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歷史上經濟最輝煌的年代是唐宋,政治最深遠的則是隋唐。

《隋唐演義》中說,隋朝建立到滅亡,共歷經兩代,國運較短。隋朝末年,楊廣實施暴政,致使多地民族起義。剛剛修建成型的大運河,甚至都未來得及開通,隋朝就已經走到了滅亡,而後接手的李唐將整個大運河重新開通,促進了南北方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兩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然而除了大運河以外,

隋朝還推出了科舉制,可整體國運衰弱,科舉制尚未發展成熟

,天下就成了李姓的天下。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在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統一使用九品中正制,而漢朝時期,則多為察舉制。 時間到了隋朝,隋朝皇帝建立科舉制度,以才學高低來評判人是否為官。然而隋朝建立到滅亡都過於倉促,這時科舉制度只是剛剛成立,並沒有完善,也沒有走向輝煌。

隋朝倉促的滅亡,李世民接手江山,科舉制也正是在李唐的手中才真正走向了成長,到了宋朝才得以完全成熟。

一、九品中正制即門蔭制

唐朝之前使用九品中正制即門蔭制,這一制度的建立養起了各大士族。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士族承襲朝廷一半的江山,大家族的子弟將自己的孩子稍加培養就能入朝為官,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才將士族養了起來。

唐朝之前有士族、氏族、世族,即使他們表達的意思並不相同

,也都是政治經濟文化權利的中心代表。世家大族在唐朝及以前非常有聲望,甚至高於當時的執政統治者。唐朝時期氏族分為5支,一個是江南以南的僑姓,一個是山東的郡姓,一個是關中地區的郡姓,還有一個是東南的吳姓和代北的虜姓。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1、聲望悠遠的世家大族

這幾個姓氏曾掌管著李朝江山的大部分官員,世家大族以山東氏族最為強盛。鼎盛時期,君主都不能奈何。古代崇尚儒家文化,以孔子等一眾人為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傳播者,而孔子出生于山東,自然就帶火了山東的氏族。

過於強勢的世家大族自然會引起統治者的不滿,

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這些權利高於統治者的世家大族,則被單拎出來,另當別論。

從隋朝推舉科舉制度之後,這一制度就被後來無數君主所追捧,畢竟誰也不願有一種人能凌駕於統治者之上,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權力。九品中正制就此結束,迎來了嶄新的科舉制,世家大族這邊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更想推舉九品中正制,兩個文化交流的差異,引發了寒門和豪門之間的生死殊搏。

統治者自然是想雨露均霑,既能用世族的威望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又能讓貧苦百姓中選舉出真正能有才學的人,來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2、氏族之美,實繫於冠冕

雖然這是很多統治者的想法,可如果兩者產生矛盾,所有統治者都會選擇自己王權至上。《貞觀政要》中曾記載:氏族之美,實繫於冠冕。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指氏族如今的風光都是因為曾經各朝各代給他們的榮耀,並不是他們自己就有的。

在唐朝統治中,曾經輝煌一時的九品中正制,如今已經漸漸沒落,可九品中正制的沒落,並不代表氏族的沒落,那些依舊存在的氏族,只會用自己的實力來打壓皇族的存在,李世民時期曾被山東大儒以此要挾。

可見當時的統治者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權力

,也正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威脅,才讓李世民更加堅定了自己一定要推舉科舉制度。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然而世家大族早已從秦朝乃至漢朝又到如今的唐朝,有著數千年的人脈資源以及權利積累,

想要將這種風氣打壓,實則是一件難事。但這對於唐朝的諸位統治者來說,

既是難題也是能統一自己政治權利的最重要的途徑。

二、科舉制誕生與運用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成長於唐朝成熟卻在宋朝,宋朝時期,早已經沒有了世家大族的各類紛爭,朝廷上武將文將相處和睦、民間百姓和諧,官員與氏族和諧。

唐朝為了能夠奠定自己的統治,

將科舉制及九門中正制一起運用

。雖然兩制度一起運用,但依舊極力地在打壓士族的後代,畢竟唐朝統治者也希望有自己能夠駕馭的官員和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希望士族過多參與。

