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公司運動會,被臨時抓上去表演。下場後,同事們:“姑娘厲害啊,還有這才藝” “羨慕會劈叉的人”。。。。

一邊應著、一邊心在滴血。

要是知道我15年的訓練血淚史,估計一點不覺羨慕。

5歲那會兒,爸爸隔三差五地帶我去少年宮看練武術的,順勢各種“誘導”:看,那小哥哥動作多酷,要不要也報名練練……

年少不知深淺,這一報名可好,隨後的十多年沒能再以任何理由間斷過訓練

,中高考期間也未能倖免。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作為一個不吃體育這碗飯的孩子,練到這份兒上自己都覺得奇葩。當然,

最主要的還是背後有個“變態”的爸

(一會再翻他的賬)。

如今,自己也上位做了家長,終於有機會換位去思考有關“運動或藝術培養”的問題。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爸爸一開始就不打算培養我練體育,但他卻執拗地認為【

一件事既做了,就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他認為這是一個人將來能否做成事情的基礎品格。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在寫給女兒的家書中曾勸導她堅持練鋼琴,其中一個原因頗為類似:

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做成幾件事,並且透過這些成功的過程,學會取得成功的方法。

他說,一件事,如果失敗了,雖然可以總結經驗,但到了第二次,哪怕離成功再近,都有可能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韓寒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時,也表達過同樣觀點:

“就像賽車一樣,如果你在拐彎出了問題,以後你每次到這個拐彎的時候,都會覺得心虛。”

所以,

其實大多數時候,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做商業如此,成長亦如此。

說回後來對我的培養,雖跟“成功”沒什麼關係,但從世俗意義上看,算是交了份“拿的出手”的作業,

我也能真實感受到那種努力後的獲得感。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眼下,我們也開始了對下一代的養育,對於這類學習,我們跟父親的想法一致,至少堅持做成一件能拿得出的事情。

可能,

這是一個人學會和體會做成一件事的最直接可見的方法。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螺旋式想放棄,波浪式說喜歡

需要讓你堅持的,一定都不是容易事。所以對於要刻意練習的專案,極少數孩子會自願去做。

尤其初級水平,一來不容易體會到樂趣,二來,從0到1大多是個漫長的過程。

即便再感興趣,也會有1000次“我不想練了”的想法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孩子在接受任何技巧性、有一定難度或要求的訓練,

大機率繞不過這些“艱難”感受

1. 訓練是枯燥的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舞蹈武術,基本功得回回練,素描一坐就是多半天,樂器更是少不了成千上萬次的練習。

這事上,別太奢望“快樂”教學,大多數時候,

作為孩子,就是在做自己不想、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至少在漫長的一段時間裡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2. 受挫是難免的

小時候學習新套路,動作就是不如有些人記得快;初學空中轉體,就是掌握不了要領,咣咣地摔在地上……有一種怎麼也做不好的無力與自責感。

後來明白,大家之間就是存在差異,自己也不可能總要第一。好在

如果不是為達到頂尖水平,還是勤能補拙的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3. 進步是緩慢的

藝術和運動的學習,偷不得懶

。對於普通人,它本身就是個靠時間積累和慢工出細活的事,而我們大多數是普通人。

所以,要想獲得來自它的反饋,需要大量的付出和漫長的積累。但

絕大部分在黎明前就退出了。

而這些,卻基本上都是隻要努力就能看到直接成果的事情。

成不成,取決於意願和時間,有多成,再談能力。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瞭解到以上,便能理解為什麼孩子學東西的時候,

大多時候想放棄,少數時間說喜歡

。不一定真不適合,不一定多不喜歡,但一定是很難、很累、很不容易的。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逼孩子,總比逼自己來的簡單

成人看起來簡單的事,對他們可能真的挺難的。亦或許,

你真的只是“看”著簡單,不信自己試一個

,逼孩子總比逼自己簡單。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既為孩子、又做了父母,在此總結下在過程中我們可能為孩子提供的幫助:

1. 提供反饋支援和中間獎勵

人們做事都是希望得到反饋的,但很多沒那麼快

,有時候又太過微小看不到,那就幫助孩子去總結“發現”這些變化。

對於小孩兒,訓練結束給塊糖果、獎勵個貼畫,可能真就是促動他們練下去的動力。

我一直忘不了每次練完在回家路上,爸爸為我買一袋花生豆奶,有時是一塊蛋糕的幸福感。

吃起來甚至會有一種小感動,覺得這是自己用努力得來的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再大一些,可以為他們爭取表演和比賽機會。

為持續獲得這些感受,孩子會不斷養成努力的習慣。

2. 接受孩子的能力,讓他慢慢來

當初空翻學得很慢,自己總會想象一頭扎到地上、腦子被戳進脖子裡的“迫害式”畫面……

可我那狼爸懲罰我又笨又蠢還不思上進,讓跟在他摩托車後面狂跑5公里!非但沒給到任何幫助,精力還全都耗在了

“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的不安上。

事實上,給點時間,孩子總會掌握。

作家龍應臺說,

“從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所以,請彆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3. 讓他看到你堅持一件事情的樣子

逼孩子之前,先逼一把自己

母親60多歲了,多年來,每天6點雷打不動的鍛鍊四五十分鐘;之前說減肥,這把年紀了果然減下來10多斤。

她一直都在做我的榜樣,我也主動接受她的影響。

現在跟孩子一起參加滑冰訓練,相比於對女兒的關注,我願意把更多時間放在完成自己的練習上。

父母怎樣做,孩子看的見。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現如今,我雖已成為媽媽,但從未忘記做為孩子的感受

對於父親的栽培,內心充滿感激。後來再做其它,總讓我覺得跟這種訓練相比,很多事沒那麼難,包括學習。

一項運動堅持了15年,當年身為孩子,是以一種怎樣的體會?

未來,對於孩子的興趣發展,願提供更多選擇去體驗和試錯,一旦決定投入,望能夠堅持到一定程度。套用父親那句讓我堅持了15年的話,

“既已開始,就不要半途而廢”

人,會愛上這種迎接挑戰的興奮感,更能感受到做成一件事的自信,外加這項事物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愉悅!

以上便是作為一個孩子當年的感受,和已身為母親對此問題的一點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