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中她倆拼命都要嫁給齊小公爺,最後卻雙雙為此殉命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那些公候、有爵位之家的公子哥都靠著祖庇陰封,承襲一個爵位,或者陰庇一個官,要麼花錢捐一個官。

總之,那些公子哥要麼整天溜街逗狗,要麼惹事生非,要麼呼朋喚友玩鬧,沒有人想著靠自己的努力去科舉,自己掙個官,一個個妥妥的紈絝。

齊衡,齊小公爺卻是豪門公子哥中的另類,從小跟著名師莊先生學習,無論酷暑,從不間斷,靠自己的本事中了舉,成了所以公候之家父母羨慕的物件,也成了公候高門之家公子哥的榜樣。

《知否》原著中她倆拼命都要嫁給齊小公爺,最後卻雙雙為此殉命

這樣一個候府出身,有才華,有上進心,又風度翩翩的青年公子哥,是所有有女兒的中年婦女眼中的金龜婿。放到現在,那絕對是妥妥的鑽石王老五一枚,惹得無數女青年前仆後繼。

丈母孃選女婿,人家也要選兒媳婦,雖然有無數中年貴婦想當齊小公爺的丈母孃,但是看著平寧郡主對未來兒媳婦高標準的嚴格挑選,只能熄下心中的一團烈火。

無數貴婦熄下心中的小火苗,這不還有兩家開始為女兒競爭,這就是嘉成縣主和榮飛燕。

01

榮飛燕是榮妃的侄女,聽起來來頭很大,實際上也就是唬一唬平民老百姓。

《知否》原著中她倆拼命都要嫁給齊小公爺,最後卻雙雙為此殉命

榮妃是老皇帝的妃子,但是並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按著老皇帝快要進土的節奏,是不會生下孩子了。一個沒有孩子的妃子,等老皇帝死後,其下場可想而知,按照唐朝的規矩,都是要送寺廟裡常伴青燈古佛一生的,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不是被送進了感業寺。

榮妃的孃家是八代貧農,按照平寧郡主的說法,祖宗八代都是泥瓦匠的狗奴才,榮妃算是雞窩裡飛出來的金鳳凰,也就是這個鳳凰飛出來後,裙帶關係,家族才受封,是沒有什麼根基的家族。有點象現在的暴發戶,這樣的暴發戶在真正有底蘊的世家大族面前,也是不夠看的。

這種暴發戶的閨女也想嫁給世家大族的齊小公爺,平寧郡主根本看不上。

但是有小榮妃在那坐鎮,平寧郡主也不敢得罪,就把這個燙水山芋推到了嘉成縣主的老爹六王爺那裡去了。

02

一般世家大族都看不上的榮家,六王爺豈能看到眼裡,更別說人家兒子已過繼給要當皇帝的三王爺了,那可是未來小皇帝的親爹,更是不把小榮妃看在眼裡。

祖宗八代都是泥瓦匠的丫頭也想與我的寶貝女兒爭女婿,想什麼呢,真是活的不耐煩了。

於是六王妃眼晴一轉,想出一個餿主意,手指頭一動,招人過來,這麼這麼一吩咐。

嘉成縣主聽到竟然有人和自己搶夫君,真是膽大包天,同樣眼珠子一轉,想了一個更餿的主意,手指頭一動,招人過來,這麼這麼一吩咐。

《知否》原著中她倆拼命都要嫁給齊小公爺,最後卻雙雙為此殉命

於是,某一天榮飛燕外出,大天白日竟然被人擄走,再回來已失了清白之身,再過幾日,烈性的榮飛燕懸樑自盡了。

03

除掉了這麼一個競爭者,嘉成縣主順理成章的嫁給了齊衡,齊小公爺,真是皆大歡喜。

你們高興了,人家死了女兒的還在傷心絕望。

本來指望利用榮飛燕與齊府搭上關係,老皇帝死後,也是一條路,現在這條路被堵死了,還賠上了一個女兒,這口氣如何咽的下去。

一不作,二不休,小榮妃搭上了同樣不甘心的四王爺(與三王爺競爭太子),反了老皇帝了。

於是一場暴亂,嘉成縣主被侮辱之死,榮家算是為女兒報仇了。

兩個最有實力的競爭者,就這樣兩敗俱傷,雙雙殉命,真是太可惜了。

04

這樣慘烈的結局,教給我們兩個道理。

一個是婚姻是你情我願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意願,更不能以勢相壓。

榮妃以自己的身份相壓,要把侄女嫁給齊衡。可是平寧郡主和齊大人都不願意,但是也不敢得罪這位皇帝的妃子,只能禍水東引。

這一引,就把榮飛燕引入了死亡的絕地,這或許並不是平寧郡主想看到的,但是卻也是她無奈之下想出的辦法,致使榮飛燕送了命。

榮飛燕的死,與其說是嘉成縣主一家害的,倒不如說是她自家把她推向了火坑。

你硬逼著人家娶你的女兒,人家不願意,怎麼辦,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人呢,人家只能往外推,結果沒想到,推到火坑裡了。

另一個是,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線。

嘉成縣主和六王妃一出手,就把事做絕了,直接要了榮飛燕的命。

這樣的結果,就是把榮家逼上了絕路,人死了,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憋著一口氣出不來,現在太子也定了,榮家以後還有什麼盼頭,還不如跟著四王爺反了呢,起碼能為女兒報仇。

就這樣,在造反的同時,榮家也為女兒報了仇,嘉成縣主被辱而死,也算償了自己的罪過。

只是這樣的結局,太讓人覺到傷感。

我特別喜歡盛家大老太太的處事哲學,特別是在處理淑蘭和離之事上。

《知否》原著中她倆拼命都要嫁給齊小公爺,最後卻雙雙為此殉命

作為讀者,看到孫志高和他母親的德性,那麼對待淑蘭,都生氣的不得了,恨不得上去扇兩巴掌,作為親奶奶的大老太太,更是氣憤。可是她沒有被氣昏了頭,而是理智的處理問題。

她把淑蘭的嫁妝留了一半給孫志高,條件是合離,而不是淑蘭被休。

她這樣做,讓孫志高同意了和離,即把淑蘭拖出了那個泥坑,又保住了淑蘭的名聲,更體現了盛家的寬容與慈悲,贏得了好名聲,又讓大家看到了孫家的可惡與無恥,真是一舉四得。

試想,如果她真的一分都不給孫志高,孫家母子倆能同意合離?想都不要想,估計淑蘭被休,名聲爛大街了,盛家女兒也好不到哪去,盛家名聲估計也好不到哪去了。

而盛家大老太太這麼一手,就是留了一線給孫志高,才有了後面的一舉四得,真真的是高明。

這件事情上,我總結的兩個道理,你認為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