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最近,網上有個事,頗耐人尋味。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在社交平臺和網友“論詩”,罵其為“黿孫”。

“黿?”

第一眼看到這個字,很陌生。

但是,漢語的博大精深在於,它跟“龜”字長的很像。

我很好奇,於是,在網上查了一下。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說實話,當看到這個字義時,我有點作嘔,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網上有人說酈波罵人太狠了,有失風度。

也有人說,能把堂堂一個大學教授逼成這樣,還是網友狠啊!

對此,酈波迴應嗜咬之輩不必對號入座。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哪些“離奇”的事情呢?

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這場“撕咬”背後的故事。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01

酈波教授舌戰“群眾”始末

自從收看《中國詩詞大會》以來,酈波教授便成為了我特別喜歡的節目嘉賓之一。

他談吐儒雅、風度翩翩,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傳統學者的想象。

相比于康震講解詩詞過程中的“滔滔不絕”,酈波教授的點評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那時候,我聯想到了一個詞,

“君子淡如水”

以及一句話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總之,酈波教授滿足了我對傳統儒雅君子所有美好的想象。

當然,我並不是只看顏值。

酈波教授還有一點與他人不同,他會寫詩。

有一年詩詞大會,節目開場,主持人照例邀請康震和酈波引用幾句詩來給現場嘉賓加油鼓勁,康震引用了蘇軾的名句: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酈波教授即興賦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我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熟悉詩詞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酈波所作的是一首“集句詩”,四句均取自蘇軾的四首詞:

“人間有味是清歡”取自《浣溪沙》;

“照水紅蕖細細香”取自《鷓鴣天》;

“長恨此身非我有”取自《臨江仙》;

“此心安處是吾鄉”取自《定風波》。

當年,《中國詩詞大會》紅遍大江南北,收視率頗高,有網友針對酈波所做的這首詩提出了質疑,認為其不管是格律運用還是意向銜接,都過於機械,對於以古典文學作為研究方向的教授來說有失其水準。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事後,酈波教授也承認這首詩格律有問題,但是因為是臨開場前兩分鐘才想出來的,即興所作,有硬傷難免。

但是,一些好事的網友並不買賬,有人在網上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酈波聽了有點受不了,於是用《逍遙遊》去回懟,稱對方是蜩與學鳩,而自己是鯤鵬。

自那時起,有人給酈波起了個諢號叫:“酈鯤鵬。”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其實,怎麼說呢,照我的理解,古人之所以創造出所謂的“集句詩”,按現代流行的說法,應該叫

“拼湊”

,就是從

古詩文當中摘出幾句重新排列組合成一首新的詩。

“集句詩”這個題材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集句成詩的質量就因人而異了。

比如文天祥就曾做了一首:

天地西江遠,(《送崔侍御》)

無家問死生。(《憶舍弟》)

涼風起天末,(《憶李白》)

萬里故鄉情。(《江樓宴》)

這首五言,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不是因為有人說它是集句,我們很難將它視為“拼湊”。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翻看酈波教授的履歷,發現他是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漢語言文學博士後,按說這樣一個整天跟古典文學打交道的人,詩詞鑑賞、創作水平自然也不會差,而他本人也在社交平臺堅持每日原創,更新了11年。

然而,從十多年前在《百家講壇》透過電視媒體被大眾熟知以來,酈波教授的詩詞創造水平似乎並沒有很大的提升,相反,回懟網友的功力卻日漸上漲。

一個月前,酈波教授在網上更新了一首詩作《旅夜作書》:

長夜永懷難自問,

欲箋尺素賞音稀。

一身多少江湖事,

明月清風弄我衣。

熱心的吃瓜群眾認為整首詩原創度太低。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酈波教授一向注重和詩友們的交流與切磋,針對質疑,他在隨後更新的回覆中詳細做了說明:

“明月清風弄我衣”,參照的是,阮籍的“餘光照我衣”和曹植的“清風飄我衣”,並其意而用之。”

什麼意思呢?

