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文| Viki,轉載請註明出處

冰冰巫寶走天涯(ID:bbwbzty)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第一部分 劍門關

自古四川與中原地區交流,古蜀道有七條,其中三條最有名: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金牛道,也叫劍門蜀道,是三條蜀道中最最重要的。

劍門蜀道中最最重要的就是

劍門關

狹義上的古蜀道,指的是四川盆地、陝西關中平原、漢中盆地相連通的道路。

什麼,荔枝道?

是的,沒錯,說的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這條道!

很多人以為楊貴妃吃的是嶺南荔枝,就因為蘇軾那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落下的印象。

但實際上:

中國有三大荔枝種植分佈區:嶺南、四川和福建。

隋唐以前進貢地在嶺南;唐宋進貢地在四川;元明清進貢地在福建。

荔枝進貢地的選擇隨當朝主宰的選擇而變化。

從嶺南運輸物資入長安,有兩條驛道,一條5054裡,一條6020裡,而從涪州運物資入長安,只要2000裡,快馬加鞭兩天就能送達,那時荔枝的色香味還沒發生變化。

唐玄宗為了楊玉環,下令自四川涪州(現重慶涪陵)置專驛直通長安。

運送荔枝的驛道段叫“

荔枝道

”。

地理分佈上是東為荔枝道,西為金牛道,中為米倉道。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古蜀道示意圖|網圖

戰亂時期,金牛道經常受阻斷道,米倉道雖然要從成都往東邊繞很遠,但好歹是個穿越巴山的輔助路線,荔枝道又是個討美人歡心的非主流路,一般仗打不到這裡來,所以一旦戰亂川北兩地的人和商販走米倉道和荔枝道來出入漢中。

言歸正傳,繼續說金牛道(劍門蜀道)。

那“劍門”是什麼?“關”是什麼?何來的劍門關?

四川盆地從西到北的邊緣地帶,有一條龍門山脈,它的地理構造帶較廣,東北端至廣元,西南端至瀘定,全長約500km,寬30-70km,受造山運動的影響,形成由西北向東南推進並覆蓋的宏大地質結構。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網圖

2008年,汶川8級特大地震就是龍門山斷裂帶的巨大能量活動引發的。

地殼運動會產生壓力和張力,使得龍門山的隆起帶來了斷裂。

壓力

常見於匯聚型板塊,如:印度洋板塊(前端帶著印度大陸)與歐亞板塊間的碰撞。

張力

常見於分離型板塊,如:海底擴張、紅海裂谷、東非大裂谷等。

內陸很多斷裂帶的產生大多數是匯聚型板塊所致,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產生的壓力使陸塊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環節產生斷裂。

例子就是:地殼從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過度的

龍門山斷裂帶

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這個區域就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延展的過度帶。

龍門山斷裂帶就在此過渡帶中。

雖然四川盆地是相對穩定的地塊,但龍門山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應力就暴走了,於是地震。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網圖

龍門山斷裂帶自東北向西南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分佈,順著盆地的西北緣底部切過。

龍門山在哪,這條裂縫就在哪,規模巨大,地殼厚度在此陡然變化,在西為60-70km,東則在50km以下。

青藏高原沿著斷裂帶推進覆蓋在四川盆地之上。

龍門山斷裂帶的東部僅100公里就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地區和其它各個大城市群。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龍門山地震帶|網圖

龍門山斷裂帶由三條大斷裂構成,自西向東分別是:

龍門山後山大斷裂:

汶川

——茂縣——平武——青川;

龍門山主中央大斷裂:

映秀

——

北川

——關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川縣受災嚴重,整座縣城都廢棄了,閱讀連結探尋被遺忘的時光——地震泥石流後的廢墟)

龍門山主山前邊界大斷裂:都江堰——

漢旺

——安縣;

(地名加粗的都是08年的地震重重重災區)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龍門山斷裂帶發生地震的影響範圍|網圖

當然,龍門山除了地震帶,也同樣有著旖旎巍峨的自然風光。

龍門山有很多支脈,其中一條支脈叫

劍門山

,橫亙於四川北部廣元市的元壩區和劍閣縣北境,並向東南延伸數百里,是川北與外界相隔的一道天然屏障。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門山古稱梁山,由大劍山和一眾小劍山組成。

