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公元27年,東漢建武三年春,河南宜陽。

一個年輕的將軍正騎著馬飛奔,在他的身後跟著20多名軍士。他們一行人狼狽不堪,年輕的將軍時不時看著這剩下的20幾個人,想著自己當初帶著2萬精兵西征,如今只剩下這20幾個人,辜負了遠在洛陽的皇帝劉秀的重託,他的心中充滿了愧疚。

這位年輕的將軍名字叫鄧禹,是東漢王朝的第一任大司徒(相當於宰相一職)。每一朝的開國皇帝身邊都會許多能人異士,輔助他打天下。光武帝劉秀也不例外,在他的身邊,圍繞了許多這樣的人才。

漢明帝劉莊即位後,將這些功臣納入了雲臺二十八將,鄧禹因為各種能力突出,功勞最大而排名第一位。

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鄧禹畫像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13歲時就能寫詩誦文,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後來,他遠赴長安求學,與光武帝劉秀成為了同窗,鄧禹深深地為劉秀的人品所折服。

劉秀被光武帝派到河北去招安時,鄧禹千里迢迢隻身追到河北投奔。當時,劉秀問鄧禹說:“仲華你這麼遠來找我,是想要做官嗎?”劉秀作為河北招安大使,有封官的權利。但鄧禹說不是。劉秀又問道:“那你為了什麼呢?”

鄧禹答道:“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鄧禹說:“劉秀能夠平定四海,而我跟隨在您的身邊,也能沾沾光名垂青史。”他還為劉秀制定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既定河北,復平關中。”的戰略方徵。如果說,以前的劉秀目標還不是那麼明確,還在渾渾噩噩中摸爬滾打,那麼鄧禹的出現無疑是給劉秀送來了一盞明燈。從此以後,鄧禹一直跟在劉秀的身邊。在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拜鄧禹為大司徒,封為梁候,食萬戶。此時,鄧禹不過才24歲,真可謂是年少有為。

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的劉秀

但正是這位具有雄才大略,為東漢開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在劉秀最重要的西征之路上,卻接連失敗,險些壞了劉秀的大計。

劉秀稱帝后,為了儘快統一全國,消滅赤眉軍和更始政權,往西進軍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因為自古以來,長安(今西安)被兵家們稱為四固之國,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物產豐富。漢高祖劉邦正是因為有了關中這個穩定的大後方,才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

作為漢高祖後世的劉秀,自然也明白關中的重要性。因此,他派出了自己最為信任的鄧禹作為西征的大將軍。此時的鄧禹剛剛在山東打了幾場大勝戰,士氣正旺,正是西征的不二人選。鄧禹也信心滿滿,對於這一次攻打長安志在必得。

公元26年,即建武元年,鄧禹率兵馬一路向西進發。此時的長安城,在經歷了更始漢軍的蹂躪後,又被赤眉軍洗劫一空,百姓苦不堪言。聽說鄧禹軍紀嚴明,從不擾民,紛紛帶著家人兒女來投奔。一時間,鄧禹的人馬從兩萬人,暴漲到近百萬人。

一時間,鄧禹的名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光武帝聽說後也下旨嘉獎鄧禹,說他做得極好!

《後漢書》上明確記載:“赤眉所過殘賊,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

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關智飾演的鄧禹

在這一片大好的形勢下,鄧禹手下的將領紛紛勸他趕緊攻打長安,但鄧禹卻認為現在還不是攻打長安的時候。他覺得,雖然他們現在的人多,但是能打戰的人卻很少,糧草物資也準備不足。而赤眉軍剛剛得到長安,正是兵充糧足的時候,應該避其鋒芒,等待適當的時機。

於是,鄧禹在距離長安不遠的上郡、北地、安定三個地方安營紮寨,並以此向周邊的郡縣發起進攻。鄧禹的按兵不動,可急壞了遠處的劉秀。劉秀連發詔書曰:司徒,堯也。亡賊,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劉秀這封詔書的意思是說:“大司徒鄧禹啊,你是一個像堯一樣非常賢明的人,而赤眉軍呢,是像夏桀一樣暴虐的人。此時長安的百姓們人心遑遑,大家都盼著你去解救他們,正是進攻的好時機。大司徒應該把握時機,儘快攻打長安,以安撫民心呀!”

