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書能像暢銷書一樣流行嗎?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羅琳是《哈利波特》的作者,在《哈利波特》大獲成功之後,她決定寫一本偵探小說,叫做《布穀鳥的呼喚》,因為《哈利波特》成功之後,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名聲,評論家對後續出版的書也越來越挑剔。羅琳擔心自己的名聲受影響,也想靠自己的作品說話,所以出版《布穀鳥的呼喚》時,她用了一個假名羅伯特·加爾佈雷斯。

爛書能像暢銷書一樣流行嗎?

羅伯特·加爾佈雷斯的小說譭譽參半。幾乎每個讀過《布穀鳥的呼喚》的人都喜歡這本書,說它“富有創造力”、“引人入勝”。

但遺憾的是,讀過這本書的人並不多,讀者寥寥無幾。《布穀鳥的呼喚》的發行非常低調,上架後前三個月只賣了1500冊。

之後的某一天,這本書突然從亞馬遜銷售榜第4709位躥升至榜首,並很快售出數十萬冊。

是人們突然發現了羅伯特·加爾佈雷斯的才華?是讀者仔細讀過《布穀鳥的呼喚》,發現這是一部文學鉅著?

答案是:都不是。

只是有人透露,這本書的作者實際上就是羅琳。

如果不是因為羅琳這個名字的話,《布穀鳥的呼喚》只是那些寫得很好、希望贏得人們關注的諸多偵探小說之一。因為羅琳,它才得到了4。5億人的認可,使得其他潛在的讀者願意閱讀這本書。

這是不是意味著任何事物都能一炮而紅呢?差書和爛電影也能像那些好書和好電影一樣流行嗎?

不盡然。科學家做過實驗發現,成功依舊與品質有關。

最好的歌曲從來不會表現得特別糟糕,而最差的歌曲也從來不會有特別好的表現。但現實中仍有許多變數。這就說明,

品質本身並不總是足以決定一切。

有數不清的圖書、電影和歌曲想要贏得人們的關注,並且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時間瀏覽所有的圖書封面或者試聽所有的樣片,絕大多數的人甚至都沒有精力仔細檢視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會利用他人作為一種捷徑,一種過濾器,這就是模仿效應。

如果一本書被列為暢銷書,我們瀏覽這本書詳細資訊的可能性會更高;如果一首歌已經很流行了,我們試聽一下的可能性也會更高。跟隨他人能夠節省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並且更可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這是不是說我們會喜歡所有這些暢銷書或流行歌曲呢?

不盡然。但我們去檢查和嘗試的機率會更高,並且因為可供選擇的基數實在太大,某些事物獲得的關注度的增加足以推動這些事物變得更流行。

知道別人喜歡某種事物也會讓人們對其做出無理由的假定。登上暢銷榜會讓人們對其產生一種信任感,因為人們會想,既然那麼多人選擇了它,它一定很好。

所以,

有時候,成功也需要一點運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