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憶當年:最令人惋惜的裁手卷畫

李智勇老師從事了一輩子的文物工作,收購、鑑定,當年我開專欄的時候,時不時給我寫一篇,現在已經退休了,我們時不時見見面,聽他講講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就請點點關注!

李老師憶當年:最令人惋惜的裁手卷畫

曾經多次經歷過子女將祖輩留下的古董平分後來鑑定的事,有把黃金手鐲裁成數截後分的,也有把長珠串分成若干小串分的,有把成雙成套的玉器、瓷器分成了單件分的,還見過把一副對子分成上下兩聯各分得一半的,甚至於有把完整的長手卷畫裁成數段各得一段的。

手卷是傳統中國書畫裝裱形制之一,宋朝以前比較流行。手卷一般寬一尺左右,長短可根據書畫的內容隨意把握。短的一般為一米左右,長的有幾米、十幾米,甚至上百米的都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懷素《自敘帖》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書和畫長手卷的代表。

在湖南收藏界裡收藏古代書畫手卷的藏家沒有幾人,能有清早期以前的就更少之又少。

李老師憶當年:最令人惋惜的裁手卷畫

桃源的王老先生年過八十,妻子早逝,千辛萬苦地把六個子女拉扯成人,剩下惟一值錢的是兩間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破舊房子,還有傳說中他睡覺的木床下的舊樟木箱。王老先生平時深居簡出,很少言談,膝下六個子女生活得也很艱苦。終於有一天王老先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把六個子女叫到身邊交代後事,最後指著床下的破木箱講:“木箱裡有十三幅字畫,是你們的爺爺留下來的東西。他出身不好,以前怕抄家我把這些字畫藏東藏西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後來又怕受文物販子的騙,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聲張。這些畫大部分不怎麼值錢,只有一幅元代趙子昂的人物手卷畫可能要值幾十百把萬……”六個子女聽了頓時百感交集,但是要立即分畫馬上達成了共識。當把王老先生的後事辦完後,分畫便隨之開始了。小畫好分,按抽籤每人各分得兩幅。而這幅長手卷怎麼分,把六個人難住了。

李老師憶當年:最令人惋惜的裁手卷畫

這幅名為《晉陶靖節先生高逸圖》的白描人物手卷畫,高28釐米,長4米。它表現晉代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生平,用分段式構圖把文人相聚、聽琴觀畫、吟詩作賦等情節分為十六個不同的畫面。每個畫面右側配行書詩賦,用書法詩詞的形式描述畫中故事,又使每個畫段能自然分開。每個畫面都把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不與世人爭名奪利的超脫境界,表現得淋滴盡致。手卷畫的裝裱已部分脫落,從裱工上看應該到了清代中期,不論是否為元代趙子昂的真跡,起碼是清代早期的白描人物手卷畫。

白描畫法就是不上顏色完全以線條來表現所有的人物和景物,由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所創。白描畫講究造型準確生動,簡潔洗練,最適合於表現清雅高逸的人物故事,李公麟名作《五馬圖》《免冑圖》都是他白描畫法的代表,被譽為“天下絕藝”。相傳李公麟也畫過陶靖節先生高逸圖,一直為後代畫家們所追摹。

李老師憶當年:最令人惋惜的裁手卷畫

分畫是按尺寸平均裁為六份,裁剪線不管是在人物正中走過,還是從題詞上割斷。當六個人的手上都有一截長七十釐米左右讓大腦亢奮心靈扭曲的畫面後,從此一幅珍貴完整的白描人物手卷畫就告別了人間。

當雙手輕撫殘缺不全的畫段,耐心聽完這令人悲傷的故事後,我首先是佩服裁剪古畫時那人的膽量與勇氣,同時心裡充滿了迷惑與傷感,最後還是儘量保持平靜的心情告訴王老先生的孫輩們,你們的美好夢想已經被那把剪刀給完全毀滅了,這種左邊無尾右邊無頭的殘畫,就像一塊被摔碎的瓷花瓶上的小瓷片,無論原瓷花瓶值多少萬元,它現在的藝術價值只能作資料,它的文物價值只能作參考,它的經濟價值你們已經作為學費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