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古代有句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講的便是一個“度”的問題,凡事只有恰如其分,才能夠事半功倍,功成名就。過於仁慈、太重感情、義氣過重、善心太重都是不能夠理性地去勝任職務,成就大業的。而這一點,在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身上尤為明顯。

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標,盛年而崩。而重新冊立誰為太子,自然要反覆斟酌。其中二兒子秦王朱樉,藩屬西安,天下之利,無勝秦王者;三兒子晉王朱棡,藩屬太原,四兒子朱棣,藩屬北平……而大兒子朱標一脈,朱標與常遇春之女常氏所出嫡長子早夭,而後常氏病逝,又有呂氏為繼室,所生長子便是朱允炆。

當秦王朱樉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必能再上一步,與側室鄧氏(鄧愈之女),將龍床,龍袍都已經做好之時,父親朱元璋卻選擇冊立 朱標太子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何呢?

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因為朱允炆並不像自己的叔父們那般,只知戰場廝殺。他性格敦厚仁孝。但過於的仁厚,則只能事倍功半,如我前文所言,最後終耽誤大事。

而得知了二兒子秦王朱樉的僭越之舉,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賜死鄧氏,廢除秦王朱樉爵位。

而朱元璋並不知曉的是,此時的背後,一個的內心也是波濤洶湧,那便是四子燕王朱棣。有勇有謀,與蒙古人作戰多次的他,本就看不上自己的“廢物”二哥、三哥,空有匹夫之勇。他隱藏得足夠深邃,以至於父親曾詰責二哥、三哥,卻未曾責備過他。但是在狡猾的狐狸,也終有忍耐不住的時刻。

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九月十三日的冊立皇太孫大典之上,皇宮外的擂鼓點點,無不彰顯著大明王朝的威儀。而在諸位藩王早就站立兩側之時,卻獨獨一人姍姍來遲。他便是燕王朱棣,而且他竟然還徑直走向朱允炆,並重重地拍打了朱允炆,還說了一句“不意兒乃有今日!”

這裡面有憤懣,有嫉妒,更有嘲諷與不滿。而金鑾寶座之上的朱元璋,自然是盡收眼底,大聲呵斥,豎子無狀,何為打皇太孫!

其實,此時的朱允炆已是16歲,束髮之年已過。若是雄武之主,早已該是胸有謀略。霍去病17歲之時便已經能夠率軍大破匈奴,自己的叔父朱文正也是19歲出人頭地。但此時的朱允炆,顯然不具備政治家的果決與謀略。如此之好的機會,他卻以一句“臣叔父愛臣故耳!”替朱棣解圍。

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歷史是有宿命意味的。而此時此刻的朱允炆如若不是善良太甚(也就是我們俗話的傻),本大可以藉由爺爺朱元璋的手,懲戒朱棣一番。但是他並沒有如此做。

雖然事後,朱元璋以逾越規制將朱棣關了禁閉,數日之後才放出。

但是過於仁厚的弊端,或許與普通人而言,無傷大雅,甚至還會落得一個好人的稱謂,但是與歷史人物,與皇帝身為的建文帝朱允炆而言,他這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解圍之字,卻註定讓自己的“拙”暴露無遺。

朱棣當著朱元璋面打朱允炆,朱元璋勃然大怒,朱允炆卻說7個字

父親去世之後,他對爺爺朱元璋可謂是至孝。甚至於“入侍必恭承顏色。服藥則親嘗以進。”

在朱允炆的這種仁厚之下,卻是對國家朝政之上的優柔寡斷。任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朱棣留在南京之時,叔父且不敢反矣,朱棣的兒子留在南京,也能以叔父“仁厚”將他們放歸。

最終,在他所謂的儒家治國的空談之中,以及過猶不及的仁厚之中,朱棣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南京城破,在位僅4年的他,縱火燒宮,不知所蹤,而朱棣則成為了明成祖。

參考資料;1《明史》2《建文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