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葉紹翁,號靖逸,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之一。他一生留下詩歌50餘首,其中最出名的一首叫做《遊園不值》。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文如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熟悉《千家詩》的讀者,對這首詩一定是耳熟能詳了,尤其是這首詩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非常有名,傳唱度也非常高。

不過,

如今每當國人聽到這兩句詩,或者僅僅是聽到“紅杏出牆”四個字,腦子裡總會泛起某些“桃色事件”。於是終不免“會心一笑”,但是這絕非詩人葉紹翁的本意。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遊園不值》在表面上看是一首遊園詩,實際上也是一首富含樸素哲理的“不遇詩”。

“一枝紅杏出牆來”出名,是因為這首詩的三四句寫得“秀”中帶“隱”,極具文學張力,且飽含哲理。

“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之所以被人“曲解”,恰恰也是因為詩中的意象“潛隱”,可以讓人隨意帶入不同場景。於是給明朝著名“八公”馮夢龍,提供了“歪曲”它的便利。

一、《遊園不值》是一首“不遇詩”

其實,在南宋出版的《江湖小集》裡面,葉紹翁這首《遊園不值》與如今的通行版是有一些小小區別的,其文如下:

應嫌履齒印蒼臺,十扣柴扉九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從《遊園不值》這個早期的版本,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詩在寫“滿園春色”的同時,事實上還寫出了兩個人物。

一個就是欲遊園而不得的詩人本人,還有一個就是這座園子的主人。儘管這座園子的主人始終都沒有出場,但是詩中第一句“應嫌”,就寫出了他的態度。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主人之所以不開門,是因為他不喜歡,甚至是厭惡遊客的木履,會在地面的蒼苔上留下齒痕。所以不管遊客怎麼敲門,園子的主人就是故意不開門。

那麼,這個事情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那就是說,這首詩裡提到的園主可能是一位性格清高孤傲的隱士,他不願意被訪客打擾。作者前去拜訪,卻吃了一個閉門羹。

前面我們曾提到,這首詩既是一首“遊園詩”,也是一首“不遇詩”。但是葉紹翁這首“不遇詩”又不像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或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別的詩人寫訪友不遇,基本都是像《世說新語》中“何必見戴”的小故事一樣,隔著柴扉,望著空園子展開一段聯想,藉以表達作者本人“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的灑脫。

只是葉紹翁《遊園不值》的最後兩句,卻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他彷彿是在告訴園主

:這滿園子的春色都溢位了圍牆,是你想關就關得住的嗎?不信你看,那一枝紅杏都出牆來了。

以“紅杏出牆”來描寫春色的詩句,並不是只有葉紹翁一個人寫過。

與他同時代,或者

比他早一些時間,陸游、張良辰都寫過類似的句子,但是都不如他這三句寫得富有文學張力。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因為葉紹翁在描寫春色的時候,頭一句先寫了一個“關”,後一句才寫一個“出”。一個是要阻止春色溢位牆頭,另一個卻衝破了強大的阻力,非要露出牆頭。

如此一來,就難免讓人遐想,葉紹翁寫這首詩,到底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他要去拜訪這個園子的主人,肯定與這滿園的春色有關。

園子的主人不開門,應該是擔心開了園門,園中的春色就會溜出去了。唯有如此解釋,才能讓詩的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的意思銜接得上。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後來的詩集中“應嫌”二字被改成了“應憐”。

因為如果第一句是“應嫌”,等於強調了主人不開門的理由。

就是為了不讓遊客在蒼臺上留下腳印,這與後文想表達的意思是相沖的。

改為“應憐”,弱化了蒼臺留履的印象,可以讓後文的“滿園春色關不住”更加突出。

至於“十扣柴扉九不開”,改成“小扣柴扉久不開”,則有可能是修訂版的作者判斷葉紹翁與園主是朋友關係,認為“十扣九不開”不合乎邏輯,所以進行了修改。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因為詩的第三、四句,明顯帶有說理的意味。而說理的物件,很有可能就是遊園的主人。如果葉紹翁和主人完全不熟,那麼他就失去了說理的立場。

園子的主人性格孤傲,平時怕俗人打擾 ,因此有人來扣門,就“十扣九不開”。但是葉紹翁不是俗人,為什麼葉紹翁來了他也不開呢?因為葉紹翁是“小扣柴扉”,敲得有點輕。

二、“一枝紅杏出牆來”早在明朝就被“曲解”了

如今有一小部分人,不僅不怎麼看得懂古詩,而且還喜歡故意“曲解”古人的詩句,用來調侃別人,達到娛樂的效果。

但是“曲解”古詩,卻也並非是現代人的專利。

第一個曲解“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的人,就是包括馮夢龍在內的明代的“小說家”們。

而且比較“可惡”的事情是,我們如今“曲解”古詩,大多是因為讀不懂而想當然。

但是這些古代的“小說家”們是讀懂了,故意“歪曲”。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我們都知道馮夢龍是明代著名短篇小說家,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其實是一個書商。他不光喜歡蒐集古代段子改編成小說,還特別喜歡蒐集古代民間的山歌,集結成冊,出版賺錢。

馮夢龍當時編了一本書,名叫《夾竹桃頂針千家詩山歌》,裡面就一首《夾竹桃》時調,全文如下:

風流小姐出妝臺,紅襖紅裙紅繡鞋。後園月上,情人可來。無蹤無影,只得把梯兒展開。小阿姐,三寸三分弓鞋,踏上了花梯伸頭只一看,分明是“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首時調裡面講的這則故事,其實是脫胎自《西廂記》中,崔鶯鶯跳牆會張生的戲碼。

於是從那以後,“一枝紅杏出牆來”和“紅杏出牆”就成了不忠於婚姻的代稱了。

結語

馮夢龍等一批老不正經的明代小說家,寫這些“香豔”小說的時候,還非要“掉書袋”。結果又不能“原創”名句,於是就只能偷懶。

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人用偏?

然後引用了南宋江湖派詩人葉紹翁的千古名句,結果讓好好的兩句非常富有哲理的佳句,變成了簡單粗暴的“桃色笑話”。

所以,“一枝紅杏出牆來”被用偏和背曲解,還真怪不到這些現代人的頭上。現代人頂多就應該為讀不懂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而產生了一系列奇怪的聯想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