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關羽屯土山約三事降曹,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然後就在古城之外遇到了怒火中燒的張飛,聽到了張將軍招牌式的霹靂怒吼:

“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拼個死活!”

張飛的怒斥並非沒有依據,毛宗崗父子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都大為讚賞,他們認為關羽做的事情,張飛不會做也不肯做,所以真正的聖人是翼德而非雲長,張飛對關羽怒恨交加也是理所當然:你講義氣,我就拿你當二哥,你不講義氣,那也別怪我不客氣。

張飛挺起丈八蛇矛分心便刺,關羽反應敏捷閃身躲開,這不是他不想用青龍偃月刀招架,而是當時他赤手空拳,這讓我們在替關羽捏了一把冷汗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古城會時的三個細節:如果不是蔡陽主動送上門來當投名狀,這兄弟二人真打起來,會不會演化成一場悲劇?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我們要注意的第一個細節,就是關羽當時手中無刀:

“關公望見張飛到來,喜不自勝,付刀與周倉接了,拍馬來迎。”

關羽為什麼要把兵器交給周倉?這就是他的細心之處了:桃園結義後,三兄弟食則同席寢則同榻,相互之間已經十分了解,毛宗崗能看出來的問題,關羽當然也能看出來。

張飛對關羽降曹一事不理解,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連關羽本人,也未嘗不心存愧疚,尤其是官渡之戰斬顏良誅文丑,將劉備陷於危險境地,大家想起來都後怕:萬一袁紹一怒之下真把劉備推出去斬了,關羽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張飛在芒碭山打了一個月遊擊,每天都在打探劉備訊息,也正是在偵查的時候路過古城,這才摟草打兔子建立了根據地。

透過上面的描述,張飛應該是對劉備關羽的下落都有一些瞭解的,所以當孫乾大剌剌地讓他出城迎接二哥和二位嫂夫人的時候,

“張飛聽罷,更不回言,隨即披掛持矛上馬,引一千餘人,徑出北門。”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張飛並沒有倒履相迎,而是全副武裝做好了戰鬥準備,這就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二個細節:站在張飛的角度上來看,關羽是二哥還是叛徒?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張飛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十分矛盾的,他更願意相信二哥降曹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對二哥未能及早逃離,卻為曹操斬將立功,也是難免有些怨氣的。

關羽手中有沒有刀,張飛自然一眼就看得出來,所以我們要注意的第三個細節也出現了:

“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吼聲如雷,揮矛向關公便搠。關公大驚,連忙閃過。”

即使是三國第一高手呂布,在手中沒有兵器,且又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也很難躲過張飛近乎偷襲的突刺,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到詫異了:張飛在呂布死後,儼然已成無敵之將,為何關羽能輕鬆避開這突刺的蛇矛?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一矛不中,張飛居然沒有繼續突刺,反而跟關羽打起了嘴官司——張飛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說話最多的一次,可能就是在古城之下罵關羽了。

即使是面對呂布呂奉先,張飛也是能動手就絕不吵吵,而且越戰越勇,但是面對顯然不如呂布的關羽,張飛的表現卻很反常,起碼是沒有了虎牢關和小沛城外的勇悍,卻很罕見地表現出了伶牙俐齒,把關羽訓得有口難辯:

“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

即使關羽後來被尊為、義勇武安王、武聖人,面對“翼德之問”,估計也只能王顧左右而言他:“聖人易主,怎能算投降?跟文聖人後裔相比,我也不算最差吧?”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張飛為什麼在古城下面對關羽的時候忽然變得手軟話多?這個問題,講義氣的讀者諸君心中想必早就有了答案:張飛根本就不相信二哥真的會背棄桃園盟約,只是在做法上令人難以接受,他要的是一個解釋,而不是二哥的性命。

張飛和關羽絮絮叨叨,直到關羽斬了蔡陽、抓了舌頭,審問出詳情後,張飛也沒有釋然,糜竺糜芳賓士而來滾鞍下馬敘說端詳,張飛也沒有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抱著二哥放聲大哭,而是把大家安全地接進古城,又單獨拜見了甘夫人和糜夫人:

“飛遂迎請二嫂入城。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訴說關公曆過之事,張飛方才大哭,參拜雲長。”

在這段時間裡,張飛一直把關羽晾在一邊,這時候讀者諸君可能要問了:既然張飛早就斷定二哥沒有當叛徒,為何拖延了這麼長時間才跟二哥重敘舊情?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在半壺老酒看來,張飛把關羽晾在一旁半天不理,恰好能證明三將軍有情有義、有勇有謀。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劉備和張飛對關羽降曹一事都隻字不提,關羽又會作何感想?

在古城相會之前,劉備曾給關羽寫過一封綿裡藏針的書信,也間接地表達了對關羽降曹的不滿:

“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毛宗崗認為劉備當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兩番幾被袁紹所殺,故言之激如此。”

李贄和鍾敬伯同時感嘆:

“好狠書!”

古城會三個細節表明:張飛沒想跟關羽拼命,他大鬧一場的深意有誰能理解?

劉備的批評不可謂不重,張飛的斥罵也很不留餘地,這反倒能讓關羽心裡更好受一些:大哥和三弟還是拿我當兄弟的!

世上的事情往往而然:一個人犯了錯誤之後,如果受到了嚴厲批評甚至懲罰,反倒不會留下心理陰影,如果大家都黑不提白不提,那這件事可能就很嚴重了,起碼雙方的隔閡,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消除的。

也正是在古城下經過張飛這樣一鬧,徹底揭開了關羽的心結,也消除了桃園兄弟之間的隔膜,所以有些人探討當時關羽張飛二人以命相搏誰能贏,那已經是次要問題了:關羽連刀都沒拿,張飛虛張聲勢刺了一下之後就收手,說明他原本就沒動殺機,雙方根本就打不起來。

半壺老酒看人看事總是喜歡往好處想,所以在古城之下只看到了張飛的智慧和義氣,更深層的問題,還得請教洞察世事人心的讀者諸君:古城會的三個細節能否證明張飛根本就沒想要跟關羽拼命?他痛斥、冷落關羽有何的深意?張飛看起來蠻不講理地大鬧一場,是不是在給二哥關羽找臺階、解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