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在我國眾多省份之中,很多省份的發展模式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沿海省份基本都是雙核甚至多核驅動,內陸省份大多數都是強省會模式。

所謂的雙核模式就是省內同時擁有兩個或者多個經濟強勁的城市,能夠快速帶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如遼寧的瀋陽跟大連,河北的石家莊跟唐山,山東的濟南跟青島,江蘇的南京跟蘇州,浙江的杭州跟寧波,福建的福州跟泉州,廣東的廣州跟深圳,唯一沒有形成雙核的沿海省份就剩廣西了,但是廣西的柳州其實在內陸城市中也挺強。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跟沿海省份不同的是,內陸省份基本上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強省會的戰略,因為內陸省份長期以來都處於人口嚴重流失的狀況下,在人才、資源、政策都源源不斷向沿海彙集的情況下,內陸省份紛紛竭盡全力的去打造自己的經濟強市,企圖阻斷這種慣性流失。

而省會城市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科教文衛在任何一個省份都是頂尖的存在,所以內陸的省會如成都、武漢、鄭州、長沙、西安、合肥等城市也紛紛趁勢而起,加入到新一輪的頂級城市競爭中。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但是在20多年前,四川卻是同時擁有兩個重量級城市的省份,直到1996年重慶的經濟總量都一直領先省會成都,等到1997年重慶晉升直轄市,四川才初步形成如今成都獨大的局面。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那麼為什麼沿海省份這麼容易形成雙子星格局呢?

資金充沛,省會不是獨寵。

從我國改革開放到現在,沿海省份一直都是最被資金看好的地方,因為享受著同樣的減稅優惠政策,理論上來說沿海的省會城市跟省內其他城市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地理位置跟有無港口就成了城市發展的關鍵,依託港口,沿海的外貿型經濟更容易聚整合型。

如遼寧的大連、山東青島、江蘇蘇州、浙江寧波、福建泉州,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我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正是如此,這些城市都迅速的完成了工業基礎的建設,外貿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

其實在改革開放以前,很多沿海的非省會城市就已經完成了工業基礎的初步建設,寧波、大連跟青島等城市經濟總量早早就進入了全國前列,比很多內陸省會城市的資本積累完成的都要早。

政策高地。

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家對沿海省份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其中減稅免稅政策對於外商的吸引力尤其的大,這也是外商在沿海扎堆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港口優勢。

在所有省份的雙子星城市中,其中肯定有一個城市擁有良好的港口,大連、青島、泉州都擁有優質的海港,蘇州跟深圳雖然不是直接的海港,但是蘇州跟深圳坐擁我國最繁忙的兩條大河,長江跟珠江。

港口是城市當中極其珍貴的組成部分,而且當一個港口發展到可以聚集國外的市場和國內的市場的時候,這時候就對這個地方的工業發展有很大的優勢,可以促進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多元化。

一個港口對於城市主要是透過運輸的貨物傳匯出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這樣就可以給一個城市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有產值,稅收和資金的增加。

內陸跟沿海不一樣,內陸省份能夠得到的資源本來就比較稀缺,根本無力同時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這點在安徽身上就得到了驗證。在90年代,安徽就著力開發有著地理優勢的皖江城市帶,但是沒能成功,直到今日,安徽的經濟重心又重新回到了省會合肥。

為什麼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基本都在沿海,內陸僅僅有“老四川”

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內陸省份能夠支配的都是極其有限的,只有透過壯大省會城市,讓省會城市擁有可以跟沿海大城市競爭的體量,省內的人才、資源會慢慢止住流失。

這點從成都、武漢身上也得到了印證,四川跟湖北以前的務工地大多都是前往珠三角,但是現在,省內的人如果離開家鄉前往外地,省會已經成了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