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發生一起農民起義,乾隆帝委派愛將阿桂率一萬兵馬前去鎮壓。同時,讓寵臣和珅也隨軍出征。

此次農民鬧事的規模較小,乾隆的用意也簡單,讓兩個心腹大臣前去解決,肯定不會出岔子,也讓他們多攢一點軍功,以後要提拔他們的時候,比較方便一些。

卻不料,這場仗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這一股農民起義軍並非不堪一擊,儘管人數不多,但戰鬥力相當頑強,大有寧死不降的氣勢。

兩個月下來,起義軍一直在蘭州城外的華林山上抵抗,讓阿桂的大軍怎麼也攻不上山,多次進攻都無功而返,還損失了不少人馬。

戰局一時無法取得進展,雙方就此僵持不下。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阿桂有些惱火,心裡很煩躁,我一個堂堂軍機大臣,指揮一萬多清軍竟然奈何不了區區數百農民起義軍,這事要是傳出去,臉面往哪兒放?!若是被皇上知道了,肯定要問罪不可。

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並且一連下了三天。

阿桂心裡一琢磨,這暴雨來得太及時了,正愁不知該怎麼跟乾隆彙報軍情呢,這不是老天爺給了一個天大的理由嗎?

於是,阿桂跑回大帳裡面,拿起紙筆,洋洋灑灑就給乾隆寫了一封奏摺。

“本月初六日,大雨甚是滂沱,初七、初八連綿不止,直至初九始晴,未能按時剿滅匪情,請皇上問責……”

因為擔心不下雨了,阿桂停筆後,即刻命令600里加急送往京城。

乾隆開啟一看,並未生氣,也知道這暴雨之下,山路泥濘不堪,大軍行進困難,那就把日期往後延遲一些時日亦無妨。

想著兩位心腹大臣在外打仗辛苦,乾隆提起筆來,打算寫一些安慰的話,想來想去,突然就覺得不對勁了。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前幾天才剛剛收到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發來的奏摺,說是甘肅再次遭遇嚴重旱情,請求朝廷撥銀賑災,他們到底是誰在說謊呢?

由此,一樁清朝驚天貪腐大案徐徐拉開了序幕。

自乾隆39年起,整整連續7年,西北大省甘肅送來的奏本,都說是遭遇災情,而且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嚴重旱災。

陝甘總督勒爾謹、前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現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這三名大臣均口徑一致,都表示此事千真萬確。

乾隆因而習慣成自然,在他的印象裡,甘肅就是久旱之地,根本不可能下暴雨。如果誰要是說甘肅下雨的話,那就是信口開河,說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乾隆接到阿桂的奏摺,立即起了疑心,以為他在說謊,於是派密探前去甘肅打探,查查兩人究竟誰在說謊。

不久,密探回來稟報,甘肅近來確實連日下雨,並無旱情。而寵臣和珅也在此時發來密報,說是暴雨不停,導致“平叛困難”。

乾隆龍顏大怒,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竟敢謊報旱情,簡直是膽大包天!難道甘肅連續7年的旱情都是假的嗎?如果是,這一幫貪官簡直無法無天,罪不可恕!

憤怒的乾隆即刻寫了一道諭旨,讓阿桂暫時先別平叛了,直接轉任欽差大臣,奉旨查甘肅連續7年旱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從糧倉查起。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那為什麼要從先查糧倉呢?這件事還要從7年前說起。

乾隆39年,甘肅大旱,糧食欠收,陝甘總督勒爾謹上奏朝廷,請求賑災。

乾隆有些為難,國庫當前也並不充裕,於是把群臣召集在一起商議。可是商量來了許久,也沒有人想出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勒爾謹就給乾隆出了個主意,說要不咱們“捐納監生”。

所謂“捐監”,實際上就是讓有錢人家的子弟向朝廷捐助一定的錢糧,充實地方的糧倉,而朝廷作為回報,給捐助者發一個監生的身份。

也就是說,這些人算是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學生。

可別小看這個身份,要知道按照朝廷的律例,監生不但可以直接參加高級別的科舉考試,甚至還可以直接當官。

簡單來說,相當於就是“買官鬻爵”。

乾隆開始並不同意這一種搞亂朝政制度的行為,如果這樣的風氣開了先例,其他地方也會不斷效仿,到時並不好收拾。

勒爾謹就開始勸,說這並不是直接買官賣官。因為這監生雖說是可以做官,但他畢竟不是官,而只是一個學位,性質不一樣。

此時國庫畢竟不寬裕,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大概算下來需要150萬兩銀子去甘肅賑災,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乾隆經他這麼一說,又考慮了許久,覺得這賑災錢若是地方官府能夠解決一大半,朝廷不用全部承擔的話,也確實是個好辦法,也就同意了。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不過,乾隆雖然同意勒爾謹的建議,同時也提出了兩個要求。

