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 “人有三不親, 姑父、姨夫、舅的媳婦”, 這話在理嗎!

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必然少不了‘走親戚’,它作為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活動。農村走親戚的習俗,多是按照“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的順序來進行。對此,有人就迷惑了:在所有的親戚中,舅舅排行老大是無所爭議的事情,那緊隨其後的姑父和姨父相比,哪個才更親呢?

俗語 “人有三不親, 姑父、姨夫、舅的媳婦”, 這話在理嗎!

其實呀,關於親戚關係的遠近,老祖宗有這樣一句諺語:“三親,三不親”,這裡的“三親”說的是‘姑、姨、舅’,“三不親”則說的是‘姑父、姨夫、妗子’。關於古人這樣的看法也很好理解,畢竟姑媽、姨媽、舅舅和父母乃是一母同袍的兄弟姐妹,正所謂‘血濃於水’;至於姑父、姨夫、妗子三人名義上雖是親人,但實際上僅僅是姑、姨、舅的配偶,本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既然也就有些疏遠了。

俗語 “人有三不親, 姑父、姨夫、舅的媳婦”, 這話在理嗎!

除了血緣因素之外,古代社會還是一個倡導男尊女卑的社會,尤其是在儒家倫理綱常的束縛下,女人從一生下來就沒有任何的話語權,什麼‘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這樣的時代觀念下,那些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一年到頭來都難得回孃家一次,自然而然與孃家的親情就淡了,所以在古人眼裡姑父和姨夫都不親。

俗語 “人有三不親, 姑父、姨夫、舅的媳婦”, 這話在理嗎!

不過,對於姑父、姨父都不親的說法,有人卻不這麼認為。在中國某些地方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姨夫親不叫親,姨娘沒了斷了根;姑父親才叫親,沒了姑姑連著根”,其實這樣的古話聽來也在理,沒了姨娘的存在,兩姐妹家聯絡的紐帶也就斷了,反之姑姑不在了,姑父作為自家的女婿,逢年過節還是要走動走動的。而且古代社會男人作為一家之主,要聯絡也是和自己的兄妹親近,所以才會有姑父比姨父更親的說法。

俗語 “人有三不親, 姑父、姨夫、舅的媳婦”, 這話在理嗎!

當然,關於‘親與不親’的說法,也不能一概而論的,現實生活中是要因人而異的,也就說關係的遠近主要看的是相互之間情感的維護,如果沒有經常的聯絡走動,即便是血濃於水的親兄弟也可能會老死不相往來。所以說,親戚之間的感情本就是相互的,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如果你敢看不起我,也別想著我會巴結你。

那麼,在各位的家庭中,姑父和姨夫相比,哪個更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