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四海》是導演韓寒執導的第四部電影,將於虎年正月初一上映。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韓寒的標籤意義

作為公眾人物,韓寒身上被貼的職業標籤不少:作家、賽車手、導演。

雖然在近年來,前兩者的標籤印記已經越來越淡化,但它們又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後一個職業標籤。

他的前三部電影,在主體上是他導演身份彰顯的產物,但在內在理路上,卻離不開“作家”、“賽車手”這兩個身份的影響。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在韓寒編劇的強大勢能下,從電影標題上,就可以看出他的電影有一個關於“路與行走”的主題。

“四海”也是如此。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也許韓寒,在內心深處一直有著一份“在路上”的情懷。

作家韓寒曾以《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表露了心跡。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作為80後作家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在小說上的成就的確可能在馮唐所謂的“金線之下”,相比於後起之秀而頗有影響力地,同為80後的小說家如雙雪濤、斑宇,甚至90後的新晉小說作者陳春成,韓寒的崛起多少與他所處的“時機”有些關聯。

但筆者認為,就小說而言,《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絕對是他最好的作品,也許,韓寒有著與凱魯亞克一樣的迷惘,只不過,後者選擇“垮掉”,而韓寒則一直在尋找。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新力量與導演韓寒

如果把70、80後成長起來的中國電影導演視為“新力量導演”群體的話,他們與學院派命名的“第五代”,自我標識的“第六代”顯然有著很大的代際差別。

與生於60年代的第六代電影導演相比,韓寒這一代的所謂“新力量導演”,除了“新”之外,並未有過多“力量”的呈現。

他們這一代在國際影壇上的集體失語,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這當然會與他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說第六代電影導演已經偏離了前代強烈的“啟蒙意識”、“精英情懷”,而終日糾纏於自我的抒情式個體表達喃喃自語的話,那麼包括韓寒在內的“新力量導演”群體,顯然是缺乏問題意識的一代。

他們的導演作品,有的文藝性很強,比如畢贛的《路邊野餐》,但文化性普遍偏弱。

“文藝”的物件屬於小眾,而“文化”的受眾則範圍更廣。

韓寒導演的作品與他的小說有著某種一致性,故事偏弱、結構鬆散,但有著韓寒式語言的聰明與機靈。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很難將他的電影進行歸類,它似乎想要表達什麼,但又似乎什麼都沒說。

筆者一直只能把他的電影作品看作是商業娛樂電影。

這一點,從包括《四海》在內的幾部韓寒電影的上映檔期可見一斑。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四海》為家?

回到電影本身,從《四海》的電影梗概中,不難發現一以貫之的韓寒元素:機車、各種朋友的相遇、一段不平靜的旅途。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電影《四海》的參演明星很多,除主演劉昊然、劉浩存、沈騰、尹正之外,馮紹峰、黃曉明、王彥霖、陳小春、萬梓良、趙子琪等都參與其中。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在新生代電影演員中,劉昊然也顯然頗具有文藝氣質。

沈騰主演的另一部本來同樣將於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的撤檔,無形中給喜歡他的影迷一個選擇觀看《四海》的理由。

電影《四海》初一上映,韓寒導演依然“在路上”?

那麼,《四海》究竟講述了些什麼呢?

“四海為家”的心理狀態?還是“在路上”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