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源:女裝口袋失蹤之謎

“對哎,我店裡的裙子好像也沒有口袋!”在淘寶經營著一家“藍冠級”女裝店的肖瑩對著熱搜話題感慨。最近,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一段關於女裝口袋的段子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彷彿一語驚醒夢中人,讓很多女性突然發現了自己的這個小小困境:“女生夏天的衣服是沒有口袋的……就算有口袋的,也是假口袋,就是把口袋給你縫死了。或者乾脆給我,畫一個口袋。”

“當然不是所有衣服都沒有口袋!”很多女性網友在參與討論前,都先承認脫口秀表演中的誇張成分,但是女裝口袋之少、存在之“象徵性”似乎實在是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在看了脫口秀之後,肖瑩去檢查了自己的私服以及店裡熱門款服裝,“面料輕薄的雪紡類衣裙幾乎百分百沒有口袋,布料比較厚實的裙裝有些有口袋,但非常淺,裝手機會露出一半。褲裝的口袋也差不多是這樣。”肖瑩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口袋的困境不分東西,去年年底,一位名為Carlson的北美影片博主曾因一集女裝口袋的內容獲得過近500萬播放。原因是這位男博主不小心買入一條女裝牛仔褲,他驚訝地發現,這條他可以輕鬆穿進去的寬鬆女褲口袋小得可憐,只能裝下1/3個手機,即便是airpods的小盒子也會露出一線白邊,而他自己相似顏色、款式和寬鬆度的男褲,口袋可以裝下一瓶紅酒。

2018年,資料網站The Pudding的研究者們從美國最暢銷的20個時尚品牌選取了80條男女腰圍同為32英寸的牛仔褲,測量了這些牛仔褲的褲前口袋大小。調查資料顯示,女褲口袋平均比男褲口袋短48%,窄6。5%,女褲口袋深度僅為男褲口袋的一半左右。即便是在給女性設計的、寬鬆版型的“男友風”褲子,口袋也只有14釐米深。而專為男性打造的緊身牛仔褲,依然擁有更大的口袋。女褲的口袋中,只有20%能放得下一個iPhoneX,95%的男褲口袋都可以裝得下此款手機。

《口袋之書:隱私、風度和特權》作者、美國時尚史學家漢娜·卡爾森已研究口袋多年,在她看來,有口袋或缺乏口袋,自18世紀以來就一直是一個性別問題。在小小口袋的背後,是一場曲折的服裝發展進化史,不但涉及主流大眾的審美取向、生活方式、女性地位,甚至包含著每個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狀態的資訊。

全球探源:女裝口袋失蹤之謎

出門帶包已經是很多女性再自然不過的習慣了。圖/視覺中國

口袋的變遷

為什麼女裝幾乎不設計口袋?有人說這是資本家的陰謀,為了創造女性對包的需求,但時尚產業發展至今,服裝和箱包已經幾乎完全分為兩個產業,對於大部分箱包和服裝企業來說,無論技術重合度還是業務間的相互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想要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還得回到現代服裝發源地——歐洲。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歷史學博士麗貝卡·昂斯沃思曾在一篇論文中詳細考據過口袋發展的歷史和功能。17世紀之前,口袋並不是縫在外套上,而是單獨製成繫帶口袋、腰包等綁在腰帶上,這也是口袋的最初價值——儲存私人財物。隨著農村越來越城市化,小偷盛行,人們開始把懸掛在外部的口袋藏進衣服裡,那時,男性夾克和女性襯裙上都有小裂縫,方便人們透過衣服把手伸進綁在身上的口袋。這時期的口袋,男女區別不大。

到了17世紀早期,口袋開始成為男裝的一部分,被縫製在外套、背心和褲子上。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1618年繪畫作品——“莫里斯王子和弗雷德裡克·亨利在瓦爾肯堡馬市”,已經出現悠閒地手插兜的男人,褲兜和動作看起來都與當下無異。而這時,女裝口袋並無變化,仍然是繫帶腰包,體積通常比較大,可以裝很多東西——針線包、食物、鑰匙、眼鏡、手錶、香水瓶、梳子、鼻菸壺、書寫材料和錢,這些袋子在她們的襯裙、腰帶和半身裙下,沉重地擺動著,有時會露出衣服。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畫作中,還常常能看到女性衣服裡露出的繫帶腰包。

