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心誠》曾言:“心誠交善友,品正遇貴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怎樣的人,就決定著我們日後有著怎樣的發展方向,而在這種情況下,當遇到一些貴人之時,大家也能夠對其抱有著一定的感激之情。

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程序中,皇帝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走向。一般來說,基於明君的帶領,國家和人民的生活都能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但在一些昏君的影響之下,全國人民的生活狀況,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透過對元末明初時期的形式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正是因為元末統治者昏庸無道,才導致全國各地爆發了大型起義,而在這一階段起義之中,朱元璋也順利脫穎而出,併成為了明朝統治的開創者。

據悉,在朱元璋上位之後,他曾有過外出考察的經歷,而就在這一階段之內,他也被一位老婦人破口大罵。然而,身為皇帝的朱元璋非但沒有對其治罪,反而主動問道:“你兒子是誰?”那麼,朱元璋遇到的這位老婦人究竟是何來歷?他與這位婦人人的兒子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絡呢?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眾所周知,朱元璋並不是出身於貴族家庭,在登上皇位之前,他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底層百姓。在元朝末年之時,天下大亂,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朱元璋也參與到了起義軍的隊伍之中,並開始了奮鬥之路。

據悉,在朱元璋攻打天下的過程之中,他曾收穫了一批忠心的追隨者,而韓成便是其中之一。雖然說在一部分人看來,身為底層農民的朱元璋不會有著太大的成就,但韓成等人卻認為,朱元璋一定會是未來的天子。就這樣,韓成等人誓死追隨朱元璋,並幫助他攻下了許多重要的領地。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但與此同時,在那個年代中,陳友諒所帶領的起義軍也是非常強勁的一股勢力,而在各路起義軍對峙之時,陳友諒也成為了朱元璋最大的敵人。對於陳友諒來說,當他抓住朱元璋之後,便決心要將其殺害,畢竟沒有了朱元璋的威脅,其他的起義軍勢力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被陳軍包圍,當時,陳友諒方面表示,只要朱元璋能夠自刎而死,其手下的所有被俘將士,也都會得到被釋放的機會。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在這種狀態之下,為了能夠儲存軍隊的實力,朱元璋也只能犧牲自己,以求其他的將士能夠獲得喘息的機會,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為他報仇雪恨。雖然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是相對較為艱難的,但為了全軍的發展,他也不得不做出這種犧牲。但就在這個時候,韓成卻主動站了出來,表示可以替代朱元璋赴死。畢竟朱元璋是一個部隊的首領,如果部隊失去了領頭人,則會導致軍隊內部發生巨大的動盪。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透過相關史料記載就可以發現,韓成與朱元璋有著較為相似的外貌與身高,而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韓成與朱元璋之間的關係,自然也是相對較好的。看到這種情況,朱元璋雖心有不忍,但為了部隊的發展,他也不得不同意了這一決定。

就這樣,韓成穿上了朱元璋的蟒袍玉帶,冒充朱元璋跳湖自盡。由於兩人在身形和外表上十分相似,所以在韓成替朱元璋赴死之時,陳友諒方面並沒有任何的察覺。在陳友諒方面看來朱元璋已然離開了人世,而這也就意味著天下大亂即將被他們終結。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看到這種情況,陳友諒大軍自然十分高興,並將所有的俘虜放了出來,然而,在那個時候,朱元璋卻暗中組織多方勢力,打算對陳友諒進行新一輪的攻擊。當時。在陳友諒發現事情不對之時,已然沒有了反抗的餘地,而在將陳友諒大軍徹底擊敗後,朱元璋也成為了全國境內勢力範圍最大的一支起義軍。

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他曾有過微服私訪的經歷,而就在外出視察的過程中,也曾有一位老婦人攔住了朱元璋,並對他破口大罵。在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感到十分疑惑,然而,從這位老婦人的言語之中,朱元璋卻回想起了當年韓成代替自己赴死的經歷。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就這樣,他主動問到:“你兒子是誰?”而在得知了老婦人正是韓成之母之後,朱元璋也趕緊向其賠禮道歉。畢竟在朱元璋上位之後,雖然他有著大封功臣的舉動,但他卻並沒有對韓成做出任何的補償。

而在回憶起這段經歷之後,朱元璋將韓成追封為高陽侯,並將其母親接進了皇宮之中進行款待,後來,在高陽侯府建成之後,朱元璋將韓成之母送回府中頤養天年。

朱元璋外出視察,被一老婦人破口大罵,朱元璋:敢問你兒子是?

結語

透過對朱元璋及韓成之間的故事進行了解就可以發現,之所以朱元璋能夠順利登上皇位,與這些優秀臣子的幫助,也是離不開關係的。正因如此,在朱元璋遇到韓成之母時,也會感到十分慚愧。

雖然說在現代社會中,那些封建的制度早已被人們摒棄,但通過了解古代社會中的這些故事,我們也會對自身的行為,有著相應的規範。

參考資料:《明初開國功臣墓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