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四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冬季溼冷、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

紅星新聞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 4 名人員從雲南鎮沅縣進入哀牢山腹地野外作業後失聯。11 月 22 日 12 時,據普洱市失聯人員搜救聯合指揮部通報,11 月 13 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 4 名工作人員,從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者東鎮進入哀牢山開展野外作業失聯,經全力搜救,已全部找到,均無生命體徵。

澎湃新聞從現場救援人員處獲悉,找到遺體後,他們發現 4 名失聯人員攜帶的食物不夠 4 人吃一天。具體包括:2 包蛋黃派、4 罐八寶粥、1 包巧克力、1 包瓜子、4 包雞翅、4 瓶飲料;香菸若干。讓我們對遇難的4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致以最沉痛的哀悼!

有救援現場影片資料顯示,4 名失聯調查人員的名字為楊敏、張金榜、張喻、劉宇(音)。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局長王鴻東稱,這些失聯人員,年齡最大的 32 歲,最小的 25 歲,曾經都當過兵。

去年12月份的時候,跟隨科學院去普洱市江城縣寶藏鄉描述鉀鹽礦體和野外地質考察,怎麼說呢,雲南之行顛覆了我一直跑的北方的野外認知,早上山裡的霧說來就來,冷的一筆,到了中午,熱的要死悶得要死,隨時下雨,不定哪條小溪就漲水了,很刺激。 但是雲南的環境是真的好,世外桃源不是吹的,風景秀麗,就是山太特麼難爬了,而且地表全是紅土層,走走就沾了一腳紅泥,對體能消耗非常大

哀牢山四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冬季溼冷、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

這裡水汽豐富,容易帶來的情況是雲層厚實,以及由於降雨量大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情況。在這種條件下工作,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這個區域冬季溼冷多霧,下午六七點鐘太陽落山,立即降溫起霧。夜晚氣溫也許有個零上幾度,一旦起風、起霧,露水直接在體表凝結,再被風吹蒸發,體感溫度遠低於零下,生火困難,失溫極快。 別看沒什麼縱深,原始森林裡面地面溼滑,地形複雜破碎,森林鬱閉度又非常高,隔50m基本上什麼都看不見,隔100m幾乎連喊聲都聽不見,當然了,既不會有太陽,也不會有手機或者衛星訊號。

我從事地質勘查的工作,最困難的地方,最艱苦的地方,我主動要求去,很多外人可能不能理解這樣的一種職業精神。 就比如,我們的消防戰士為什麼奮不顧身去救跳樓者一樣,地質隊員出野外不怕苦不畏艱辛也是自己的一種職業精神。 我曾經在南疆帶隊,當時領導給我分配的隊員是年近50歲快退休的老隊員,在南疆的崑崙山裡,大多數海拔3500以上,山非常難爬,為了照顧老隊員,有時候上山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帶著裝置上山頂取樣,採集資料。 老同事負責在山腳下看著我,對講機有時候沒訊號,衛星電話沒帶。 經歷了幾次獨自翻山越嶺,那時候心裡沒有什麼害怕的,特別是山裡季節性天氣。 到下午,早上你趟過的河漲了大水,因為白天天氣炎熱,山上冰雪融化導致…… 天氣突然暴風雨,大霧看不到前方十米的山路…… 這些太常見了,我幸運的是在我無所畏懼的職業精神裡,安全的挺過來了。

哀牢山四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冬季溼冷、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

地質工作是一種風險很大的戶外活動,因為跟一般的戶外徒步相比,地質工作不光是要走路,還要幹活,所以地質人員的單兵負重是要低於正常徒步的。又因為工作必須攜帶裝置和樣品,所以留給補給和衣物的負重就更少了。 地形困難地區野外作業,還是要做好充分準備,一定要有應急預案。補給品數量最好達到設計冗餘,沿路線最好設定應急補給點。設計路線應當報備,作業時不能隨意偏離路線,必須偏離路線時應做出明顯標識。中途遇險應果斷中止任務,儘快下撤到大路上或者其它利於救援的區域。如果無法全員下撤到安全區域,至少應派體力好的隊員下撤到有訊號的區域發出求救資訊。

