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所謂陶瓷支燒工藝,是一種為保證瓷器表面儘量滿釉,用支釘支起施滿釉的瓷器底部,燒成後將支釘打掉,僅在器物底部留下細小支燒痕跡的支燒方法,是中國古代陶瓷精工製作中的一種重要工藝。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正因如此,它成為了我們陶瓷鑑定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學會看支燒痕跡,是識真辨偽的重要一步。

支燒分無匣支燒和有匣支燒。三國兩晉之後至隋代匣缽普遍使用之前,基本都是無匣支燒。匣缽普遍使用之後,無匣支燒方法已不再使用,故一提支燒,即指有匣支燒。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唐代之前,支燒主要應用於低溫釉器的燒造中,應用於高溫瓷器的情況還十分偶然。五代時期支燒工藝繼續用於燒造低溫釉器的同時,用於燒造高溫瓷器的技術已被窯業基礎紮實的黃堡窯率先掌握並使用。到了宋遼金時期,支燒技術應用於高溫瓷器的範圍逐漸擴大,在汝窯、鈞窯、郊壇下官窯及修內司官窯的青瓷燒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使用支釘支燒在宋代官窯性質的窯口中相當普遍,如汝窯、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等,宋代官辦龍泉窯也極少量使用支釘支燒。而傳世哥窯瓷器中支釘的使用相當普遍,這也是將其定義為官窯系的重要依據。支燒窯具有圓形、圓餅形、三叉形及直筒形,上面都有齒狀凸起,以支託坯件,也有使用一種陶泥作支墊的。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支燒以芝麻釘裝燒最為盛名,是在墊燒或支燒陶、瓷器時,為了達到美觀的效果,減小支釘與釉面的接觸面,把支釘的支點做得十分尖細,使器物釉面留下的支燒痕細如芝麻點的一種裝燒工藝。具有較悠久的技術源流及生產歷史,陝西黃堡窯、河北邢窯和曹村窯、河南鞏義窯和汝窯、北京龍泉務窯、四川邛窯、浙江郊壇下官窯和修內司官窯等均採用過。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傳世哥窯瓷器上的支釘痕與其他窯口瓷器上的支釘痕有較大差異。汝窯支釘較小,如芝麻粒大小,俗稱“芝麻掙釘”,斷面呈芝麻粒形或橢圓形,多呈乳白色。南宋官窯上的支釘痕較汝窯稍大,斷面呈圓形,黑灰色為主。而傳世哥窯上的支釘痕則又較官窯瓷器上的稍大,斷面呈圓形或橢圓形,有黑灰、灰褐等色,多數土質較粗。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支釘的使用在製作工藝上難度很大,需要“不計成本”,且會降低成品率。一般而言,只有官辦窯廠才可能提出這樣的工藝要求,並提供這樣的條件和技術。考古資訊顯示,宋以後的窯場一般採用墊餅墊燒方式替代支釘支燒,這一工藝遂成為宋代官窯型瓷窯具有時代特徵的裝燒方式。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看懂古陶瓷上的支燒痕跡,離專家又近了一步

更多支燒工藝對鑑定的影響,都在李國剛高古瓷鑑定教程裡,想要一招致勝嗎,快點選下方連結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