法國大革命改變了一切。18世紀中葉,洛可可式的寬大蓬裙不再流行,女性裙裝逐漸貼身,於是,女性連在花籃般的襯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間也失去了,掛在手臂上的手提袋就此產生,從此再未消失,女性的口袋開始從實用向配飾轉變。不僅如此,手提袋在某種程度還成了反應女性生活境遇的符號——體積大表明生活窘迫,需要勞作來養活自己,體積小則暗示養尊處優。畢竟那個年代,最體面的女性應該屬於家庭,在易卜生1879年那出著名的戲劇《玩偶之家》裡,家庭主婦娜拉趁丈夫上班,在房間裡做抄寫工作賺錢都只能偷偷進行,怕丈夫知道了覺得丟人。

另一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人口頻繁流動,男裝卻逐漸設計出了有多樣口袋的褲子和外套,方便出行。

19世紀晚期,男女口袋平權運動出現了。1881年成立的理性著裝協會(Rational Dress Society)力圖引導女性穿著利於身體健康的服裝,尤其抗議有損身體的束腹和束腰,讓女性也能穿上和男性一樣帶口袋的衣服,就是協會的目標之一。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個目標才得已實現。由於很多男性前往前線打仗,女性被鼓勵外出勞作,女裝發生根本性改變——拋棄了高束縛性的束腹束腰,裙襬上移至小腿部,而且流行起實用性更強、更簡單方便的衣著。當她們進入工廠,為了工作方便和提升工作效率,女人們穿上了長褲,穿上工裝。

女性服裝中出現褲子,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劍橋大學教授史蒂文·康納曾在《日用品趣話》中闡釋道,穿褲子,意味著你有存放金錢的需要,褲裝一直和實用性、功能性緊密相關,它們是職業工作的標誌,這意味著一個人從事生產,是一個主動消費的角色。此時,口袋開始在女性身上出現,這已經是20世紀初,口袋伴隨著褲裝,終於成為女裝的一部分。

但是戰後,強調“女性化”的潮流再次迴歸,設計師們想盡辦法讓女裝的輪廓變得修身苗條,從而突出女性的身體曲線。女性雖然穿上了長褲、夾克,口袋卻再一次變小甚至消失了。迪奧的品牌創始人克里斯汀·迪奧曾在1954年說過一句名言:“男人的口袋是用來裝東西的,女人的口袋是用來裝飾的。”

中國服裝上出現口袋的時間比較晚,一般被認為是清末民初,在此之前,勞動人民通常使用一種名為“褡褳”的中間開口的口袋,可以搭在肩上,也可以提在手中。貴族的口袋與西方傳統相似,在腰間繫上香囊與荷包,各種小說傳記中,都有大量記載。但中國的香囊、荷包與西方的口袋相比,具有更豐富的用途和文化意涵,不僅用來放香料、私物和銀兩,也有裝飾和禮制之用,青年男女還用它們表達情意。清朝末年西式服裝傳入中國後,人們感到口袋的方便於是逐漸普及開來,香囊與荷包退出歷史舞臺。

出去走走也要帶包

女性對自己口袋不足的抱怨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開始了。被稱為女性主義先鋒的美國作家夏洛特·柏金斯·吉爾曼1905年曾在《紐約時報》撰文——“男人的衣服有一個優點……它適應於口袋”“婦女不時地揹著袋子,有時縫在裡面,有時系在衣服上,有時在手裡揮舞,但袋子不是口袋”。後來,她在自己1912年發表的一部小說裡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在那裡婦女的衣服上滿是口袋。

一個世紀過去了,女性和女性服裝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口袋的困境似乎還未消失。去年,因主演《五十度灰》而成名的達科塔-約翰遜在路上被拍到一張照片,由於她的上衣和褲子皆沒有口袋,她不得不把錢包、鑰匙、手機和一杯咖啡全部攥在手上,這張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大規模轉發和跟帖,女性們紛紛訴說沒有口袋的困境:“很多時候,我只是想出去走走,居然必須帶包,因為我的口袋就連手機和鑰匙都塞不進去。”“男朋友經常問我,為什麼總把所有東西都塞在他口袋裡”……

