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訣帝陵幽宮禁地——清西陵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清西陵清西陵位於保定永寧山腳下,這裡層巒疊嶂,樹茂林密,環境極好。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共有宮殿上千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清西陵古建築群。從建陵開始,清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現在,清西陵不但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尋龍訣帝陵幽宮禁地——清西陵

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1]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為其子永璉(端慧皇太子)選擇陵地時曾選擇此處,後來拋棄。

嘉慶元年(1796年),嘉慶帝登基後遵循其父乾隆帝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在按照乾隆為他選好的陵址,於即位當年開始興建,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20] 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昌陵妃園寢。嘉慶十三年(1808年)六月,西陵守護大臣永鋆奏報嘉慶帝發現昌陵工程有工程質量問題,由於連月大雨,幾處建築出現滲漏,嘉慶帝立即派人檢視,經過檢查發現昌陵幾乎所有建築都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嘉慶帝緊接著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修。

尋龍訣帝陵幽宮禁地——清西陵

泰陵泰陵居於整個清西陵的中心位置,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在清西陵中,它建築最早,規模最大。泰陵中除了雍正,還埋葬有他的皇后孝敬以及皇貴妃敦肅。泰陵的建築佈局極為完整,從外界透過一座五孔石橋進入泰陵,依次有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昌陵昌陵是嘉慶皇帝的陵墓。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他曾因在歷史上扳倒大貪官和珅而小有名氣。昌陵作為清西陵修建的第二座陵墓,建築設計佈局和雍正的泰陵十分相似,其中昌陵內的聖德神功碑亭十分珍貴,它是清朝建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

尋龍訣帝陵幽宮禁地——清西陵

慕陵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和泰陵、昌陵比起來要小很多,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生等建築,不過有一點它超越了泰陵和昌陵,那就是堅固程度。崇陵崇陵是光緒的陵墓,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建築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而建。陵墓建築時間較長,直到民國時期才正式完工,因而當時去世的光緒皇帝沒有立即埋葬在此。崇陵在軍閥混戰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陵墓中的許多奇珍異寶被盜,儘管如此,作為清西陵最後一座皇帝陵墓,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在崇陵有五孔橋、巡房、牌樓門、神廚庫、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爐、配殿、隆恩殿、三座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等建築。

尋龍訣帝陵幽宮禁地——清西陵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