1、門蔭制即九門中正制同科舉制百年爭鬥

雙方鬥爭了數百年的時間,唐朝一共經歷200多年,其中帝王一共出過21位,這21位皇帝在位期間都在為了能夠推行科舉制努力的貢獻著。

直至宋朝,

北宋時期原本屬於各大氏族的天下,逐漸被統治者中央政權政府代替

,之後中國再沒有了傳承千百年的世家大族,而這些世家大族也隨著時間沒落落敗,隨後變成了一朵昨日黃花。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紅樓夢中曾記載過四大家族的興衰,賈史王薛曾經如何興盛,最後卻變成昨日黃花,真是應了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的四大家族興衰,也預示著當年唐朝時期各大興旺家族的興衰,唐朝琅琊王氏,清河崔氏,

都被慢慢地架空,變成了歷史上曾經一顆閃耀的明珠

2、門蔭制即九門中正制落敗

科舉制的建立,給了無數寒門子弟希望。而科舉制廣泛運用,既改善了之前用人的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世襲以及世家的這種壟斷行為,又能夠讓一些郡州有特別推薦有才能的人。一開始科舉制的興起是為了選賢舉能,能能夠讓那些寒門出身的子弟也能夠為朝廷效力,

可之後科舉制變成了一種束縛思想束縛學問的制度,俗稱八股取士,變得不再像科舉制了

其實科舉制主要是為了讓所有人有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然而最開始是這樣的,可到了後來變成了極為繁瑣束縛思想的各種制度,從宋朝到元朝科舉制發展了一段時間,但卻非常短暫,從明清兩代開始,

科舉制慢慢的變成了一種對學子的束縛

,寒窗苦讀十載,最後也不一定能得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這些人變成了只讀書讀死書。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科舉制沒有受過任何影響,只是為了選賢舉能。慢慢的它受教科書的影響,讓人們只要談起科舉就變成了封建制度的糟粕,

認為它禁錮人文思想阻礙時代進步

,但這些並沒有多麼的有據可證。畢竟科舉制從一開始建立,只是為了選賢舉能,就像現在的高考。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3、科舉制落敗,昨日黃花

最開始隋唐時候文官考試製度,內容是一些國家政治論文和零散詩歌五官的考試,內容其涉及的都是非常有價值且實用的東西。到了明朝時期,認為想要世界和平,就要把人和各種東西放在一起,做一個捆綁。

於是這個捆綁變成了祖祖輩輩中科舉制的捆綁,也稱為八股取士

明朝之後,隨之來到的清朝本身滿族,他們痛恨漢人看不起漢人,但又無法拒絕漢文化,可又擔心如果漢人繼續為官做宰可能會佔據屬於他們滿族的江山,除了八股文,那時又出現了文字獄,嚴重影響了當時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是經過封鎖

,變成了一種束縛我們思想的糟粕。

拋開這些不談,其實唐宋元時期科舉制度為統治者帶來了不少優秀以及有質量的官員,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擴充國學,增加了考試科目,而後武則天時再次加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殿試武舉是由當時的兵部來做主考,

考試科目有騎馬射箭以及負重摔跤等等

三、結語

經過幾代人慢慢摸索,終於將九品中正制徹底打壓下去,開始推廣科舉制。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已經可以用高官來主持考試,直接將科考的地位提升一個檔次,科考定為定製。

門蔭制同科舉制的爭鬥:唐21位皇帝力推的科舉制終將何去何從?

唐朝時期科目為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隨後雖增加了殿試,但也只是三科到了宋朝科舉制比唐朝更進一步,考試分為州試、省試、殿試,其中殿試成為了定製。

這兩代為科舉制的最輝煌時代,唐朝科舉制成長且發揚光大,宋朝科舉制即發揚光大,也奠定了自己的基礎。

令人惋惜的是明清時候,科舉制變成了一種束縛

縱觀唐朝時期,無論是科舉制的發展亦或其他。發展都是極其迅速的,尤其到了武則天時期,儘管大臣不再支援,士族反應強烈,但武則天依舊推行殿試,並將武士也納入了其中。唐朝的發展直接奠定了宋朝當時的基礎,其中的輝煌成就永遠是讓人無法抹去的,儘管最後他們成了歷史,依舊流淌著屬於他們的神話。

參考文獻:

《隋唐演義》

《唐宋科舉制度研究》

《貞觀政要》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