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購物的時候小心價格心理陷阱

教你購物的時候小心價格心理陷阱

四捨五入,提防購物中的價格心理陷阱

在商場中999元、99。98元的標價比比皆是。別看幾分錢事小,卻是“心理戰”的經典戰術。它針對了我們思維的定勢,即大腦作出第一反應時經常會“走捷徑”。比如我們看到一件衣服標價999元,第一反應可能是“一件幾百塊的衣服”,而不是“上千的衣服”。相差僅一元,卻形成了“百”與“千”的差別,給人便宜十倍的錯覺。

另外,定價用奇數還是偶數也大有玄機。當價位為奇數且尾數偏向5及9時,會讓消費者產生較便宜的聯想,如12。95元的食品;而偶數的價格,特別是尾數為8時,則會使人聯想到更好的品質,如某款汽車旗艦型標價23。98萬,超豪華型則價值22。98萬。

對這些在零頭上做文章的商品,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只需在心裡做做四捨五入,把“999。99”看作1000就可以避免這些價格陷阱。

名牌消費與自我認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費者對商品有了“情感性、符號性”的要求,他們注重精神的愉悅,看重商品的附加值。

消費心理學認為,人們常常會去購買能維護他們所期望的自我觀念的品牌。比如,一位男士鍾愛“阿瑪尼”,他希望自己的氣質風度能呈現出阿瑪尼式的“隨意優雅”;一位女士喜歡“香奈兒”,她追求高雅、簡潔的個人形象,這就是“透過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

名牌消費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自我認可和外部認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存在“易受暗示”傾向,比如廣告效應等。需要指出的是,“名牌”都有其文化沉澱,人們想要擁有名牌物件是合理的心理需求。不過,對於那些過分崇拜名牌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有一個價值模式:支撐他們自尊心的因素,是來自於他人的認可。從某種角度上說,消費者要樹立對自己的評價體系,在消費方面要增加個體的滿意度,獲得自己內在的認同和心理的平衡。

堤防估價陷阱

教你購物的時候小心價格心理陷阱

很多時候,店裡的商品並沒有明碼標價,留給顧客討價還價的空間,此時開價的零與整也會影響商品最後到手時是否實惠。在賣家報出一個價格後,人們在心裡會對這件商品的合理價格進行估計,但這個過程會受到報價、特別是報價單位的影響。比如,小商販如果報價“今天櫻桃13。75元”,你就可能以5分為單位來估計合理價格,會覺得一斤櫻桃本來值12。50元到13。50元,但如果小販開價13元,你對合理價格的估計可能就到11元到13元的範圍了。所以,也可以運用四捨五入法,把價格調整到一個整數上,以一元甚至幾元為單位再砍價。

小心“遷移效應”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在櫥窗或海報的誘惑下乘興走進商店,卻發現角落裡擺著一件昂貴的奢侈品,標籤上的“”多到讓你沒有勇氣數下去。這時你也許因此倉皇逃遁,但也可能用小小的揮霍撫慰自己受傷的心,用好幾百元買回“奢侈品”旁邊的墨鏡或鑰匙扣。不要小看這些“安慰品”!這些帶名牌商標的小商品大大拉動了許多頂級品牌的銷售業績。除了熟知人們情緒激起後容易失去理性的特性,商家更是利用常見的“遷移效應”設下這一陷阱。

“遷移效應”指的是把一種事物的品質推廣到旁邊的事物上,也就是說極品旁邊的東西看起來也是極品,幾十萬的“LV”皮包旁邊放上一個打火機,標價1680元也是理所當然。

這些帶名牌標籤的小商品可能在短時間內讓你感覺良好,但你最終會發現自己必須量力而行。所以,一方面你在購物前應該做好功課,對商品要有比較充分的瞭解;另一方面,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是要為自己的面子付賬,還是為商品本身買單。其實商場是最能體現民主精神的地方,不要理會售貨小姐殷勤或輕蔑的眼神,你大可以拍拍屁股就走,畢竟總有其他商店和商品等待你去發掘。

消費心理與氣質、年齡有關

消費心理和個人的氣質有關。人的氣質劃分為膽汁質型、多血質型、黏液質型和抑鬱質型。膽汁質型的人勇敢果斷,熱情直率但遇事常欠思考,這類人常表現出購買衝動,對銷售服務的質量要求高;多血質型的人喜歡與人交往但缺乏耐心,他們對購物環境適應能力強,容易和營業員溝通;黏液質型的人安靜穩重但主動性較差,他們在選購商品時速度慢,不易受廣告的影響;抑鬱質型的人情緒體驗深刻且多愁善感,購物時緩慢遲疑。

人處於不同的年齡段,其消費心理也有所不同。較合理的消費方式為:●人在年輕時要懂得合理投入,要多經歷多體驗,爭取獲得屬於自己的最大成就。

●在中年期,人要注意調整目標,學會規劃,消費方式保持適當和穩妥。

●在老年階段,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儲備來進行消費選擇,最重要的是獲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有趣的“心理賬戶”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人回答“仍舊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門票。在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突然發現把門票弄丟了。如果你想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門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仔細想一想,以上的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之所以出現上面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賬戶”的問題。

人們在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門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門票,都被歸入了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划算了。

“心理賬戶”是一種有趣的心理現象,認識到“心理賬戶”的存在,可以理解消費行為中的非理性效應。

慧眼辨良莠

商家為了促進銷售,往往會佈下陷阱讓顧客不斷去掏腰包,而你必須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識破那些促銷小伎倆,不做盲目的消費者。

商店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新品特賣或者打折的訊息,千萬不要覺得機不可失而去盲目買下一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要知道打折也好,新品特惠也好,那些都只是商家為了促銷而故意放出的煙幕罷了。

記得提防商店營造的、促使你購物慾望大增的店面環境。要知道那豪華而不實典雅的裝修、恰到好處的燈光、還有令你身材玲瓏有致的鏡子,以及營業員溫文體貼的話語都會在無形中給你帶來良好的購買感覺,或許你在乖乖奉上金錢後還陶陶然覺得自己是做了一回真正的“上帝”呢。

購物新主張

一般我們在看到一些小型商鋪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討價還價,但看到大商家則容易被其氣勢唬住,感覺如果進去講價會顯得很“老土”、很“丟臉”,可是如果你不主動出擊,商家是絕對不會給你任何折扣和優惠的,而大部分商家其實都有關於折扣的額度,所以此時不妨放下面子,講價的好處不久你就能體會到了。

另外購物的時候要儘量使用現金,因為在持卡購物時,很多人都會有種不是在花自己錢的感覺,在心理上也會較為鬆懈,使得金錢在不知不覺中就流入了商家的腰包。所以,在簽字結賬的時候,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是用現金那又會是多少張百元或者五十元紙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