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在中國的古籍中,曾記載了許多神乎其神的寶劍,例如黃帝所鑄,號稱能夠斬妖除魔的軒轅劍,又或者是歐冶子所鑄,傳說能夠預示吉凶的湛盧劍,這些名劍真的有那麼神奇嗎?難道真的有一種失傳的鑄劍技術嗎?20世紀中旬,在湖北荊州的一處古墓中,曾出土了一柄絕世寶劍,直到現在,還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劍”,那這柄劍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我們是否能夠透過它,來複原那個神秘的鑄劍技術呢?大家好,我是白同學,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越王勾踐劍。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劍”,自20世紀出土後,有三十年的時間都是藏而不展,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越王劍作為諸侯的佩劍,無疑代表了當時最頂尖的鑄造技術,想要找到這個技術,還要從它被發現的那一刻,開始說起;

20世紀六十年代,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旱之年,尤其是湖北江陵一帶,已經連續遭遇了兩年的乾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湖北當局決定從漳河這個位置,修出一條

水渠,然後以此來灌溉農田;到了1965年年底,有一位工人在修建

水渠時,意外發現一片鬆動的土層,於是就立即報告給了施工總部;

當地考古研究所,接到施工總部的報告後,立即派出了專業的考古人員,經過探測發現,下面確實有古墓,而且不止一處,最起碼也得有50多處,按照墓群的建造方式來看,時間大概是東周時期,到戰國時期的古墓

;此後考古研究所,立即在當地成立了工作小組,沒過多久,就清理完了整個墓群,當時在現場,有一位叫作

譚維四的

考古學家,他曾擔任過

湖北省博物

館長,還曾帶領團隊,複製出了著名的

曾侯乙編鐘。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1965年12月27日這一天,

譚維四正在清理望山

一號墓,開啟墓主人的棺槨後,發現其中除了屍骸之外,還有一個漆黑色的長盒,長盒緊貼在墓主人的身旁,可見是個極為珍貴之物;開啟長盒後,其內是一柄,

套著劍鞘的短劍,

譚維四沒有立即拔出這柄劍,

而是先將它小心翼翼的捧出了墓穴;

根據當時的報道來看,有一位民工聽說有寶劍出土後,曾衝入擁擠的人群中觀看,結果在轉身之間,不小心觸碰到了劍刃,沒想到一下就劃破了手掌;看到這一幕,

譚維四也感到十分震驚,已經埋葬了兩千多年的青銅器,為什麼還能如此鋒利呢?於是立即將寶劍,帶到了

考古隊的臨時工作站;在臨時工作站內,工作人員又再次拔出了寶劍,這時候仔細一看才發現,整個劍身寒氣逼人,毫無鏽蝕

shí的痕跡,

因為

劍身處的特殊花紋,在燈光下就像是閃光一樣,這把劍,也就是後來的

越王勾踐劍。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越王勾踐劍,

全長

55。7釐米,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劍刃目測不到一毫米,

是一柄戰國時期的青銅短劍,

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上除了有黑色的菱形花紋之外,

還刻有8個鳥篆文字,當時

在場的考古專家,只能辨認出其中六個字,分別為“

越王自作用劍

”,中間的兩個字,應該就是

劍主的姓名,那這把劍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後來歷史學家的方壯猷,

將劍上文字拓

片,郵寄給了一些古文字專家,經過分析後,首先得出了一個叫作“

召滑

”的名稱,

召滑

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戰國時期

楚國的大將,

方壯猷將結論發給郭沫若後,他也認為這兩個字應該是

召滑,但

金石專家唐蘭,卻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結論,他認為這兩個字應該是

鳩jiū淺,

鳩淺通假勾踐,也就是歷史上,那位臥薪嚐膽的越國帝王,隨後

方壯猷將這個結論,又再次轉達給了郭沫若,沒想到郭沫若回覆,對,上次沒看清楚,我也認為是

鳩淺;在中國的古書中,存在著大量關於神劍的描述,這把劍作為越王的諸侯佩劍,無疑代表了當時,最頂尖的鑄造技術,那這把劍都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在考古工作結束後,還拍攝了一個名為

《古劍》的紀錄

片。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在拍攝時,為了測試越王劍的鋒利程度,

陳振裕先生曾手拿

越王勾踐劍,在二十多層紙上輕輕劃過,結果一下就劃破了26張,要知道這把劍,已經在地下埋葬了兩千多年,時至今天,還完全稱得上是

能夠吹毛斷髮的神兵,至於能否削鐵如泥,由於太過珍貴,這一點沒有人去考證,那這把劍為什麼能做到千年不鏽呢?古人是否掌握了一種,失傳的鑄劍技術呢?更重要的是,湖北是楚國的地界,為什麼越國君主的寶劍,會在楚國的墓穴中呢?在這把劍身上,還暗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吳越鑄劍術

