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本文為中航傳媒出版社獨家授權自媒體“王銘葦”釋出,抄襲必究!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ICEX 2011演習期間,在北極點破冰上浮的“新漢普郡”號核潛艇。

俗話說:百人百態,千人千面。潛艇“臉”其實長在背上,就是那個象“駝峰”一樣的東西,“駝峰”的全稱叫潛艇指揮台圍殼,英文名是SAIL或FIN,臺灣地區管它叫帆罩,我們通常簡稱圍殼。圍殼不是水密的,作為是潛艇上最大的水下附體,負責潛艇的通訊、指揮、通風等等功能,圍殼遠離潛艇的平衡中心,對潛艇水下運動的影響很大,以德制209型潛艇為例,圍殼只佔溼表面積的8。84%,高速航行卻產生12。71%的總阻力。其實對於高速的核動力潛艇來說,圍殼的影響還要大。按理說,現代潛艇的水下效能越來越好,圍殼似乎應該取消了,可實際上,世界上目前還沒哪條潛艇取消圍殼,而且,隨著潛艇技術的發展,特別每一次跨越式的發展,都得在圍殼上做文章。下面,讓筆者帶您去看一看那些有趣的圍殼,聊聊圍殼裡面藏著的秘密。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霍蘭潛艇,上面那個與“憤怒的小鳥”很象的玩意兒就是最早的圍殼。那位戴禮帽的先生就是現代潛艇之父霍蘭先生。

早期的潛艇很不完善,形狀上就和農民企業家們發明的一樣五花八門,無論多奇葩,設計師們都忘不了在最高處設一個人員出入並通風換氣的地方,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站得高看得遠”等基本常識是不好反著來的。早期的潛艇並不完善,一直到一個病歪歪愛爾蘭人的出現,這個愛爾蘭人與英國人不共戴天,他想發明一種水下船來消滅英國皇家海軍,很多波折,很多困難之後,在1900年,這個愛爾蘭人設計的潛艇終於被美國海軍採用,並且首批建了6艘,這個愛爾蘭人名叫霍蘭,被公認為現代潛艇之父,他造潛艇的地方現在是通用動力公司的電船分廠。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1912年的美國潛艇F-1號,圍殼高度太矮不利觀察,乾脆加上臨時建築。

霍蘭潛艇已經具備了柴電潛艇的雛形,水面上由內燃機驅動併為蓄電池充電,水下用蓄電池驅動螺旋槳航行。那時候還沒有聲吶之類的水下探測裝置,潛艇必需得不時上來看看,霍蘭設計潛艇的上面,設定了人員出入並進入觀察的出入口,已經有現代潛艇指揮台圍殼的影子,圍殼前方是一個流線型的鳥嘴一樣的東西,大約是考慮到降低阻力和上浪,這裝置應當算最早的指揮台圍殼填角吧。

潛艇出現後,世界各海軍強國都很重視,掀起了一波造潛艇的熱潮,有些潛艇基本上就是山寨霍蘭的潛艇,比如1904年,沙俄海軍上尉布勃諾夫建造了俄國第一條潛艇“海豚”號。早期的潛艇都很小,大約只有不到20米長,圍殼也很低矮,非常不利於觀察水面的情況,所以在水面航行時很吃力,有時甚至要搭一個臨時建築。

視線不好,不利觀察其實還不是最大的問題,要命的是早期潛艇的圍殼低矮,常常被海浪和其他船掀起的大浪打進圍殼造成沉船事故。這種事,美國、俄國、日本的早期潛艇都發生過,由於出口狹小,人員多數都逃不出來,畢竟海水從天而降,迎著海水逃命是沒出路的。1920年前後,一艘美國潛艇也被行船掀起的湧浪打進圍殼,大量進水,全艇履滅之際,艇長還算聰明,與直覺相反的是,他果斷的封死了艙口蓋,並指揮機電長開啟艙底泵排水,才救了全艇十幾號人的生命。但這樣的例子並不多。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曾為潛艇配備強大的防空火力,試圖與反潛機對抗,圖為U - 441潛艇

為了提高艙口的防浪效能,為指揮員提供更好的視野,隨著潛艇排水量的加大,設計師們採取的措施很簡單卻有效,那就是提高圍殼的高度,後來,潛艇的功能不斷加大,在圍殼裡安裝了潛望鏡之類的東西,以便於魚雷攻擊和隱蔽,這時的圍殼發展趨勢總體上是越造越大,越造越高,為了防空的需要,圍殼上還要架設高射炮之類的東西,甚至能塞飛機進去,二戰時期的日本人就這麼幹過,當時的潛艇水下速度還不快,也就10節左右,圍殼對潛艇機動性的影響還不算突出,大點就大點吧。二戰末期,荷蘭人發明了潛艇通氣管,為了給通氣管提供空間,圍殼更大了。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日本海軍二戰時期研製的潛水航母伊-400號,其圍殼因為容納了機庫,所以大得無以復加。

