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如何欣賞書法?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古今之人有許多高論值得參考。以我個人的經驗,在欣賞開始前,似乎要大體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是從欣賞者的感受、書法存在的實然狀態出發,看到什麼,引起怎樣的視覺、心理反應就說什麼,還是在反思中,就書法應該是什麼來言說?其二,是孤立地看待一件作品,還是將所見作品放在書家的作品系列中來品味?是僅就書家個體來述評,還是將書家及其作品置於書法史的大框架或上下文中來把握?

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其三,是從文化美學層面的風貌、品質等入手,一步步地剖析到線條、筆法等,“遠觀其勢,近取其質”,還是反過來進行?若僅就技法而言,是由大的章法形式到行列、字組,再到具體的點畫細節,還是反過來欣賞?其四,面對具體作品時,會涉及時代不同、書體不同、書家不同、碑帖不同等問題,我們的認知和判斷要以何種標準為參照?是採用單一標準還是多重標準?這些都需要在心裡進行過濾,有一個大致的綜合想法,然後選定一個立足點,發散開去,再聚攏回來。如此,欣賞可能會更順利、更有效。

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就楊維楨的這兩件書法作品來說,首先要觀照其整體風貌,然後再琢磨其細節,進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在與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較中,在書法史的脈絡中,洞悉其文化、美學意蘊。《鬻字窩銘》是件長條幅作品,所寫為行楷書,一入眼便能看出字距與行距比較接近,如星繁花滿,氣息綿密。而“俾篆諸楣曰”以下的留空,與首行、末行下的空白既錯落又呼應,顯得密中有疏,透氣、通達。其用筆、結體,厚闊勁健,靈動、古澹中透著倔強、拙拗、冷峭和妍麗,可知其將唐楷、章草和“二王”的筆法、氣息進行了融合,形成一種萬馬列陣待發式的結構和意味。

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這件作品雖已突破魏晉風韻,但“大將班師,三軍奏凱”,還沒有完全形成“破斧缺斨,倒載而歸”的面貌。這可能與書體也有關係。由作品所寫內容看,不僅語妙句奇,亦可瞭解作者在文字學方面的深厚學養。再聯絡到他高士或隱士身份,以及其元末東南詩壇領袖之地位,便可更深入地把握作品中的個體精神和時代精神。正如乾隆第六子永瑢觀後題詩云:“句奇語妙字蒼古,乃知此老真文雄。”顯然“真文雄”是“字蒼古”的底蘊,而更深的底蘊則是“想見羽衣搖醉筆,梅花鐵笛開春風”。

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宴嘯傲東軒詩》是行草書,所寫內容為作者的一首自作七律詩,詩前有小序,詩後有款記。這件作品為橫幅,尺寸雖不大,卻寫得酣暢淋漓。作品的章法安排很別緻,小序部分字略小,且上下都較詩部分內收一字;後面的款記部分共五行,其中一行與詩部分上下一致,另四行在天頭位置向下降一字,使前中後三部分在視覺上錯落有致,又不留下刻意為之的痕跡。作品內又有三處面積不等的留白,相互間協調又與四周呼應,氣脈貫通,渾然一體。字的整體風格、氣息,以及結體、用筆,包括具體的線形、線質、線性等與作者的《遊仙唱和詩》《城南雜詠》很接近,也能看到《張氏通波阡表》《跋鄒復雷春訊息圖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的影子。

欣賞楊維楨的書法,只有概念清晰了,才會少走彎路

書家信手塗抹,卻能自然地摻入章草的筆法和結體,使行草夾雜,於粗服亂頭的狂縱中彰顯法度和性情,雖非極精之作,但其所具有的跳蕩節奏、奇古氣勢已一目瞭然。而由此,我們不僅可以想見其人品、才情、學問,也可以看到他對古法、時人的大膽突破,在追求野逸中凸顯可貴的主體精神和創造精神。

“高情不逐時人好,何處當令識者傳。”這兩幅作品,雖不能稱為楊氏的代表作,卻也“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可大致看出這位鐵笛道人在行楷書、行草書中步履自高的馭奇和創造、排遣和寄託,亦可推知其書法在元代乃至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矯矯不群的地位,以及對於當代書家多方面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