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1.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能夠奠定一方霸主的地位,穰侯魏冉的功勞是必不可少的。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親舅舅,也就是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的弟弟。

魏冉的哥哥秦武王死後,因為他沒有子嗣,他的一眾弟弟競相爭奪王位。

秦昭襄王能夠在眾多的兄弟中勝出,就是得益於魏冉的一臂之力。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司馬遷在《史記·穰侯列傳》中寫道:

“魏冉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薨,諸弟爭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

就是說,魏冉最有賢能,在秦惠王,秦武王的時候,就是一直在朝中做事的。

而當時,他一直擁護秦昭襄王當王。

那麼秦昭襄王即位以後,他就封魏冉做了將軍,守衛咸陽城。並且在魏冉的幫助下,秦昭襄王平定了季君公子壯的叛亂,把武王后驅逐到了魏國,還把那些心懷鬼胎的諸公子們通通都除掉了。

秦昭襄王此舉把當時整個秦國的上上下下都震驚了,秦昭襄王的位子算是坐穩了。

當然,由於秦昭襄王比較年幼,他的母親宣太后把持了朝政,魏冉作為宣太后的弟弟,作為秦昭襄王當朝的功臣,毋庸置疑受到了重用。

後來,因為趙國的緣故,秦國免去了趙人樓緩的相位,讓魏冉當上了國相。

魏冉一生最登峰造極的時光開始了。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2.

後來,秦昭襄王十四年的時候,魏冉舉薦了戰神白起,從此,秦國開啟了一段史無前例的擴張歷史。

那是屬於魏冉和白起的時代。

魏冉主內,把持朝政大局,白起主外,攻打敵國,蒐羅土地,兩個人的相處和配合,都非常不錯。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是這樣評價魏冉的:

“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魏冉之功也!”

正因為表現不俗,秦昭襄王給魏冉冊封了土地陶邑。

但是重點來了。

要知道陶邑在哪裡?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路

陶邑,從今天來說,它大約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地區。

那麼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諸侯之間爭奪的“午道”。

因為它連通東西南北,是經濟與交流的中心,“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尤其富饒。司馬遷稱之它為“天下之中”。可想而知,這塊土地的重要性。而現在,秦昭襄王將其封給了魏冉。

秦國在強大起來,魏冉自己的實力也在強大起來,當然,他的內心也在膨脹。

“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史記·穰侯列傳》中的這句話,頗得讓人玩味,魏冉為秦國開疆擴土,勢必會受到封賞,但是再怎麼樣,也不至於富於王室吧?

他是如何做到富於王室的呢?可以肯定,他在攻打別國的時候,一定私底下受到了很多好處。

3.

此時的魏冉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魏冉了,當初司馬遷是如何評價魏冉的呢?

他說,

“而魏冉最賢”。

那個時候的魏冉不過就是個君王身邊普通的大臣,他尚未獲得如此巨大的權力。

但此時,他慢慢變了,他不僅僅在為秦國考慮,他更是在為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做打算,他的野心逐漸顯露出來。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那麼在《史記·穰侯列傳》中有兩件事,就充分暴露了魏冉的心思。

第一,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打魏國,差點就攻到了大梁城。

這時候魏國的大夫須賈就跑來說服他不要攻打魏國。他告訴魏冉,現在魏國調動了三十萬兵力死守在大梁城,他們是準備決一死戰的。如果你帶著全部的兵力來打,你想想你能打得下來嗎?我看未必。

如果你打不下來,那麼你前面所做的努力就全部功虧一簣了,不僅秦國會敗,你的陶邑也保不住。

而且,這個時候,你所處的環境就很被動了,此時,趙國和楚國的軍隊很有可能會聯合起來再來打你,那麼你又能獲得什麼呢?

所以,趁著現在魏國還沒有想清楚,趕緊和他們談判,他們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這件事就算了,不要再打了。況且,趙國,楚國一看形勢不對,也會轉頭來討好秦國。

再說,魏國割讓土地給秦國,對你的封地陶邑更有利啊,這樣車馬同行無阻,那不是更方便了麼!

魏冉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退兵回去了。

這裡,

“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

其實魏冉的心思就蘊含在裡面了。他到底是在為秦國考慮呢?還是在為他的封地考慮呢?

可能都有,我個人認為他為自己封地考慮的因素更多。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那麼第二件事,到了第二年,魏冉又去攻打趙國,韓國,魏國。他進攻到趙國觀津這個地方,他準備派兵增援趙國,讓他們一起去攻打齊國。

齊襄王很害怕,就讓蘇代前來說服魏冉。蘇代告訴魏冉,你去攻打齊國,對秦國是很不利的,為什麼呢?