一是隻能捐“本色”,不能捐“折色”。所謂“本色”,就是指黃燦燦的糧食,比如說小麥、大豆這些東西。而“折色”當然就白花花的銀子,要糧不要錢。

二是乾隆要親自欽點一位靠譜的清官去甘肅監督,並且還要掌管一省的財政大權,這樣就可以杜絕貪汙腐敗的現象。

當然,這樣的人並不好找,必須有財務能力,最好以前有在甘肅工作的經歷,這樣做起事來能很快上手。最重要的是此人必須清廉,不能見錢眼開,否則一切免談。

在乾隆看來,那些“捐監”的人,捐的都是實打實的糧食,如此一來能夠就地賑災,讓受災百姓有糧食吃飽肚子,同時也可以防止官員貪汙。

畢竟貪官總不能把一車一車糧食往家裡搬,就算他死命搬也搬不了多少,更何況還有一個朝廷命官在那兒監管呢。

那麼,該選誰好呢?乾隆選來選去,最後選了浙江布政使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人,舉人出身,按乾隆的要求,擁有一定財務能力,曾經在甘肅當過知府,至於清廉方面,乾隆也有自己的判斷。

這個王亶望的父親,曾經做過江蘇巡撫,為官一生,兩袖清風,那是老百姓心目中有口皆碑的好官。

因而,乾隆認為有這樣的家風,王亶望的人品肯定也錯不了。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就這樣,甘肅有了“捐監”的政策,朝廷也放心很多,認為一切順利。

即使甘肅連續7年上報旱災,乾隆也一點都不擔心,也從來不懷疑,因為甘肅可以自行解決大部分賑災問題。

直到阿桂前去平叛,說是一直下雨,這件事情才突然出現了大反轉。

阿桂接到諭旨,按乾隆的旨意,開始動身去甘肅全省各地糧倉查訪,卻發現裡面不僅沒有監生們捐獻的糧食,甚至連國家儲備糧也是嚴重虧空,這讓他嚇了一大跳。

於是,阿桂立即把此事上報,把乾隆氣得渾身發抖,親自提筆擬旨,命令阿桂馬上查案,一定要追查到底!

無論是何方神聖,阿桂都必須奉行不可畏難、不可姑息、不可做好人的三個原則,將他們繩之以法,徹查審問。

不久,陝甘總督勒爾謹、王亶望、王廷贊等甘肅省級大臣均被擒獲,全部分別押解到京城刑部大堂,接受審訊對質。

三人卻連連叫冤,說自己哪敢貪腐,罔顧聖恩,對於為什麼沒有監生捐獻的糧食,他們解釋說是監生太少,捐獻的糧食不夠多,而災情又過於嚴重,已經全部都發給災民了。

至於國庫糧食虧空,那都是下級官員做假賬,自己只是失察而已,請朝廷明察。

事情都到這一步了,這三人還互相串供,死不認罪。卻不料,阿桂自有辦法,並且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不久,甘肅平慶道的道臺福寧也被抓到京城,阿桂不由分說,就先命人賞了他四十大板,才問他是否知罪。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福寧是王亶望的親信,一頓重重的板子打下來,屁股早已皮開肉綻,立馬就開口求饒,把所知道的一切都招了。

原來,甘肅七年旱災,實際上都是“捐監冒賑”。一直都是假冒災情,然後官員們集體侵吞賑災的錢糧。

乾隆那“只捐本色,不捐折色”的規定,到了甘肅就沒有實現過。

自開捐之日起,全部都是收“折色”,從來不用交糧。當然,這些白花花的銀子,最後全部都進入了貪官們的腰包。

據福寧招供,各地報災分數,俱有藩司議定,具奏補取道結,獲取空白,由藩司填空,從未親往驗看,放賑亦不監視。

就是說,那評定災情嚴重與否,完全由王亶望一個人說了算,下面的官員只要把空白的報災單,放在他的面前,想填多少就填多少,這簡直是令人髮指!

按照清政府的規定,捐納一名監生,至少需要捐43石糧食,相當於現在的三噸多糧食。而王亶望直接改成了捐銀55兩。

王亶望如此膽大妄為,抗旨不遵,就不怕東窗事發掉腦袋嗎?

