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看過清朝宮鬥劇的人經常能聽到“辛者庫”這個詞,

在皇宮裡不聽話的宮女或者奴才都可能被處罰到辛者庫幹粗重活和腌臢活,但是這可能給我們傳輸了一個錯誤的資訊。

清朝辛者庫,是由滿語音譯過來的,並不像它字面意思表達的幹辛苦活的地方。清朝八旗下有叫管領下人的包衣組織,而辛者庫就是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也的意思,它更多的是表達一種人群的意思,並不是一個地方。辛者庫除了有被罰入的人,也有原先就是辛者庫的人,並不是去了辛者庫的人都是有罪的人。辛者庫的人不侷限浣衣局這種地方,也會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勞役。辛者庫的人,除了洗衣除草倒夜這種雜活之外,也有一些比較輕便的活幹的。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1、辛者庫裡都是什麼人?

清朝對血統非常的重視,清朝八旗下的包衣組織是皇室和王公世族的世代奴僕,包衣組織下,除了管領下人,還有叫佐領下人的,

而辛者庫有管領下人,也有被貶的佐領下人。

辛者庫也有區別之分,在皇宮內務府辛者庫,屬於上三旗辛者庫,屬於內管領;王公府第的辛者庫,就是下五旗辛者庫,屬於府屬管領。

辛者庫裡的奴才並不都是有罪之人,辛者庫更像是包衣旗下的一個分類,以管領下人為辛者庫的主體。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嘉慶年間的一本《大清會典》裡有相關的記載到,大概的內容是:凡是管領下人,都屬辛者庫人,沒有官職土地的人,10歲以上的為一口人,每個月給糧食三斗六升,10歲以下的為半口人,每個月給糧食一斗八升。之後因獲罪進入辛者庫的,統一給他們發放口糧。從這裡看出,辛者庫的人就是以管領下人為主,辛者庫人中又分兩種,一種是原先就有的成員,另一種是獲罪成為辛者庫的人,《大清會典》裡寫到原先就有的成員如何按人口分糧,辛者庫裡的人也能有官職土地;

而獲罪進入辛者庫的人,則統一

發糧,沒有按具體人口分

,說明人數並不是特別多。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2、辛者庫的人會被分派到什麼地方工作。

辛者庫人大部分到內務府工作,畢竟內務府需要的人力比較多;也有一開始就歸屬到王公府邸工作的下五旗辛者庫人在王公府邸工作;有到陵寢守墓工作的;也有到皇帝的避暑山莊工作的;有的到莊屯工作的,由此看來,辛者庫人數多,分佈廣。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3、辛者庫人的工作內容。

辛者庫大部分都從事著又累又苦的粗重活,在內務府裡各司其職,分佈在不同的部門幹不同的活

。從事著紫禁城裡庭院的打掃,道路的打掃,夏天也得除草除塵,冬天也得掃除積雪。為廚房運輸各種要用的米麵糧油、柴火、水、牛乳等,除了運輸,還得制醬釀醋,會做糕餅、茶湯,負責清洗瓜果蔬菜、鍋碗瓢盆。而辛者庫婦人則做些針線活、做祭品、為主子打洗臉水。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4、辛者庫人不是最低賤的奴才。

在後宮妃嬪之中也會安排一定數量的辛者庫婦人,服侍妃嬪們的日常起居。在陵寢的人則看守陵墓,打掃陵墓。未被編入辛者庫的人,能稱回他們的原有的稱謂管領下人,

管領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也能考取功名,但是他們的子女也要繼續為皇室效力。

每一年管領下女子和佐領下女子一同入宮選宮女,等一定的年齡就可以放出宮去,幸運的可以被皇帝看中,從此整個家族都能得到升遷。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5、辛者庫人的地位。

包衣下的管領下人和佐領下人都是皇室貴族的世代奴僕。

清朝十分看中血統和等級,有分八旗外和八旗內的奴僕,地位都不相同,但是包衣下的奴僕雖為奴,地位卻不同於八旗外以及八旗內的家僕。前面也有提到,

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和戶籍,甚至可以考取功名入朝為官,也能與平民結婚,還能擁有自家的奴僕。

在八旗之中,管領下人的地位低於旗下的佐領下人和包衣下的佐領下人,但比八旗內的家僕地位高。

辛者庫一朝變鳳凰的案例也有,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乾隆妃子令妃,不僅獨得皇帝寵愛,死後冊封為孝儀純皇后,她的祖父原是旗下的佐領下人,因犯了事被罰入辛者庫,也是因為令妃的功勞,乾隆給他們家抬了旗。

清宮“辛者庫”不是一個地方,不是被貶的去處,而是一個組織

清朝的階級制度真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連奴僕也有分等級次序,雖然清朝包衣下的奴僕能享的權利很多,但是奴制不僅一生相隨還要延長到後代子孫,想脫離奴籍,也只能成了皇帝最受用的人,脫離低階的身份還需皇帝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