春秋末期,由於周王室的衰敗,諸侯們漸漸生出了,問鼎中原的想法,於是開始紛紛發展軍事,當時主要的戰鬥工具,是一種由三人四馬組成的戰車,但因為吳越地區遍佈水域,平原較少,所以步兵是主要戰力,而雙刃劍,就是當時最佳的近身作戰武器,再加上這個位置有大量

銅、錫資源,於是就誕生了,一種極高的鑄劍技術,當時的越國君主叫作允常,他為了打造幾件神兵,就找到了鑄劍大師歐冶子,而我們熟知的干將莫邪,就分別是歐冶子的女婿和女兒,根據《越絕書》記載來看,歐冶子花了三年的時間,打造了湛廬、勝邪、魚腸,三把寶劍,後來勾踐即位後,又命歐冶子,為他打造了純鈞和巨闕兩把寶劍,這五把劍,並稱為是“越五劍”,是當時最有名的五把寶劍,有人認為其中的

純鈞,就是後來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後來吳越兩國發生戰爭,越國戰敗後,勾踐就將

越五劍中的

湛廬、勝邪、魚腸,獻給了吳王夫差,再往後,也就出現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另外在《東周列國志》中,還記載了這麼一個傳說;據說有一天,在

楚昭王枕邊,突然出現了一柄寒光四射的寶劍,相劍師說這把劍,就是傳說中的

湛廬劍,之所以會來楚國,是因為吳王無道,這是一把會自己尋主的正義之劍,後來吳楚兩國,還因此爆發了多場戰爭,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那既然是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劍,又是如何去到楚國的呢?郭沫若認為,勾踐臥薪嚐膽,消滅吳國之後,楚越之間又開始出現摩擦,在公元前310年時,楚王派了一個叫作

召滑的外交家,前往越國進行死間,除了外交家的身份之外,

召滑還是一位有名的縱橫家,當時越國剛剛吞併吳國,國內還存在著大量的造反勢力,

召滑則表面替越國制定策略,暗地裡扶持造反勢力,最終使越國出現內亂,於是

召滑則趁亂,直接覆滅了整個越國,

因此越王劍,就被當做戰利品,帶到了楚國地界;

還有人說,勾踐有一個叫作

越姬的女兒,在吳越爭霸後,為了休養生息,勾踐就將女兒嫁給了楚昭王,以和親的方式,換來了一位盟友,而越王劍,就是勾踐為

越姬準備的嫁妝,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後,考古學家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越王劍這麼鋒利呢?難道真的有什麼特殊的鑄劍技術嗎?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為何鋒利?

根據《考工記》等古書的記載來看,在

吳越地區,確實有三種特殊的鑄劍技術,被稱為“吳越三絕”,越王劍之所以如此鋒利,就是因為其中的第一絕——

劍體的合金技術;時至今天,制劍技術可以大體分為,鍛造和鑄造兩種,其中

我們熟知的,將一塊燒紅的鐵塊,慢慢捶打成一個劍體的制劍方式,就叫做鍛造,但是因為

青銅的塑型能力太差,捶打時容易斷裂,所以只能將配比好的金屬原料,倒在一個模具中製造,這種方式,就叫做鑄造;

70年代時,上

博館

的譚德睿研究員,曾利用3000倍的放大顯微鏡,觀察過越王劍的表面構造,

這才發現在金屬表層上,有一些化學處理的痕跡,結果一出,研究人員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2000多年前怎麼會有化學技術呢?隨後

上海復旦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又利用

質子射線熒光,針對劍體進行了分析,發現越王劍主要由銅錫合金鑄成,其內含有少量的

鋁,和微量的鎳

niè

,在劍身的菱形花紋、以及劍柄、劍格處,都檢測到了

硫的成分,讓人感到震驚的是,雖然越王劍是銅錫合金的鑄造方式,但它劍刃和劍身的銅錫配比還不同,在劍刃部分,

錫的含量比較高,

它比純銅的鑄造性更大,硬度也更大,因此比較鋒利,在劍身部分,

錫的含量就比較

低,這又為劍體添加了一定的彈性,因為才不容易被折斷,雖然找到了越王劍鋒利的原因,但沒想到又搞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既然是鑄造,將鐵水放在模具中冷卻,為什麼劍身,和劍刃的材料配比還不同呢?一開始有專家認為是分別鑄造,然後在利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將劍刃和劍身鑲嵌在一起,不過接著就被在場鑄劍師否定了,別說是在兩千年前,就算是在今天,也不可能鑲嵌的如此緊固,鑄劍師認為,這應該是先在模具中鑄造劍身,等鑄造修飾完成後,再放入模具中,重新鑄造劍刃,這也就是吳越地區,特殊的

合金技術

,不過說起來簡單,等到考古專家,準備復現越王劍時,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大概在2011年,

有一位叫作

朱利堯

的鑄劍師

,曾經嘗試過複製越王劍,但沒想到一開始,就遇上了一個大問題,當他將銅錫製成的金屬,

倒入模具時發現

,銅水的流動性太差,根本不可能填滿整個模具,這是怎麼回事呢?隨後他又找了幾位知名的鑄造師,和文物專家,嘗試了兩個多月,不斷怎樣配比原材料,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後來才知道,原來越王劍使用的是

