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燕聊歷史,這裡有最精彩的隋唐趣事。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房玄齡第一次找尋民主失敗後,大病一場,在妻子的細心照料下,病情日漸好轉。這天房玄齡去看望自己餓老朋友孤懸法師。正聊得興起,忽聽背後有人大喝一聲:“青天白日,何人在此枉論朝政!”房玄齡嚇得頭皮發炸。猛然回頭,就見佛像後邊閃世一個人來。此人中等身材,年紀在二十上下,頭系一條白色方中穿一件青色缺,卻不認得。那人立在昏暗處,只管把一雙細長眼緊緊盯著房玄齡,懷中一支紫竹簫,垂落的長穗紋絲不動。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孤懸哈哈大笑,衝那青年招手道:“你且過來,我與你介紹房喬那青年走近前來,不待孤懸介紹,先自躬身揖道:“小可姓杜,如晦,孤懸法師是小可俗家的從叔。”房玄齡抬眼觀看,只見那青年眉清目秀,唇紅齒白,一襲素絹缺袍,兩方盤頭絲織巾,腰插一支竹摺扇,瀟瀟灑灑,落落大方。張間心清氣爽,閉口處不卑不亢,一副英俊敏捷的世家公子相。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如晦字克明,曾祖父杜皎在北周時曾任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祖父杜徽官至河內太守,從祖杜杲曾任溫州刺史,隋文帝時官至工部尚書。父親名叫杜吒,在任昌州長史,親叔叔杜淹在朝為官。如此的家庭環境,使杜如晦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杜如晦雖然是一副文弱書生的打扮,卻也是胸懷千軍萬馬,滿腹濟世經綸,而且出言謹慎。這回他由吏部放任縣尉之職,又正好與房玄齡所歷相同自然又有契合的話題。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太陽偏西,盧絳兒燒完香回來,房玄齡卻遲遲不肯離去。孤懸法師便留他夫婦在寺中過夜。房玄齡也便順水推舟,當夜就在寺中留宿,與杜如晦在齋房裡徹夜長談。頭頂一盞松明火,案上一壺苦艾茶。房玄齡與杜如晦相對而坐,以茶代酒,縱論天下,放眼古今,真是無話不談。房玄齡說:“世人都懷念隋文帝盛治,說他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區宇之內宴如也。不知你是如何評價隋文帝二十三年業績?”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杜如晦說:“隋文帝獎勵良吏,嚴懲不法官吏,改良統治之木重修禮樂刑律,這些都是善舉。”

房玄齡又問:“那麼當今天子,又該如何評價?”

杜如晦憤然說道:“弒君逆子,何足道哉!”

房玄齡笑著說:“怕也不盡然。興科舉之制,抑突之兵,利河之運,豈非善舉?開皇初年,全國只有三百六十餘萬戶,現如今有八百九十七萬戶,人口達到四千六百萬,雖不及東漢,卻也是近到年來最繁盛的時期呢!”

杜如晦冷笑說:“那也是他老子打下的家底,用不了多久就會他揮霍殆盡。”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他掰著指頭歷數楊廣的惡行,顯然對當今時世瞭然於心。“我企盼漢人重掌江山久矣,可是盼來的又是什麼呢?一個獨夫民!玩享樂,大興士木,挖長塹,筑西苑,建東都,鑿運河,築長城,馳道,伐木造船,鑿山通道,百役俱興,哪一個不是勞民傷財?自聖明的君主,無不是以恤民為己任,似他這等殘暴害民之人,怎能統長!”

二人從楊廣企圖以遷都東京洛陽,製造分裂與民為敵,說到編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為樂戶以供他享樂等等,最終歸結為必然導致敗落的四條原因,乃是遊玩、耀威、開邊、侵略。杜如晦說:“這樣的天子如若不敗,除非臣民皆是朽木,你我變成瞎子啞巴!”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房玄齡說:“即使你我不變成瞎子啞巴,又能怎樣?只怕人微言輕,無濟於事。”

杜如晦臉色一沉,問道:“莫非房兄不信任我麼?”

房玄齡笑著搖搖頭,說:“你我一見如故,情同手足,何言不信只是愚兄這許多年來,一直萍蹤浪跡於偏僻鄉野,真個是如聾似瞽。早些年卻還有幾許經邦濟世的志向,現如今,只怕形同堰下之鼠,於洞中苟且偷生了。”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杜如晦正色道:“房兄雖然為人謙和,小弟卻看出房兄綿裡藏針。依兄長之大才,豈能在這窮鄉僻壤潦草一生?我料不出經年,必有你我用武之地!”

如此這般,兩人推心置腹,一直談到東方既白,竟全無倦怠。房齡情容和藹,謙恭有加,雖然有些問題他早已是心中有數,卻也誠心實意地傾聽杜如晦的看法。杜如晦快人快語,明知房玄齡的才智遠在自己之上,竟也不避嫌虞,暢所欲言,兩人真可謂一見如故,相識恨晚。

唐朝“房謀杜斷”,倆人初次見面,小齋房立功了

那杜如晦思維敏捷,喜好讀書,尤其喜歡文史。房玄齡不由暗自驚訝:不想在這等僻遠鄉野得遇這等高士!此君雖然後少,卻見識闢,處事果斷,一副大將風度。他日若能遇到明主,這倒是個共語之只這一識一談,房玄齡與杜如晦便結成了終生之誼。日後二人同佐秦王以成霸業,遂有“房謀杜斷”之說,這就是最開始的地方。

文章書寫倉促,由許多地方還待修改,請大家多提意見,在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