大劍山是主峰,峰如劍插,峭壁中斷,兩崖對峙,像個大門,所以叫做“劍門山”。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小劍山,是一些數百座的小山峰,有古語云:大劍小劍如刀攢,七十二峰成劍關。它們成東西兩列群峰,峰峰相連,形態各異,錯落起伏。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當地政府在主峰大劍山最高點修了個“懸空玻璃景觀平臺”。

觀景臺懸挑長度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僅次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懸空玻璃觀景廊橋。

橋面設計寬度為3米,可高空俯瞰體驗劍門關景區的雄、奇、險、秀。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那麼,這些劍山的地質構造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受到地質構造作用影響,某些區域慢慢積堆,形成了巨大且厚實的礫岩,破土而出,日積月累,就成了現在這般模樣。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這些獨樹一幟的巖體被稱為“城牆巖群劍門關組”(城牆,嗯,這名字很形象,天然屏障),也叫“劍門關礫岩”,簡言之就是“

劍門巖

”。

劍門巖由上至下,礫岩層次由多變少,礫徑由大變小,礫泥岩逐漸增多,形成了岩層向東南呈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構造,於是鑄造了劍門山北坡陡峭,南坡漸緩這樣的地質特點。

從自然風光來說,這是劍門山的奇險根源。

從軍事來說,這是劍門關易守難攻的地理要因。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杜甫的“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兩崖崇塘倚,刻畫城廓狀”簡直就是劍門山雄壯奇險的真實寫照。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再來說劍門關是怎麼來的。

李白那首《蜀道難》明明白白說了,以前進出蜀地是沒有路的,只有鳥道。

要想越過高山,除非變成鳥飛過去。想來也就只有當地山民走出來的小路。

古代交通是件苦事,現在這些山路倒成了戶外旅者們趨之若鶩的熱衷之地。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戰國時期,秦惠王想拿下蜀地,作為秦國吞併六國的後備力量。

司馬錯說:秦國弱小,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區,不僅能擴充國土面積,而且取巴蜀地區的財賦,將足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且巴蜀可從水路攻擊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但是苦於無路進蜀(單兵應該是可以的,比如無所不能的偵察兵,若是大規模軍隊和輜重,那就需要大路了),想了個計謀,說要送五頭拉黃金粑粑的金牛給蜀王。

當時的蜀王開明十二世信以為真,派人劈山開道,去秦地把金牛運回來。

實際上這五頭所謂金牛是石頭做的,重得不得了,修的路相當於被壓路機壓了。

這條為了運金牛開闢的蜀道,稱為“

金牛道

”,又稱劍門蜀道。

這下有路了,於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

金牛被拉回成都放置的地方,叫做金牛壩,位於今天成都市的金牛區(沒錯,金牛區得名就是來自於此典故)。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金牛道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州古城以西八公里的地方有最古老的攔馬牆,防止馬跑太快剎不住跌落懸崖而砌成的牆,起到防護作用,就跟現在高速路上的避險陡坡一個意思。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有了路了,那麼關口呢?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伐魏,從大劍山經過,他見山勢險峻,就下令鑿山岩,架飛樑,搭棧道。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此處是綿延數百里的大劍山七十二峰中的一個天然缺口,整個劍門山脈最險要之處,李白嘆其“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指的

就是這裡

),置閣尉,設戍守,稱其為“

劍閣

”,從此此地成為軍事要隘。

到了唐代,改稱“

劍門關

”,沿用至今。

從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

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劍門關所在縣城叫做劍閣縣)。

諸葛亮死後,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經漢中欲奪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劍門關這個小天地還有個名字叫“姜維城”,注意不是汶川威州岷江東岸邊那個姜維城,可能只要是姜維鎮守過的地方都習慣叫做姜維城吧)。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都把這裡作為屯糧、駐軍、練兵的駐地。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門關依託劍門山的地勢而險峻磅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2300多年來,劍門關先後經歷大小戰爭百餘次,平均每20年左右在這裡就會有一場兵家鏖戰,但劍門關

