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膠東線上5月14日訊

(記者 王向榮 實習記者 王珊)“雖然在遠方,還是常想起,漫步在秀林,海邊迎晨曦,老人的身影,小院的靜謐,那是我的家,樸實又美麗……”這首《我的秀林我的家》,是由住在煙臺萊山秀林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福壽康寧區休養老人單大卯教授親自填詞、改編、助唱的秀林院歌。“古稀已是尋常事,上壽尤多百歲人”,這個幸福家園住著300多位老人,打造這個幸福家園的是已過花甲之年的郭修林。只因母親一句話,他花費兩年時間用心打造出這座養老院,讓母親在這裡頤養天年。在秀林,郭修林把每位老人當成“父母”,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向每位老人問安,如果他出差,一定要提前告知大家,否則可是會被唸叨的。

貌不驚人的郭修林,當過兵,辦過廠,他憑著一股韌勁和恆心,把秀林打造成一座充滿愛的溫馨家園,並先後獲評“全國敬老文明號”“五星級養老機構”“山東省醫養結合示範單位”“煙臺市敬老模範企業”“煙臺市醫養結合示範市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一座為母親打造的養老院,這個樣

郭修林出生在章丘市官莊弓角灣村,上有哥哥姐姐,幼年家境貧寒。母親自幼年便歷經坎坷,一生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一直被叫做郭於氏。在郭修林三歲時父親去世,38歲的母親在艱苦的環境中將幾個孩子拉扯大。1978年,20歲的郭修林離開母親和家鄉來到煙臺當兵,四年兵役期滿後,郭修林在萊山廟後村磚廠幹起了業務員,一干就是12年,12年的業務員生涯,讓他從一個小山村裡出來初入社會的毛頭小夥子磨練成一位意氣風發、頗有想法和幹勁兒的青年。1995年,郭修林毅然辭職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企業——煙臺鳳玉水洗廠,幹起了服裝生意,努力打拼出了自己的第一片天地。之後的近二十年裡,經過努力拼搏,郭修林的生意越做越大,從服裝生意延伸到食品、建材多個領域,最終發展成今天的秀林集團。

2013年,意外發生了。那一年,母親在獨居的小屋裡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傷了脊椎。經過這次事件,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已經不適合獨居,後來郭修林和哥哥姐姐們便商量,將母親送到養老機構,這樣母親生活上有專門的照顧、精神上有同齡人可以交流,他們平時也方便去看望。但母親對養老院並不“感冒”,有一次母子倆聊天時,母親開玩笑地對郭修林說:“要是你自己建的養老院,我就去!”母親一句玩笑話,郭修林卻記在了心裡,而且沒過多久,他便下了決心並很快行動起來——既然母親說了,那就為她建一座養老院!說幹就幹,郭修林不辭辛勞跑手續、跑規劃、跑土地,終於養老院如願在下半年開始動工。

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作為一座民辦養老院,土地、資金、設計、施工……都是問題,在籌建階段,並不是一蹴而就的。2015年6月,滿臉幸福的母親作為第一位入住老人,住進了兒子為她建的這家養老院。此時的秀林養老服務中心已經全部建成,並沒有急著對外營業,郭修林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讓母親先試住一下,給他建的養老院提點中肯的意見。“只有自己的媽才會說實話啊!”郭修林笑著對記者說。

母親也沒有讓兒子失望,入住不久,她便給兒子提出了兩項應該改良的地方,而且都很專業。“老媽提出需要改的一個是呼叫器,我最早設計的是床頭和廁所兩個呼叫器,老媽提出假若有的老人在房外活動時突發意外或者有需求時,恰巧護理員不在身邊怎麼辦,針對這一點我將固定呼叫器改成了無線移動呼叫器,老人走到哪呼叫器跟到哪,隨時都能呼叫;還有廁所內壁上的呼叫器,老媽提出一般在廁所需要呼叫時極有可能是摔倒或者躺下了,最早設定的呼叫器位置偏高,隨後我們也將廁所呼叫器的位置進行了調整;第二個改進的是老人的護理床,老人大多腿腳不靈便,對床的高度要求很特殊,高了腳夠不到地就容易摔倒,針對這一點,我們將原來的固定高度床都換成可調節高度的床,為每個老人調到最合適的高度。”郭修林回憶道。

母親的建議讓郭修林深深意識到要真正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為此他也在不斷改進,這些努力最終沒有白費,2018年,秀林養老院成為了煙臺唯一一家“四星級”養老院;2020年下半年在民政部出臺養老機構星級評定標準後,秀林養老院以989。5的高分(滿分1000分)位列山東省養老院排行的第一名;今年更是順利透過複審,達到了“超五星”992的高分(五星級標準900分)。

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養老院建成後,郭修林就從集團中退居二線,全心投入到養老事業中。郭修林全天都跟老人們吃住在一起,別人問起他在忙什麼,他總是回答:“我在忙著伺候爹媽。”郭修林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常常開會對護理人員說:“一定要伺候好老人,咱們都是兄弟姐妹,他們都是咱的爹媽。”郭修林提出良心照顧老人的同時也不忘關愛護理人員們,“每個護理員都有‘孝親假’,他們的父母也會生病住院,他們卻沒有時間照顧,所以就為他們提供3到15天帶薪休假的福利來照顧父母。”正是郭修林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秀林養老院才得以日益向好發展。