二戰之後,人人都期望和平,但和平並未自動降臨。上世紀50年代,潛艇技術迎來了兩個技術上的飛躍,核動力和水滴型外形。我們先說說水滴型潛艇,潛艇要什麼形狀才能取得最高的水下航速,二戰時期的德國人憑著仿生學的直覺,認為潛艇應當像魚一樣,美國人卻不這麼看,美國海軍水下戰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風洞(我沒寫錯)裡和大衛泰勒航模試驗水池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最終認定,滴落的水滴的形狀才是水下航速最快的形狀,從量化的指標來看,潛艇外形光順,圓頭加上一個尖尾,長寬比約7:1是最理想的,他們建造了一艘外形和水滴差不多的潛艇來驗證他們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大青花魚”級潛艇,“大青花魚”是一條試驗潛艇,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靠從美國國庫裡“借”來的20噸白銀,安裝了能量比極高的銀鋅電池,史無前例的把潛艇的水下航速提高到了33節,速度上來,新的問題也來了。美國人發現,水下高速航行的潛艇,在轉彎打舵的時候,會產生嚴重的橫傾,如果打舵不合適的話,甚至產生很大的搖擺仍至翻滾,這可是要命的大問題,潛艇大深度下航行其實是在一條很窄的通道里航行,如果超過最大深度,壓破了耐壓殼和管路,有可能造成艇毀人亡的結局。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洛杉磯”級潛艇圍殼其實很窄,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大號的垂直舵

原理這裡就不細說了,問題根源還是在圍殼上,美國人在“大青花”魚的圍殼後加了一段很少見的圍殼垂直舵,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效果不顯著,後來只好在使用條令提出限制,所以美國潛艇水下橫向機動性一直不容樂觀。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大青花魚”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水滴型的潛艇,這是其圍殼後面加裝的圍殼垂直舵,用來解決高速轉向時有可能的大幅橫傾。

潛艇技術的另一個突破是核動力,核動力潛艇水下航速高,機動性好,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上浮水面為蓄電池充電,美國人曾經試圖取消潛艇的圍殼,後來發現利遠小於敝,於是便在減小圍殼上下功夫,因事故沉沒的“長尾鯊”號是其實是一型非常經典的潛艇,後來幾十年的美國攻擊型核潛艇基本上都是按著“長尾鯊”級的路子來。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大青花魚”號的總佈置圖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人開始搞“洛杉磯”級潛艇,在核海軍之父里科弗上將的堅持下,“洛杉磯”級必須是一型高速潛艇,核反應堆的功率有限,想提高航速,只能在降低阻力上下功夫,美國人先是想到壓縮人員的生活空間,所以“洛杉磯”級的居住條件出名的差,每個人一張床鋪都保證不了,三個人要睡二張床,所以有了“熱鋪”的說法。有研究人員一拍腦袋,圍殼那麼大,又礙事,又影響平衡,取消了行不?經過周密的計算,沒有圍殼,至少能提高航速1。5節,這可是了不起的進步,水下對抗,航速非常重要,這就如同警察追小偷,百米快0。1秒就是勝利。方案都提了出來,為“洛杉磯”級裝一個可折倒桅杆一樣的玩意兒,上面裝天線、雷達、潛望鏡,方案很精彩,結果很悲劇,胡扯,玩沒玩過潛艇?結果洛杉磯級圍殼還是保留了下來,只是盡最大可能變小變窄。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蘇聯潛艇的漂浮救生艙示意圖,把這玩意塞到圍殼裡,圍殼能小嗎?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阿庫拉”級圍殼前部安裝的非聲學跟蹤裝置的細節,這些感測器主要探測海水的溫度、鹽度、氣泡的變化,至於具體效能,蘇聯人高度保密,俄羅斯人也從未公開,不過後期的俄羅斯潛艇也沒再裝這種裝置。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阿庫拉級(971型)多用途核潛艇“薩馬拉”號的流線型圍殼相當龐大,足有二十多米長,裡面還藏著能救30~40人的漂浮救生艙,注意圍殼前上方伸出的幾個棍子,裡面藏著非聲學跟蹤裝置,據稱能象獵犬一樣,探測到經過幾十個小時的潛艇留下的蹤跡。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圍殼向前傾,有利於平滑後方的水流,有利於導彈發射的穩定。

