出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態勢。比如魏晉時期流行一種比較有意思的酒令,即曲水流觴。王羲之就曾經與謝安等多大四十餘名官員在蘭亭清溪玩過曲水流觴。

他們將盛了酒的觴(有的是觴中沒有酒)放在上游的溪水中,然後順著彎彎曲曲的溪水而下,而大家都在中下游的溪水兩岸依次坐好,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者直接停下,誰就即興賦詩,如果做不出來,就要將面前的酒(或者倒上酒)喝掉,後來很多富貴人家在府中專門假山流水來玩曲水流觴,也算是當時的一個酒文化了。

酒令中“五魁首”與科舉有關,“八匹馬”則是周穆王的馬匹

比如《紅樓夢》中就有多次行酒令,《中國詩詞大會》上經常出現的飛花令其實也是一種酒令。當然,這種基於詩詞的酒令其實是有先決條件的,即參與宴會的都是文人或者官員,至少是很有才華的。

但這畢竟是少數,佔大多數的普通百姓是不會作什麼詩詞的,他們很多都是不識字的,更不用說會作詩詞了。讓他們喝酒的時候行這樣的酒令,那還是直接端起酒杯來喝酒算了。

所以這種雅令註定只是少數人玩的酒令,而通令才是絕大多數人都玩的酒令。通令主要包括搖籤、投壺、划拳等等。這其中划拳是最簡單粗暴的一種酒令,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並不需要什麼道具,而搖籤也好,投壺也罷,其實都是要提前準備好道具的,所以划拳是以中國廣泛流傳的酒令。

划拳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流傳了千年,只不過受歷史發展和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划拳,其內容和手勢就可能大不相同。比較流行的一種划拳,是可以從零喊到十,每一個數字都有一句話。

酒令中“五魁首”與科舉有關,“八匹馬”則是周穆王的馬匹

當然玩的時間久了,自然而言也就順暢了,有時候快得讓看者眼花繚亂,而這十個數字通常跟著幾個字的吉祥語,比如有一種說法是:零是不來拳,一是頭一頂,二是哥倆好,三是三桃園,四是四季財,五是五魁首,六是六六順,七是七個巧(乞個巧),八是八匹馬,九是九要九,十是全場開。

大體一看,其實都是吉祥語和祝福語,划拳本就是為喝酒助興,要的就是大家都高興,所以自然要說些好話。其實這十個吉祥語都比較簡單,從字面上很容易就能看出其含義,不過這個五魁首和八匹馬似乎並不簡單,至少初看的時候,很多人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這裡就解釋一下。

五魁首這個詞起自明清時期,距今算起來不過幾百年的歷史,它其實和科舉考試有關係,當時科舉考試考的是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每一經的第一名即為魁首,如果五經都是魁首,那就是五魁首。所以將五魁首放在酒令中其實就是祝福金榜題名。

而八匹馬的歷史就比較久遠了,它最早可追溯到為周穆王駕車的八匹馬。《穆天子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

酒令中“五魁首”與科舉有關,“八匹馬”則是周穆王的馬匹

兩種記載中,雖然馬的名字大不相同,但都說的是有八匹駿馬為周穆王駕車,他們帶著周穆王縱橫馳騁,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開疆擴土。所以將八匹馬放在酒令中其實就是祝福縱橫馳騁,建功立業。

無論是五魁首還是八匹馬,其實都是吉祥語、祝福語,放在酒令中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只不過它們出現的時間並不相同,八匹馬的說法應該在漢朝時期就有了,而五魁首來源於明清時期。

那麼,在五魁首出現之前,或許有別的祝福語用在五這個數字後面,畢竟划拳這個酒令也算是歷史悠久了,形式和內容應當也是隨著時間而改變和完善的,雖然古代經常行酒令,但現在似乎的聚會倒是很少行酒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