只能說,人在金錢面前,全都會保持貪婪的本性。

王亶望亦不例外,經過一次“試水”以後,膽子逐漸變得越來越大。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原來,王亶望到達甘肅三個月之後,就向乾隆彙報了關鍵的戰果,共計收監生2萬餘名,糧食80餘萬石。

乾隆自然十分高興,對勒爾謹、王亶望等人誇讚有加,說:“實力為之,勿始勤終怠可也!”

當然,乾隆還是有所懷疑的,畢竟甘肅土地貧瘠,以往全省一年上繳國庫的糧食也不夠50萬石,而王亶望三個月就收了80餘萬的糧食,比以往一年多出一半多,這顯然不太正常。

於是,乾隆派欽差前往甘肅開始調查。欽差跑去一看,甘肅各地糧倉確實是處處冒尖,裝得滿滿當當,完全沒有問題,這才沒有繼續再查了。

實際上,王亶望早已在欽差大臣來的時候,就命令下面的官員們,在每個糧倉上方都裝了一層隔板,板上堆糧食,表面看起來滿滿的,下面卻是空空如也。

王亶望見朝廷官員如此好糊弄,膽子就大了起來,有了第一次,後面就開始了貪得無厭的“捐監冒賑”計劃,並且一干就是七年之久。

阿桂奉旨偷偷查訪糧倉,才將他的計劃徹底暴露!

那麼,竟然是謊報災情,無中生有的事情,為何七年來,甘肅上下如此多的官員,就沒有一個正直的官員,將這件事告上朝廷呢?

這就要從清朝災情彙報的流程說起。但凡地方遇到災情,都必須層層上報,而不是由地方官員直接向朝廷上奏摺。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就是由縣報到府,府報到省,再統一彙總到布政使那裡,最後由王亶望這種省裡的高階財政官員對災情進行反覆核實,然後根據災情的嚴重程度,給予相應的賑災份額。

不過,甘肅很多地方官員很快就發現,如果真有災情上報,卻怎麼也報不上去,因為根本就見不著王亶望。

當時,甘肅有一段民謠:“一千見面,兩千留飯,三千射箭,否則就兩個字:不見!”由此可見,王亶望的壞名聲,早已到了眾人皆知的地步。

除此以外,王亶望還公然明示地方官員說,誰要帶他好,給他塞銀子,就給誰多一點賑災份額。誰要是待他“平常”,就算有災也不報。

這樣一來,全省的地方官員頓時來了精神,因為只要得到更多份額,那官員們也同樣能掙到更多錢財。於是,他們也心甘情願賄賂王亶望,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多,就能獲取更多的份額。王亶望就這就樣無法無天的發了大財。

如此惡性迴圈下來,甘肅的天災,就演變成了人禍!全省地方官員們賄賂的錢不能白送,大災成了小災,無災成了有災,最後全省上下所有官員無一不貪,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就有了乾隆46年的農民起義,一些無法生活的人忍無可忍,開始拿起武器進行反抗。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據史料記載,7年來,甘肅共計有274,450人報捐監生。官府共計收銀15,094,750兩。而這些大部分被全省官員侵吞,只有少部分用在災情上面。

案件到處水落石出!乾隆看到這個結果,立刻就下了諭旨,說:“甘肅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剝民,盈幹累萬,為從來未有之奇異事,案內各犯,俱屬法無可貸!”

就是說,這幫貪官太可恨了,只有讓他們人頭落地,方解心頭之恨,全部殺無赦。

乾隆也是一時之氣,真到了定罪殺頭的時候,還是犯難了,這要為什麼呢?

按照大清朝律例,官員貪汙1000兩銀子以上就要處死。此案經過一番調查,卻發現甘肅全省知府以上官員,竟然沒有一個人低於這個貪汙數字。

如果要是嚴格按照當時律法執行的話,那麼甘肅的整個官場,恐怕就為之一空,陷入無官可用的尷尬境地。

乾隆聽了奏報,對此頗有些無奈,不得不重新下諭旨,說:“若概予駢誅,朕心有所不忍,自當贓私之多寡,以別情罪之輕重。”

就是說,把你們全部殺掉,還是有些於心不忍,只能按照貪汙的多少來定罪名的輕重。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計算,乾隆才最後傳旨阿桂,把那些貪汙2萬兩以上者處決,而這個標準高出了大清律例整整20倍之多。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日,蘭州刑場被全城百姓圍得水洩不通,爭先恐後要看看平生難得一見的大場面。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這一天,十九名貪官被押至這裡,跪成一排,隨著行刑官一聲令下,劊子手舉起大砍刀,手起刀落,人頭瞬間落地,老百姓立刻歡呼雀躍,拍手稱快。

