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日本在入侵中國之前,首先要入侵的是中國世代友好的一個國家——朝鮮。說起中國和朝鮮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

在萬曆年間,日本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豐臣秀吉,這個人物註定名垂日本史冊,他是最早發現以朝鮮為踏板,來侵略中國的人。而萬曆也不是吃素的,他前後派了十幾萬人,將人數多於一倍的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還割了六十一個日本戰俘的頭,“傳首天下”,讓豐臣秀吉在恐懼和憤怒中死去,而小日本也徹底嚐到了中國的厲害。

朝鮮王當時給中國寫信,哭著說:“我們是您(中國)的孝子,您(中國)是我們的父母,日本是賊子。”萬曆看了也頗為動容,這一仗雖然打贏了,朝鮮仍然死了十多萬人,可謂慘烈。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跟朝鮮友好互助的關係,或者說朝鮮對中國單方面的依賴關係。

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時間往後推二百九十年,也就是清光緒八年,日本國內突然得到一份秘密檔案,當時日本有很多間諜在中國活動,他們深信“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於是在請報上下足了功夫。

由於日本情報人員辦事能力不夠,日本國內收到的密令是:中國秘密進行軍事整改,有八百萬兵力參加了這次演習,小日本嚇得目瞪口呆,為首的將領都懵了。八百萬?日本的軍隊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真要打起來,日本肯定被碾成肉泥。

人數不夠,武力補足,日本國內上下一心,貴族把小金庫拿出來,百姓把壓箱底錢拿出來,日本人人不存私心都像讓自己國家強大,甚至天皇都只吃一頓,省下的錢來建造一個強大的海軍。

日本全民財富加起來,富不過中國一個大省,可人家心齊,中國在幹什麼呢?慈禧為了自己的生日,都能挪用海軍軍費,生日花銷不夠,他們竟然把船艦拆卸了零件賣了,換錢享樂。

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日本用了十年時間建造海軍,終於在一八九二年時候,建造了五艘戰艦,一開始,大清也頗有實力,在李鴻章的領導下,他們建成了七艘戰艦。但到了一八九二年,日本的軍艦無論在噸位還是數量上,都超過北洋海軍。

日本還制定了對中國的“征討策略”,也稱“八紘一宇”,分五步走,終極目的是亞洲,起點是臺灣和朝鮮,東北是過度地帶。日本狂妄的野心看似不堪一擊,實則非常危險。因為日本已經有了與野心匹配的實力。

而大清卻沉浸在自我幻想的迷霧中,認為自己是不敗的盛世王朝,即將建立“不世之功”,他們認為日本是蠻夷,算什麼東西?怎麼能跟大清比?他們從不維修戰艦,還拿戰艦換錢花,慈禧又要過生日,又要建造御花園,國家用於軍費的銀子像流水一樣花在慈禧身上。

兩年後,朝鮮內亂,朝鮮再次向中國求援。因為兩國關係一直挺好,清政府也同意出兵,而日本間諜早就打入清政府官僚內部,攛掇官員按照日本的意思辦。此時日本的野心已經按捺不住。

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日本認為,只要清政府出兵,他們就有了入侵朝鮮的藉口,而清政府的負責人卻很容易相信日本的話,不但出兵了,還“友好”地通知了日本。

日本在接到訊息後,組織了大量兵力,侵佔了漢城,在幾天時間內不斷增加兵力,漢城頓時人潮擁擠,全是日本兵或者日本便衣。

他們將漢城完全當成東京,在那裡設定軍事機構,還設定了軍事官職,將漢城當做日本的“辦公室”,其實也就是侵華“辦公室”。

日本說,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滅了中國,至於朝鮮問題,我們是要搶佔足夠地盤,才能圖謀中國。日本外交大臣對底下的將軍說,你們隨便佔地盤,有什麼問題我擔著。就這樣,朝鮮王室遭到了日本的屠戮,朝鮮陷入悲慘的境地。

後來清政府平定朝鮮叛亂,要求日本一起撤兵,沒想到日本不但不答應,而且趁機大量徵兵,日本說:“朝鮮需要保護”,日本說:“如果我不管,朝鮮朋友要受多大苦。”

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而日本對手下的命令是:“不計代價,不管用什麼辦法,要拖住清國軍隊。”

日本侵華其實從這一刻起,就已經拉開了序幕,經過長期的預謀,以及不斷試探底線,日本終於心裡有底了。之所以其後侵華進行得如此順利,其根源就在甲午中日戰爭,甚至是前一百年,就已經埋下侵華的隱患了。

中國出兵前,“友好”地通知了一小國,小國卻把中國坑慘了

甲午讓日本獲得三萬萬兩銀子,這筆銀子用於軍費,讓日本更加強大,而中國也就更加危險了。

參考文獻:《明史·日本傳》、《甲午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