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一戰打到1916年底,已經兩年多了。交戰雙方雖然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誰都沒有獲得決定性優勢。

如果從表面上看,同盟國集團的收成還好一點兒,比利時、法國北部、波蘭、波羅的海沿岸以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都被德奧佔領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也被德奧集團打敗了。協約國方面取得的勝利不多,掰著手指頭一算,也就是馬恩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的勝利,再有就是俄國對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勝利。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雖然表面上看是同盟國佔優,但是協約國的勝利是戰略性的。協約國粉碎了德國速戰速決的“施裡芬計劃”(其實也有小毛奇的功勞),迫使德國人打他們最不願意打的持久戰,協約國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戰爭潛力把對手拖垮。但是,到什麼時候對手才能垮?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雙方相持了這麼久,基本還是一個不死不活的局面,平分秋色。

另一方面,交戰雙方面臨的問題都很嚴重。打了兩年多,兩千萬人傷亡,無數城市、村莊毀於戰火,經濟蕭條,補給困難,加劇了歐洲各國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的種種矛盾,老百姓的反戰情緒不斷高漲。面對這種局面,各國上層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開明人士認為,曠日持久的戰爭令人絕望,誰都贏不了,而戰爭拖下去,給統治者帶來的危害非常大。

於是,原來鬥得你死我活的兩大集團,這時開始了和平試探,想用和談來達到武力沒能達到的目的,在談判桌上取得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最早開始謀求單獨或全面媾和的是德國。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早在1915年,德國就想跟俄國單獨和談,減輕壓力,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德國首相先是透過丹麥國王,派人向俄國試探。後來,又透過俄國皇后的一名侍女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轉交了三封信,表示願意與俄國簽訂和約。尼古拉二世接到德國來信,真是喜出望外。為什麼呢?一來,在協約國內部,沙俄跟英國一直就不對付,舊怨新仇結了不少;二來,俄法兩國相距遙遠,運輸不便,俄國為了報法國的恩,投入到了戰爭中,損失非常巨大,卻得不到及時補充。俄國打到後期,連婦女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對於戰勝德國,尼古拉二世已經沒有一點兒信心,他早就想與德國結盟。所以,威廉二世頻繁向尼古拉二世送秋波,正中尼古拉二世的下懷。但俄國畢竟是協約國成員,白紙黑字簽了約的,不能公開破壞協約,只好用秘密談判的方式接觸。

是戰是和很糾結

從1916年2月起,沙皇開始任命親德的大臣擔任首相,使宮廷中親德派佔了上風。1916年下半年,沙皇政府已經嗅到了一些革命的氣息,想盡快結束戰爭。另一方面,英俄兩國在伊斯坦布林和波斯問題上的矛盾沒法調和,沙俄想聯合德國掠奪亞洲。

同時,德國在日德蘭海戰中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也越來越感到形勢對自己不利。所以,德國政府竭力玩弄外交手腕,希望趕緊跟俄國單獨媾和,擺脫困境。不過,德俄兩國君主雖然有進行和談的意願,但是統治集團內部向來很少是一個人說了算。德國有一個勢力很大的主戰派,就是以興登堡、魯登道夫為代表的軍人集團,他們代表著容克貴族地主的利益。他們堅決主張動員一切尚存的力量,採取極端措施,把戰爭打下去,直到徹底打敗敵人為止,反對同俄國媾和。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1916年11月5日,德國和奧匈帝國發表了關於建立“獨立”波蘭國家的宣言。這個波蘭的版圖,包括德國從俄國手中奪來的幾個省份,其目的是把這塊土地用合法的形式固定在德奧控制之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對此堅決反對,宣佈德奧的宣言無效。這件事促使俄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主戰派的力量得到加強,親德主和派失勢,俄國的親德力量受到打擊,德俄談判頓時中斷。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俄國打到後期,連婦女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這時候,英國上層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人主張對德媾和,希望美國總統威爾遜出面調解。保守黨領袖甚至提出一個秘密報告,想竭力說服政府儘快跟德國議和,但被國會否決了。在這之後,英國的主戰派首領勞合·喬治[註釋]上臺,加強了英國的主戰派力量。在法國,不僅有人主張同奧匈帝國進行和談,分化同盟國,還發生了被稱為“破壞運動”的親德事件,要求跟德國單獨媾和,避免過分加強英國的地位。但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法國金融財團,主張繼續對德作戰,直到戰勝德國。“老虎總理”克里孟梭上臺後,把主和派壓下去,主戰派仍然佔據上風。

與和平擦肩而過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雖然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和平攻勢讓人眼花繚亂,喧鬧一時,但是和平之神終於沒能垂青歐洲大地。歸根結底,兩大集團都缺乏和談誠意,都有掠奪和分贓的心思,和平的條件最終無法談妥,雙方的和平攻勢在熱鬧一陣之後便偃旗息鼓。

各國主戰派紛紛得勢,主和派被一腳踢開,戰爭只得繼續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