據史料記載,這樣的集體處決,甘肅還接著發生了四起,一直殺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因為依照2萬兩銀子的標準,被砍掉的官員竟然高達56人,其中包括省級官員3人,道一級官員2人,餘下均是府、縣一級官員,最後都成了刀下亡魂。

此外,還有多達120多人受到流放、杖刑等處置。自此,這次震驚朝野的“甘肅捐監冒賑大案”才落下帷幕,算是對甘肅廣大老百姓有了一個交代。

貪官永遠是殺不盡的,這起大案後續還牽出了一起案中案。

幾個月後,乾隆接到了抄王亶望家產的名錄清單,卻發現少了幾樣東西,因而,根本就不相信上報的奏摺。

即使這份清單上琳琅滿目,其中物品就多達2000多件,冊子連起來長達30餘米,可是仔細檢視這些物品,全都入不了乾隆的眼睛。

眾所周知,乾隆是藝術鑑賞家,對於古玩字畫、奇珍異寶之類都頗有研究。

因而,當時官員都會在他壽宴之時,或者是逢年過節之際,給他進貢各種奇珍異寶,以求換取加官進爵的機會。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當年,王亶望從甘肅調任浙江任職,就曾經向乾隆進獻過不少好寶貝,其中以玉山子、玉瓶最讓乾隆愛不釋手。

尤其是大塊玉山子,經過能工巧匠之手,雕刻成山水景觀,玲瓏剔透,看上去宛如仙境,一直讓乾隆念念不忘。

因為念及王亶望的父親一生為官清廉,乾隆有些過意不去,最後還是退了回去,讓王亶望送給他父親收藏。

如今時過境遷,乾隆此次仔細檢視清單,這幾件最愛的東西卻並不在上面,自然就起了疑心,料定可能是查抄王家的官員起了貪心。

於是,乾隆又派出阿桂、和珅繼續查辦。

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膽?正是時任閩浙總督陳輝祖。

此人是官宦世家,父親陳大受曾經位居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務,當年亦是乾隆跟前的大紅人。

陳輝祖有了這個爹,子憑父貴,沒有參加任何科舉考試,就獲得了官職,按照當時的叫法,名為蔭封。後來,經過他自己多年的努力,逐漸一步步爬到了閩浙總督的位置。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按理說,這陳輝祖也並非愚笨之人,朝廷將這抄王家的大事交由自己全權負責,理應辦的得乾淨利落,不辜負乾隆的信任才行。誰料,陳輝祖還是動了貪心,或者是心存僥倖心理,誤以為物品如此之多,弄一些據為己有不會被人知曉,卻偏偏掉進了泥沼,再也無法翻身。

這一天,陳輝祖帶人進入王亶望的府邸,當手下人把王家的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珍奇異寶往院子裡一堆,眼睛立刻就看直了,步子也邁不動了。

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鬥爭,貪慾最終還是佔了上風。陳輝祖當時就命令手下,把清單上4000多兩金子,登記時全部改寫成銀子,一下子就貪汙了8000多兩的差價。

這還沒完,陳輝祖對於那些古董字畫也愛不釋手,同樣想出了辦法,該怎麼弄到手。

他命令管家劉大昌跑到賣雜色玉器的店鋪,精心左挑右撿了一批玉器,總共花費了30多兩銀子買回來進行“調包”。

阿桂拿著陳輝祖交給朝廷的冊子,然後找到登記冊子的人一詢問,事情就暴露了。

最後發現,陳輝祖把王家的金子、金葉、金錠共約4748兩全部裝進腰包,然後從家裡拿出來7萬銀子替代。

至於那些玉瓶、玉山子等稀世寶物,全部用一些玉簪子、玉佩、小玉獸等玩意直接調換。

阿桂和珅甘肅平叛遭大雨,彙報後乾隆震怒:地方官上報的可是旱災

鐵證如山面前,陳輝祖只能低頭認罪。據他交代,共替換了玉器、古董字畫共13件精品,每樣都價值不菲。

如此風口浪尖的大案面前,陳輝祖卻選擇頂風作案,等待他的只有死罪難逃。

王亶望的下場當然也是身首異處。據史料記載,他共貪汙白銀300多萬兩,也算一個大貪官了。

當然,如果他比起後面的和珅來,還是小巫見大巫,這也是後話了。

至於蘭州城外華林山上那一股農民起義軍,見到朝廷如此誅殺貪官汙吏,也沒有了反抗的決心,不久後,隊伍就自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