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為母親

建的養老院

要讓每一位

老人

“家的感覺”

對於在服裝行業打拼了23年的郭修林來說,他是“老師”,但對於從事養老行業,他又不像一個“學生”。走進秀林養老服務中心,無處不體現一個“細”字。短短不到四年時間,中心的房間利用率達到80%,一床難求。有人問郭修林,“做服裝與做養老隔行如隔山,你認為什麼最重要?”他不假思索,“用心!用心權當是在給母親裝修房子。”郭修林如是說。

除去“用心”之外,郭修林還做到了“創新”。老年人的病往往都是些老病陳病,時間長了病情甚至還會加重,為此,郭修林一改以機械治療為主的傳統思維,將康復中心打造成“室內公園”——康復大廳綠植茂密,康復器械交錯其中,有拾階而上的自助康復,也有原地選擇的理療專案,器械的生硬、白大褂的嚴肅、房間的壓抑蕩然無存。用郭修林的話講,“當老人對這裡有了新鮮感,就找不到醫院的感覺,好的環境調節心情緩解壓力,這樣的理療康復過程就變成了休閒的過程,四五十分鐘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我們的老人平均年齡在82歲左右,他們怕冷、怕風,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為了方便老人走得順暢,郭修林在秀林養老院籌建之時,就專門修建了60米長,8米寬的大街方便老人們散步。除去身體健康這個基礎之外,開心不孤獨實際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入住養老院,人生地不熟,老年人們更需歸屬感、認同感。“為了讓老人找到‘家的感覺’,我們實行敞開式管理,會給每位老人安排好門牌號,讓他們成為自己‘家’裡的戶主,他們可以做到像鄰居一樣互相串門!”這種安排得到了一致好評,很快,郭修林的二期養老公寓也已實現入住。同時,在老人的心理健康方面,郭修林也絲毫不敢馬虎,積極進行院改,成立專門科室,招聘職業心理輔導老師定期為老人們做心理疏導,幫助排解他們的心理問題,真正做到了事無鉅細。

“這是他們人生的

最後一站

,我要讓他們有幸福感”

對於郭修林來說,他沒有節假日,每天早晨不到6點半,他的身影一定會出現在秀林養老院中,走進院裡,遇到每一位老人,郭修林都熱乎地跟他們打招呼,忙不忙啦,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兒啦,老人們見了郭修林都特別親,總是喜歡上前跟他聊幾句。為了讓老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都會囑咐護理人員要排著隊向所有房間裡的老人打招呼。“哪怕是遠遠地看到了,咱們也要大聲的喊‘爺爺奶奶好’,我也會像是‘請安’一樣,每天跟這些老人說說話,談談心。”郭修林笑著說道。

“我常常跟他們講,老人無小事,任何事都要及時關注。像是餵飯,也要講究,你的碗要低於嘴,餵飯要先喂水,飯後要給老人漱口。另外,我的電話號碼貼在每位老人的床頭,有問題他們隨時都可以跟我打電話。”正是這種貼心周到,讓老人們給予郭修林深深的信任,有些老人甚至過年也不會選擇回家,而是喜歡呆在秀林養老院裡和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共度春節。“每年除夕夜我都會到8、9點才會回家,我們在養老院裡一起吃餃子、放鞭炮,我也會帶著自己的兒子來給老人們拜年。”

郭修林:“我的秀林我的家”,這是一個兒子獻給母親的幸福之家

我們是一個大家庭,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

頭髮斑白,身形佝僂,可能暮年是一個人最無奈、最沒有尊嚴的時刻,但就算是這樣,人也不能無知無覺的活著,如何幫助老人找到尊嚴,找到存在感,郭修林交出了一份滿分答卷。

“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每年我們都會評選出6戶敬老愛老模範家庭,以此來鼓勵孩子們常‘回家’看看,每個評選出的模範家庭,我們都會為老人帶上大紅花,這讓老人和孩子們都很高興。”在今年建黨一百週年來臨之際,郭修林舉辦了授牌儀式,將“黨員之家”的牌子掛在了老人們的牆上,也讓他們將這份榮譽感深深刻進了心裡。這樣的活動,在秀林養老院司空見慣,像是每年教師節,都會給退休老師們送花和頒發獎品;每個月郭修林都會組織護理人員為過生日的老人準備長壽麵和蛋糕。郭修林的這些小心思得到了老人與孩子們一致的好評。

80多歲的孔慶業是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是1993年入黨的老黨員,為了鍛鍊腦力,她經常在屋裡抄寫詩詞。“住在養老院十分舒心,這裡有陪伴有照料,還拉著我們去植物園玩,遊園走的是為我們專設的路線,出去看看大自然特別開心。”

對於財富名利,郭修林看的很淡。談起中心運營目前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郭修林語重心長地說,“以前開廠掙錢是自己的,現在辦院雖然不掙錢,但我為了眾心,無論虧了什麼我們也不能虧了良心。”把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為了老年人幸福安康的晚年,郭修林自信而坦然,他正用一種超越平凡的精神依然不知疲倦地奮鬥在路上。

本文來源:膠東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