即使劉秀下了詔書,手下的將領們也屢次勸鄧禹攻打長安,但鄧禹就是不聽勸阻,仍然按兵不動。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判斷,赤眉軍在長安一定呆不久。

只是讓鄧禹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實施自己的計劃時,他手下的將領發生了內鬥,其中一名叫宗歆的將領殺死了另一名叫馮偣的將領,帶領自己的部下叛變了,這下嚴重地削弱了鄧禹軍隊的戰鬥力。

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關智飾演的鄧禹

這一突發情況急壞了鄧禹,情急之下,他開始準備進攻長安。但就在此時,因為城中缺糧,赤眉軍放棄長安,往隴西(今甘肅)方向逃走。此時的鄧禹終於等來了他認為合適的時機,他率部進入了長安城。

面對這不場不戰而勝的戰役,鄧禹高興壞了,他在城中大肆慶祝,並開始著手重新修繕被戰火一次又一次洗禮的長安。然而這一次,又出現了讓鄧禹沒想到的事,那就是赤眉軍走到半路卻發現,隴西根本就不像他們想像的有許多油水可撈,而是窮得叮鐺響,於是赤眉軍又折回來了。

走到半路折回來的赤眉軍發現,長安城被鄧禹佔領了,於是開始攻打長安。鄧禹不敵,被赤眉軍趕出了長安。此時,遠在洛陽的劉秀又一次給鄧禹下了聖旨曰:“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這道聖旨的意思是說,赤眉軍已經沒有糧食了,必定會從東邊來,我已經在東邊作好了安排。你趕快撤退吧。

可此時的鄧禹已經急紅了眼,一生從未如此慘敗的他,又怎麼甘心就這樣失敗呢?他再次抗旨不遵,指揮著已經餓得沒有戰鬥力的漢軍將士們,一次次向赤眉軍發起進攻,卻又一次次戰敗。

終於,在建武三年春,鄧禹帶著他身邊剩下的24名戰士,逃到了河南宜陽。這是鄧禹一生中,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鄧禹回到洛陽後,帶著深深的愧疚向光武帝劉秀請罪,請求辭去大司徒和梁候的職位。但劉秀並沒有批准他的請求,他只是收回了鄧禹的大司徒印綬,而沒有收回鄧禹的梁候印綬。

對於鄧禹這次西征失敗的原因,後世也是眾說紛壇。但筆者認為,鄧禹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他沒有掌握好戰爭的時機,他在應該進攻的時候選擇了固守,在應該撤退的時候卻偏偏又選擇了進攻。

讀《後漢書》: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西征慘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赤眉軍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劉秀先後給鄧禹的兩道詔書裡面就能看到,第一道詔書是在鄧禹剛剛進入關中戰場不久時,那時候百姓們因為受夠了赤眉軍的暴虐,紛紛投靠他的時候,正是民心所向之時。就像劉秀的聖旨裡面所說的,此時長安的百姓對鄧禹充滿了期待,希望他能拯救他們脫離苦海。但鄧禹卻遲遲按兵不動,本來對鄧禹和東漢充滿期待的百姓們漸漸寒了心,人心不齊,結局自然不好。

劉秀給鄧禹下的第二道詔書是在鄧禹被赤眉軍擊敗之時,此時劉秀說“赤眉軍已經沒有糧食了,他們必然向東逃走,我已經在這裡做好了安排,你不用管了,撤退吧!”為什麼劉秀會在此時讓鄧禹撤退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劉秀知道鄧禹軍中士氣已經很低落了,戰鬥力已經喪失了。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赤眉軍此時已經無路可逃,《孫子兵法》有云,窮寇莫追,此時的赤眉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不得不拼死一戰,鄧禹被擊敗在所難免。

如果鄧禹在劉秀下第一道聖旨時,能夠聽從指揮進攻長安,那麼也許他早就已經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了。而如果鄧禹在劉秀給他下第二道詔書時,聽從劉秀的指揮,交戰場交給已經在東邊做好準備的友軍,那麼他就不會落得只剩下24騎狼狽而歸的結局。

鄧禹作為東漢的開國功臣,跟隨劉秀東征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什麼又會犯這些如此致命的錯誤呢?其實是因為鄧禹害怕失去他現在所擁有的名望,地位。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封候拜相是人們的最終理想。鄧禹在24歲時就已經實現了這個人生終極理想。他在剛剛進入關中的戰場時,又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戶,獲得了很高的聲望。他遲遲按兵不動的深層原因其實是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可能就意味著他會失去他現在所擁有的名望和地位。

所以,他選擇穩紮穩打,遲遲不向長安發起攻擊。殊不知,越害怕失去往往越容易失去。他的按兵不動,直接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同時,鄧禹在劉秀讓他退兵時又遲遲不肯退兵的原因,也是因為害怕失去他現在所擁有的名望和地位。於是他在第一次被赤眉軍被打敗時,開始急功近利,忘了窮寇勿追這條鐵律,最後落得西征的2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沒的結局。

參考文獻《後漢書卷十六》、《孫子兵法軍爭篇》。

大家好,這裡是茉莉閱讀吧,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