就是摘取阮籍和曹植的靈感,合併運用到一句詩當中。

這波操作,沒點底蘊是達不到的。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酈波教授因此特別回覆了一位名叫“一凡詩詞客”的網友,指出“詩學“‘無一字無來處’,並一口氣列舉了十多個名人名句化用的例子。

隨後,酈波發問,稱對方有構陷之嫌,並將其貶為小人。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位“一凡詩詞客”並非善類,他回覆說酈小夥順手牽羊,不露聲色,改一兩字,便使原句熠熠生輝如日月照耀古今。

一段話,極具嘲諷之能事。

按說,論詩評詩本是大家因為共同的愛好,互相探討、啟發,這本是一件“雅事”,可是隨後,網上有人開啟了對酈波教授的人身攻擊,諸如:

“詩詞大會導師酈波,“瘋狂”作古體詩,到底是真專家還是偽大師?”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月初,酈波教授在社交平臺釋出了一首新詩,其中有兩句看了讓人格外扎眼:

庭深刺柏精神在,池淺黿孫怙惡繁。

“刺柏對黿孫”,酈波對於網友的迴應,全在這一個“黿”字中了。

不過,事情到這兒還沒完。

母親節這天,酈波教授在社交平臺公佈:

家慈為我憂心忡忡,鬱鬱寡歡。為人子,甚覺不孝,甚覺不忍。

他感謝網友的評論與批評,表示自己堅持自省,與志同道者砥礪前行。

同時,他宣佈退出社交平臺。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02

教授與網友互懟帶給我們的啟示

持續了將近半個月之久的“酈波舌戰網友”的鬧劇,至此告一段落,整個事件過程當中,酈波以一己之力對抗一個群體(網友)。

很顯然,最後,沒有贏家。

網友被學者貶做“黿孫”;

酈波退出社交平臺;

喜歡酈波講解詩詞的網友也連帶著承受了相應的“精神”損失。

那麼,這件事情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01學者:隨時警惕成就了你的媒體會最終毀了你

“隨時警惕成就了你的電視會最終毀了你”,這是易中天當年成名後,面對記者採訪時說的一句話。

這句話在同時期成名的于丹身上應驗了。

酈波也是同時期成名的專家學者,始於電視,卻折煞於網路。

作為一個有心創作、並誠意跟讀者交流詩詞的專家學者來說,酈波的初心是好的,但是,網路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對,群魔亂舞。

為什麼我會用這樣一個詞?

拿酈波教授發表詩作來說,就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會上來說一嘴,中聽的、謾罵的,什麼樣的人都有。

這是現代資訊科技賦予每個人的便利和權利。

儘管,酈波單方面希望能夠與讀者平等、誠懇溝通。可是,他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陌生的、虛幻的群體,你就算再懂詩、再會寫詩,如何對付得了這波裹挾的洪流?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還有一個問題,那些負面評論的網友當中,有些人並不是誠懇交流,而是發洩負面情緒,僅此而已,如果堂堂學者太過認真,那你從一開始就輸了。

從酈波發狠怒罵網友“黿孫”,我就知道,這場鬧劇,只有他一個人在認真表演。

即使被罵為“黿孫”,這群代號為“網友”的龐然大物依然不會偃旗息鼓,相反,他們還會繼續張牙舞爪的撲向下一個鎖定的目標,促成下一場“鬧劇”。

這,就是現代資訊科技傳播的價值,但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酈波作詩遭群嘲、“黿孫”一詞惹眾怒,斯文教授發狠,誰贏了?

02:網友: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學修養

酈波和大家論詩,說實話,相當大的一部分壓根就不懂詩,只要感覺是“五言”、“七言”組合在一起的詞句,感覺都是“好詩”。

會寫詩的人很少,懂詩的人更少,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是罵退一兩個不會寫詩的“酈波”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

而是所有人需要重新去認識古典文學,找到自己在精神價值所在。

比如不喜歡古典文學的試著去多讀詩,喜歡詩的可以多瞭解一些中國古典文學。

只有當民眾的整體素養都提升了,再有人寫詩、論詩,應該就很少出現學者和網友互懟的情形了吧。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理性的人,不止為了我們,更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良心寫作、持續奉獻優質好文,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關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