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巽宅沙埠,從賣紗面到賣風景的逐夢之旅

村落三面環水,黃檀溪、石染溪、黃龍坑溪在這匯聚,狀如半島,如一顆巨型翡翠輕黏在楠溪江畔。

這個只有四百來人的地方,如今成為巽宅村的一員,但它的獨特之處依然

沒有被淹沒在村莊合併的大背景下,從賣紗面到賣風景的逐夢之旅引起廣泛關注,縣內不少村莊時不時地過來取經,讓人記住了它的名字:

沙埠。

特產紗面,上下聯動拓寬銷售渠道

沙埠也被大家稱呼為“紗面村”,在小楠溪一直有名氣。村幹部張佰聰說,村民從數百年前就開始家家戶戶製作紗面,當時他的奶奶是村裡紗面做得最好的:做的面根根分明,細如銀絲,潔白柔韌,晶瑩柔滑,遠近聞名,大家慕名前來購買。

為了帶動村民創富增收,解決傳統沙埠紗面存在的“低小弱”(產量低、規模小、競爭弱)問題,在巽宅鎮政府的幫助和指導下,村內成立了紗面經濟合作社,發動村民專業生產紗面,透過統一收購、營銷後,再按照比例將利潤進行分紅。同時線上藉助惠農平臺、線下經營沙埠紗面旗艦店,上下聯動拓寬紗面銷售渠道。現在村裡在家的村民有80%左右的人都在製作紗面,多的年收入一二十萬元,少的也有三五萬元。

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溪邊有一片灘林,以苦櫧樹為主,於是苦櫧豆腐成為沙埠的另一特產,一年有幾千斤的產量,每斤可賣20來元,對留守的村民而言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當然,與紗面相比,苦櫧還是較弱的產業,村幹部們正思考擴大種植面積,讓苦櫧豆腐與紗面成為兩個拳頭產品。

三出奇招,從捂著鼻子到最美村

但若把鏡頭拉到2017年前,那時的沙埠村棚屋遍佈、垃圾成堆,幾座幾百年的祖墳零星分佈在村內,孩子不敢在附近嬉鬧,村民們也無處休憩。2019年乘著全域環境整治的東風,該村兩委率先垂範,全村上下一心,三出“奇招”,實現了從“捂著鼻子”的髒亂差到“最美村居”的華麗逆襲。

一是牛棚豬圈朝天坑經過“乾坤大挪移”後,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公園,和木屋石牆草坪以及那棵碩果累累的柚子樹,勾勒出幸福家園的憧憬。二是全村先後共拆除亂搭亂建小屋200來處,清理存量垃圾重點區域100處,村民們都積極自發打造庭院,例如將空心磚裡種上花等創意層出不窮。三是108座祖墳實現無痕化改造。若不拿出整治前的照片對照,大家根本看不出村裡十餘處的休閒廣場、公共綠地是由祖墳無痕化改造而來的。

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推進環境整治的節骨眼上,原沙埠村村委會委員、婦女主任胡靜靜悄悄地做了一件“狠”事:苦口婆心勸說其家族成員將40多處牛棚豬圈拆得一乾二淨。張佰聰的頭髮已經斑白,這個幹實事的“老黃忠”坦言遇到了從來沒有的壓力,尤其在祖墳處理問題上,苦口婆心,將心比心,什麼“計謀”都用過。好在一切阻礙在發展中解決,得到村民廣泛支援。花園式的村落讓人目不暇接,有人毅然賣掉鎮政府所在地的臨街房子後在沙埠安居,享受著清風徐來的愜意生活。

鄉村蝶變,從賣紗面發展到賣風景

沿溪規劃了紗面集中晾曬場,地面和周邊環境都融入古樸的紗面元素。每逢晴好天氣,晾曬紗面的場景十分壯觀,也成了很多攝影發燒友的打卡地。藉著紗面的名氣,想做大村裡的旅遊經濟,沙埠如何規劃未來呢?

從賣紗面到賣風景,巽宅沙埠村這樣蝶變!

投資170萬元的濱水公園、投資29萬元的素面晾曬場、投資49萬元的停車場相繼竣工。今年沙埠村小遊園專案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8月份將完成建設的有園林綠化、涼亭以及濱水公園。巽宅村第六支部書記張光福介紹,沙埠南面黃龍坑有上過央視的“地球的大腦”以及“疊峰山水”的故里石坑等,包括東面鄰村龍前的桐花等,風景迤邐,整合資源將大有可為,在對面山打造遊步道,讓村民開設農家樂,努力開啟農旅融合的門扉。

巽宅村黨委書記孫立說,巽宅鎮山區共同富裕樣板區專案總投資4930萬元,從鎮區的進書到小溪村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而沙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去年沙埠迎來了永嘉西部山區第一座綜合“能源補給站”,同時也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氣。“埠”即碼頭,過去舴艋舟往來頻繁,將遠方的貨物帶到這裡,也將這裡的特產帶向遠方。現今,他們盼望遠方的客人能到沙埠村休憩觀光,美麗的風景像細細長長的沙埠紗面,像小楠溪水面的薄霧輕紗一樣,如夢似幻。

永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湯海鵬 谷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