蘇聯發展潛艇與美國人路子截然不同,美國人的潛艇其實是軍方組織人員搞出來的方案來,各個船廠只是實施,因此花樣並不多。蘇聯人有強大的潛艇設計局,軍方只提大致的要求,各設計局搞方案來競標,競爭相當激烈,有的時候互相間並不通氣,甚至相互封鎖。蘇聯潛艇特別是核動力潛艇的圍殼大體上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孔雀石設計局為代表的攻擊核潛艇,由於追求水下機動性和高航速,多數採用流線型指揮台圍殼;另一派是以紅寶石設計局和天青石設計局為代表的,主攻戰略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及常規動力潛艇,這一派潛艇的圍殼對高速航行考慮較少,更注重圍殼的堅固,基本是堅固直筒型,沒什麼太大的新意。

我們先說說流線型的圍殼,孔雀石設計局設計了蘇聯第一型核潛艇——627型攻擊核潛艇,在圍殼設計方面一直很敢於創新,第一次設計出流線型的指揮台圍殼,並在後續的V級(671型)、A級(705型)、“阿庫拉”(971型)級上延用了下來,流線型的圍殼使流經艇體的水流光順許多,避免了高速水下轉彎出現橫搖,但也加大艇體的溼表面積,不利於提高水下航速。蘇聯攻擊核潛艇圍殼相對美國核潛艇大的多,除了圍殼裡面的潛望鏡、雷達、通訊天線、偵察天線等由於電子技術落後,要比美國的體積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第三代核潛艇多數安裝漂浮救生艙。

與孔雀石設計局激進優美的流線型圍殼相比,紅寶石設計局要保守得多,很少在圍殼方面的什麼創新,俄羅斯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圍殼前部居然是前傾,筆者認為,這種設計也許是是為了讓該潛艇進入水下40~50米的發射陣位時,平緩後方的水面,不會對出筒的“布拉瓦”級戰略核導彈造成干擾,畢竟,戰略導彈核潛艇不是衝鋒陷陣的,整個潛艇的設計其實是圍繞著如何保證導彈可靠進行的。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圍殼前部與艇體交匯的地方會產生馬蹄渦,引發流激噪聲。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美國人正在利用本尼奧瑞爾湖試驗場,進行新型核動力潛艇圍殼改進方案的驗證,據說在後續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上會採用。

蘇聯人的流線型圍殼其實美國人也很羨慕,不過由於艇體結構的巨大差異,美國人並沒有採用蘇聯人的設計方案,只是在翼型的圍殼前方,增加了鼻子形的填角,填角並不能完全解決橫向機動性差的毛病,但對於降低流體噪聲有著重要的作用。高速航行時的海水流經圍殼,在圍殼的前下方產生駐點,向兩側流動的過程中,高低壓轉換會產生不穩定的湍流,也叫“馬蹄渦”,這種湍流有規律的“敲擊”薄弱的圍殼兩側,會激發出特定頻率的水下輻射噪聲,對潛艇的聲隱身不利。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美國的“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在圍殼的前方增加了填角,用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的“弗吉尼亞”級,也保持了這種圍殼的方案。再後來,西方國家的潛艇覺得這種方案還不賴,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常規潛艇,也紛紛給指揮台圍殼加上了填角。

冷戰結束後,潛艇技術的發展沒有了冷戰時期那種激情歲月,新的潛艇方案被紛紛砍掉,潛艇技術發展不大,圍殼的花樣也少了許多。美國人正在利用本尼奧瑞爾湖試驗場,進行新型核動力潛艇圍殼改進方案的驗證,據說在後續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上會採用。

常規動力潛艇方案,筆者非常看好瑞典人提出的方案,北歐小國瑞典是個只有800萬左右人口的小國,卻是一個傳統的軍工強國,常常能結合本國國情,提出新穎的武器設計方案,瑞典的“鷹獅”戰鬥機、“維斯比”級護衛艦、FB77榴彈炮等等都是相當經典的裝備,其發展動向往往受到全世界的軍工強國所關注。2012年,瑞典老牌軍工企業考庫姆公司提出了A26型常規潛艇的設計方案,目前正積極向泰國海軍推銷,A26的圍殼設計方案標新立異,有點像蒙著頭巾的大俠,這種看上怪怪的圍殼,其實是計算機流體力學反覆驗算的結果。國外近年來,計算機輔助設計特別是流體動力驗算軟體發展迅速,從流體動力學上來講,這種型狀的圍殼既解決了馬蹄渦產生流激噪聲問題,也兼顧常規動力潛艇接近水面航行的要求,應當是常規動力的潛艇最佳方案。

千姿百態的潛艇“臉”——漫談潛艇指揮台圍殼!

瑞典正發展中的A26型常規動力潛艇的圍殼。

無論潛艇怎麼進步,圍殼是很難取消的,畢竟潛艇要浮上觀察,最起碼也要透氣,也許會有更多的千姿百態的臉讓軍迷們欣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