高錫青銅

,底錫青銅的流動性差,所以才填充不滿模具。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但一聽到高錫青銅,來幫忙的鑄造師,連忙就轉身離去了,高錫青銅所鑄造的物件中,大多都充滿了氣孔,這是一個世界難題,怎麼會是高錫青銅鑄造的呢?之後

朱利堯又找到了很多鑄造專家,結果都毫無進展,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不斷地試,碰一個沒有氣泡的機率,銅多了不行,錫多了也不行,除了重複的試驗,我們至今也搞不清楚,古人還有什麼方法,能夠掌握這個如此精準的配比。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千年不鏽

我們常見的青銅器,大多都是青綠色的,但其實本身應該是偏金色的,之所以出現青綠色,是因為和空氣接觸後,出現了

銅綠,那為什麼越王勾踐劍,不是青綠色呢?換句話說,為什麼它能做到千年不鏽呢?在針對越王劍進行檢測時,曾在其表面,

檢測到了

的成分,所以有專家認為,鑄劍師應該是在越王劍表面,鍍上了一層含

的金屬,就像是一層保護膜一樣,阻止了越王劍的氧化,於是就出現了千年不鏽,但問題就是,電鍍是利用了電解原理,在1800年才被髮明,古人是如何掌握的呢?難道又是什麼神秘的技術嗎?這一點一直無法解釋,在2017年《國家寶藏》欄目中,相關專家曾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們透過對比同時期的青銅劍,發現在一些已經生鏽的劍身上,也檢測到了

的存在,而且還要高於越王勾踐劍,如果是

,防止其生鏽的話,為什麼其他的劍都生鏽了呢?所以他們認為

的出現,是因為古墓環境的催化,和防鏽技術沒有關係,越王劍之所以能夠千年不鏽,大概是因為墓室內封閉的環境,以及黑色劍鞘的保護。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那如果不是

的話,劍身上那一層保護膜,到底是什麼呢?考古專家嘗試了很多方法來複現,最終找到了一種,叫作“

金屬膏劑

塗層處理

”的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在劍身上,塗上一種特殊的塗層,然後將其放在一種酸性的溶液中,時間一長,劍身上的塗層就會變成黑色,出現一種類似保護層的東西,所以越王劍本身,應該是白金相間的短劍,

至於這層薄膜到底是什麼作用,至於還是一個謎團;除了合金技術這一絕之外,吳越鑄劍術還有兩絕,分別是

菱形紋飾,和劍首的同心圓。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吳越三絕

除去工藝複雜的合金技術外,想要複製越王勾踐劍,還有兩個更大的難點,首先就是劍首處的,11個同心圓,這也是吳越鑄劍術中的一個特殊工藝,學術上叫作“薄壁同心圓”,一共有11圈,每一圈銅片,最薄的只有0。2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而且這些同心圓之間的距離還不等,間距大約在0。3,到1毫米之間,到了近年來,許多文物專家忙前忙後,才好不容易使用泥範澆築法,成功複製了一個,與越王劍劍首一模一樣的同心圓,要知道這把劍,是出現在2500年前,他們認為想要鑄造這個同心圓,必須要在特殊的模具中冷卻,因為實在是太過精細,即算是在今天,我們也不能使用古法整體復現,單獨鑄造好劍首之後,在與劍身進行二次合鑄,這才能夠達到復現的標準;除了同心圓之外,在劍身處,像LV包一樣的菱形花紋,也是一個難點。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透過放大可以發現,這些菱形花紋是

塌陷的凹槽,其上材料與劍身上不同,而

是硬度更高的錫,且這些花紋,並不是鑲嵌的產物,而是與劍身為一體,所以也就不能用同心圓的理論去解釋,目前認為,花紋的出現,與合金技術有關,應該是先鑄造出劍身,然後再預留出

菱形文飾的空槽,之後再進行第二次鑄造,這樣不僅起到了防腐的作用,而且又提高了整把劍的鋒利度,理論上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復現,卻是難上加難,首先要分別鑄造劍身和劍首,然後在修飾劍首的同心圓的同時,再打磨劍身,重新鑄造劍刃,等到劍刃鑄造完成後,再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將劍首和劍身鑄造在一起,然後再次進行打磨後,又要重新鑄造菱形紋路,然後再進行打磨,塗上一層未知的保護膜,在整個工藝中,每一步都需要極為精準的操作,包括材料配比,同心圓的打造,應該如何配置,才能既美觀、又不易折斷、又異常鋒利,這個就是吳越三絕。

古書中的名劍真有那麼神奇嗎?從越王劍之謎,尋找失傳鑄劍技術……

準確點來說,很多文物不是我們無法復現,而是無法使用古人的方法復現;至今也不知道古人,到底試驗了多少次,才掌握了這個極為精準的鑄造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