就算你把齊國打下來了,但是你又如何能夠阻擋得了趙國,韓國和魏國呢?說不定他們還會反過來一起聯合攻打你,倒不如把齊國留著作為屏障,幫秦國制約趙,韓,魏,以及楚國這幾個國家。

魏冉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沒有再打了,但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的時候,魏冉又去打齊國了,為什麼呢?他明明知道這樣越過三晉去打齊國對秦國來說是很不利的,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因為,他是有私心的,他是為他自己的封地陶邑在謀取利益。

司馬遷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也指出了,

“ 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徵敵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國弊,御於諸侯;戰敗,則怨結於百姓,而禍歸社稷。”

就是說,魏冉動用了國家的權力,去攻打別的諸侯國,如果取得了勝利,他就把其中的利益輸送到自己的封地陶地,如果失敗了,他就就讓秦國來承擔戰敗的損失,把怨恨禍患歸結到國家和百姓身上。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想想,這樣一來秦昭襄王怎麼可能容忍呢?難道你是想跟我對抗嗎?假設,魏冉稍微驕傲一點,或者蠻橫一點,秦昭襄王可能都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如果要動搖他手中的權力,那是他絕對不能忍受的。

因此,魏冉的行為也給了范雎有機可趁,范雎得以有理由讓秦昭襄王除掉他,從而取代他的位置。

所以,到了最後,魏冉被秦昭襄王罷免了,不過,魏冉的結局還算不錯,起碼在陶邑得到善終。

魏冉之所以會失去權力,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私心,另一方面,當年所向披靡的魏冉已經老了,況且他手中的權力已經觸及到了秦昭襄王的利益。

而此時范雎出現了,面對這個口若懸河,思維縝密的年輕人,秦昭襄王會選擇誰呢?

他只是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撤走魏冉罷了。可是,魏冉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的變化,或許他正處在慾望的衝動中,想象著自己的實力愈加壯大的一天。

不過這一切,戛然而止,未免太過短暫。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歷史的腳步好像從未改變過。

4.

看到魏冉的經歷,我想到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另一位高人,這個人就是范蠡。

當年,越王勾踐想要攻打吳王夫差,范蠡是勸過他的,因為你以前打了他的老子,他記在心上,人家暗中有預謀的,你打不過,不要去。

勾踐不聽,非要去,結果敗得一塌糊塗,自己都成了俘虜。勾踐很後悔就問范蠡怎麼辦,范蠡又告訴他不怕,咱臥薪嚐膽,重頭再來。

所以,勾踐等了十幾年,等來了再次攻打吳國的機會,從而把夫差拿下。

可是,等到事成之後,范蠡卻走了。為什麼?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因為他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范蠡很聰明,他知道現在局勢變化了,以前勾踐是俘虜,既然都是為了報仇,那麼兩個人處一塊沒什麼問題。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勾踐再次成為帝王,想法心思都會變的,范蠡還能和他同從前那樣相處嗎?

不可能了。

所以,范蠡選擇了離開。當然,他也很有本事,他不僅能當官,還能做生意。他離開越國以後,來到了陶邑,也就是後來穰侯得到封地的這個地方。

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做生意發了財,又把錢財都分給了別人,所以名聲很好,晚年生活很不錯。

他自己說,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至極也。久受尊名,不詳。”

一個普通人出來做生意,賺了大錢,說明有本事,出去做官,又官至相卿,也是有本事。但是一個人長久處於盛名之下,卻是不吉利的,因為繁華之下暗藏危機。

做人能夠像范蠡那樣通透,確實是很厲害了。

從穰侯魏冉、名將范蠡的經歷看,人生守住財富的秘訣是什麼?

5.

這大概就是世間的規律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假如你擁有了財富,處在權力的中心,你該如何保持自己的財富呢?

我覺得是很難的。

因為當你處在中心的時候,你很難看清楚自己,你身邊的人可能都在奉承你,你看到的可能也是很美好的一面,所以你以為那就是真相。

就好像,秦始皇他雖然一統天下,功勞很大,但是他是個絕對的專制主義者,也是個喜歡講法的人,所以秦法很嚴厲。誰敢向秦始皇提意見啊!別說提意見了,可能話說得不好聽,就連小命都沒了。

這導致秦始皇認為自己非常厲害,他根本聽不到周圍不一樣的聲音,也看不到秦國已經千瘡百孔了,滅亡不過是遲早的事而已。

老子說: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如果說,你真的想要守住財富,或許做不到范蠡那樣錢財散盡,那麼,起碼守住自己的心吧。

行事低調,簡單,樸素,剋制慾望,不要讓別人抓住你的把握。

真正的財富,或許不是你眼前所能看到的金錢,權力等等,而是那一顆通透的心,即便沾染塵世的菸灰,也不會泯滅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