不要太迷信什麼野外生存能力。活下來的千篇一律,死掉的千奇百怪,在條件惡劣的地方,野外任何一點失誤都能致命。 最大的錯覺,就是隻有一個白天的路程,甚至一個白天只安排了十幾公里的路程,就什麼都沒準備,輕裝進山。 第二,冬天的哀牢山,就是這麼一個條件惡劣的地方。 開啟衛星圖看看,哀牢山海拔低一些的地方已經全都是人工林和耕地了,有原始森林覆蓋的其實就是靠近山脊的,二三十公里寬,幾百公里長的一小條。

據多名醫院醫生及資深山地救援隊隊員透露,哀牢山四人遇險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溫。 失溫是指在比較極端的天氣情況下,如潮溼寒冷大風天氣下,身體產熱的速度趕不上熱量丟失的速度,導致核心的體溫下降。失溫初期會覺得很冷,如手腳不自主抖動,中期會出現意識不清楚,動作不協調,後期可能造成意識喪失,昏迷,心跳驟停導致死亡。 失聯人員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氣,晝夜溫差較大,白天能達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則降到七八度,山區樹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連日降雨,林中有霧,能見度極低。 這樣的情況下,失聯人員如果遭受失溫帶來的負面影響,情況十分危急。

哀牢山四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冬季溼冷、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

失溫對於人類這樣的車哺乳動物造成的傷害可以有多大,今年初的景泰縣黃河石林越野馬拉松已經給大眾上了教訓深刻的一課!死傷的不都是最專業、最具備衝擊前20名的選手嗎?那麼,現在說4個人都當過兵的意思,是說4個人身體素質好,體力好、野外生存能力強嗎?還有強調4個人的裝置中有工兵鍬之類工具又有什麼意思? 事實上,如果看Alone(《荒野獨居》)這樣的節目,很多人往往被每個選手獨到的技能、策略、運氣等所吸引,往往會忽略每個選手所穿的衣服和褲子,只是很少兩三個品牌的戶外專用型號,而且價格也都不便宜。而這些大眾不關注的因素,往往才是這些選手即便食物收穫不多,甚至餓了好多天,也能保持一定活力的重要因素。

如果是組隊野外活動,原計劃工作兩天,平均帶了一天半的乾糧就是個非常大的漏洞!難道不是應該計劃工作兩天帶3~4天食物嗎?要不然如果過去一天發生情況有變化,連應變的底氣都沒有了。如果是半天后發現有變化,拿不定主意決定是放棄還是克服困難又多堅持了半天,連這半天的緩衝期都不具備。另外一個要點是多人組團行動,其實不需要每個人都攜帶工兵鍬;因為工兵鍬其實類似於瑞士軍刀,是一種多功能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生產力工具,如果需要的頻率低服役時間短,一把輪換使用應該就足夠了

那怕是臨時當作武器防禦野獸也是一樣。如果4把的能力不夠,那就應該升級為更強有力的工具,而不是人手一把低生產力工具;鎂棒打火石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體積小重量輕,可以4個人攜帶2~3個具有備份都不必每人帶一份。 至於雨衣的碎片,我初步推測是遇到下雨情況,打算小範圍生火,然後烤乾更多樹枝用於生活的早期生活用途。然而,很有可能如果遇到下雨,很可能早期的小火堆就沒有生起來;畢竟這種考察隊更多的培訓是在山林裡能不用明火就不用明火,以避免萬一失火時山火難以撲滅。

哀牢山四名失聯人員均已遇難:冬季溼冷、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

山地穿行並不向平原區域,即使既定了方向,在穿行過程中遇上水流,陡崖等就不得不偏離既定線路,線路偏離過程中,需要不停的拿羅盤(假設當時RTK已經沒有電或者沒有訊號)定位自己位置,身上還攜帶四臺RTK,對體力消耗也很大,體力的消耗,溼度又重,失溫,精神上的焦慮,種種不利情況下,很難走出那座山,目測即使我們自己進入,遇上這幾類情況,也基本至於失聯的份了,因為即使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也沒有足夠的體力走出那裡。

有的人說看著距離不遠,不難走啊,其實很多時候雜草叢生的樹林的1公里等於山路的3公里甚至5公里,我曾經穿過一個200m的竹林,花了我3個小時,因為,要注意腳下,要上坡,要開路,還要定點,寫記錄,如果早上8點出發,到起點可能12點了,在樹林消耗3小時,就下午3點,再在上坡作業2小時就5點了,基本天黑,天黑就是絕望的開始。因為體力消耗,水可能喝沒了,食物本來可以撐個1天,但是由於之前有計劃,自己消耗體力過大,會認為很快會有支援,食物方面不會預留,而且想著吃飽了才會有體力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