從未從正面被攻破過

也只有真正站在關前,好好領略一下週圍的地勢,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叫做“從未從正面被攻破過”,才能理解為什麼當年姜維可以以3萬兵馬抵擋10萬大軍。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以前歷代官府修繕的劍門關樓,都毀於戰火了。

明朝重新建造,清朝修復。

民國因為要修川陝公路,

給拆了

1992年政府重建,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關樓嚴重受損,2009年,又重建。

現在我們看到的關樓就是2009年的時候按照明代的關樓模樣重建的。關樓寬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氣勢恢宏。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站在劍門關前看山,雄奇古勁,石梯依山傍崖步入雲端,懸崖峭壁亂石嶙峋。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若是去到關後看山,卻“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山巒綿亙,植被蔥蘢,景色秀麗。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這裡有一條名為“翠雲廊”的古驛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驛道,比古羅馬大道還早30年,它本身是由近萬株古柏組成的天然綠色長廊,始於秦漢,到現在仍然枝繁葉茂,是世上罕見的人工造植的古老行道樹群體。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閣縣的著名美味,當屬劍閣豆腐,一定不能錯過!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閣豆腐以劍門山區礫岩油沙石土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劍峰的“劍泉”水,顏色雪白,細嫩鮮美,口感不澀,有淡淡清香,韌性極強。採用炒、炸、熘、燒、燉、蒸、氽、涼拌等烹調方法,可製作出200多個品種的菜餚。

第二部分 劍門關以外的內容

劍門山脈積石阻雲,溝壑縱橫,彙集的雨水,順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涓涓細流經溪澗溝壑,注入清江河水系,匯入嘉陵江。

在嘉陵江、白龍江和清江的三江交匯處,江水形成了一個大回灣,挺好看的。當地人給美化了一下,形容為“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景觀呈現,倒是別有一番風韻。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在交匯處有座古城,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蹟眾多。

這就是昭化古城,是劍門蜀道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儲存最為完好的三國時期的古城,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古城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1。7萬左右,城內外有眾多的三國時期的文物和文化可考,每年春節和國慶分別有“三國文化藝術節”、“ 三國文化旅遊節”。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嘉陵江峽谷口,有“明月峽古棧道”,是劍門蜀道風景旅遊線的起點。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明月峽棧道在戰國開鑿,完善於宋代,最早的路段距今有2300多年曆史。

明月峽古棧道遺址,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棧道、寶成鐵道、縴夫道、108國道、金牛道等古今六道於一峽,是迄今全國所有棧道中,地理位置最險要、形制結構最科學、儲存最完好、最具古棧道風貌的歷史遺蹟。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除了這些,值得推薦的還有皇澤寺,千佛巖。

皇澤寺是紀念武則天修建的寺廟,有宏大的皇家氣勢。

寺內有北魏至明清時期的6窟41龕佛造像,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在金牛古蜀道上位於嘉陵江東岸,始鑿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唐朝,止於清代,歷經千年。

佛崖長388米,高45米,造像950餘龕, 7000餘尊的佛教石刻。

佛龕層疊分佈,密如蜂巢,是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金牛道廣元段的核心遺產點、四川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

非常可惜的是,本來是與雲岡、龍門石窟比肩的石刻藝術博物館,但在1936年,遭到民國政府修建川陝公路時的大面積破壞,原來的一萬七千多座,現今只殘餘了七千餘座。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廣元地區可玩的挺多,除了以上聊到的,還有端公譚瀑布、七里峽、唐家河、曾家山等等別有韻味的地方。

除了人文和自然風光,地熱溫泉也可以好好享用一番。

廣元市是國家首批溫泉城市之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尤其是劍門關一帶。

遙想在很多年很多年前,我踩著修路的爛泥,高一腳淺一腳,跟在一群運磚的工人後面,來到“北溫泉”三個紅色大鐵字下面,探進去看看,跟大澡堂子似的,隨身啥都沒帶,還是一頭扎進去。

時過境遷,因緣際會,又來到這個地方,還是那三個紅色大字,但已經變成了國際溫泉大酒店啦。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劍壁門高五千尺,劍閣重關蜀北門——川北浮光掠影小記

END

文| 小Viki

冰冰巫寶走天涯(ID:bbwbz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