很快,對口袋的討論從幾年前的零星變為風潮,“這裡有口袋”“口袋的平等”“我們要口袋”等話題在ins、推特、tiktok等主流社交媒體迅速開闢出來,女性們互相分享那些難得的帶有大口袋的衣裙,吐槽沒有口袋而經歷的尷尬境遇。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創建於2021年5月的話題“女褲褲兜太反人類了”,也已經超過1500萬閱讀。

淘寶店主肖瑩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個困擾也許不僅限於成年女性,她觀察了自己上小學四年級女兒的服裝,裙裝是基本沒有口袋的,最應該出現口袋的褲裝也不樂觀,只有30%左右帶有真正實用的口袋。而她才上幼兒園的兒子,所有褲子均有實用性口袋。肖瑩的觀察在遠隔重洋的一位美國媽媽那裡得到了共鳴,這位美國媽媽在Reddit上發帖說,她18個月大的兒子褲子口袋比她自己的牛仔褲口袋還要大。

“你們是不是太誇張了?”也有女性網友在這樣的言論下發出疑問,必須承認,不是所有女性都感受到口袋的困擾。平面模特大野麗莎就沒有口袋不夠用的煩惱,因為職業原因,她的衣服比一般女性要多,在工作中她也穿過很多時裝,對女裝有一定的發言權。“不是所有款式的女裝都是這樣,我的風格是偏嘻哈和街頭的,比較硬朗。”她給《中國新聞週刊》的更正似乎在某種程度解答了為何她口袋夠用的問題。

喜歡美黑、呈小麥膚色的大野麗莎很少穿特別女性化的服裝,寬鬆舒適的工裝褲是首選,衣服面料總體偏厚,絲綢、雪紡、蕾絲這類的布料幾乎很少上身。一些海外時尚博主為女性推薦的大口袋、多口袋服裝,也常常是無性別主義的品牌或中性風格。有了這些經驗參照,如今有關口袋困境的話題或許應該更正為——偏淑女、女性風格的服裝,口袋較少。

“口袋絕不僅僅只關乎時尚,它傳達的是更深層次的社會性別觀念。”《口袋之書:隱私、風度和特權》作者、美國時尚史學家漢娜·卡爾森說。17世紀由於男女社會地位和分工不同而帶來的服裝傳統,某種程度延續到了今天。很多人認為女性手提包一樣可以替代服裝上的口袋,卡爾森絕不認同這種觀點:“和把所有東西都裝在口袋裡的男人相比,拿手提包的女人明顯處於劣勢。挎著包的女性機動性較差,當她們放下手提包時,她們需要不斷地記住她們把包放在哪裡了,口袋的發明原本就是為了消除這種擔憂。事實上,從口袋裡掏東西也比從包裡掏東西容易得多,無論手裡拿著任何物品,都會佔用一個人的時間和精神空間。”

“帶口袋的裙子”

有關口袋的抱怨讓服裝界人士感到委屈,因為口袋受限於面料、樣式以及對女性身材的修飾功能。知乎上一位專業紙樣師的高贊評論說,雪紡、毛線、針織服裝如果裝上口袋容易讓衣服變形,收腰款式的服裝,為了顯腿長將腰線上移,這種利用了障眼法的修飾效果,口袋無論放哪都不合適。倫敦時裝學院時裝和紡織設計與技術教授桑迪·布萊克也在一篇文章裡指出,對於特定剪裁或形狀的衣服,只有消除關鍵位置的口袋,才能夠保持服裝的美學形象。

對於美學的追求,女性確實比男性更為執著,這不免又要涉及外界凝視和“服美役”的問題。在大野麗莎看來,把女性展示線條歸入屈服於男性視角實在是上綱上線了,事實上,如今很多女性化妝、打扮的目的是悅己,“難道為了表示對所謂外界目光的對抗就把自己弄得邋里邋遢嗎?那是另一種極端。”大野麗莎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擔心影響線條而去掉口袋的服裝,某種程度也是女性自己的選擇。

消費者的審美自然影響商品,如今更多女性在注重美感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實用性,她們正在把抱怨轉化為行動。2021年,集電商與時尚資訊為一體的時尚購物平臺Lyst釋出資料報告,對有口袋的裙子的搜尋量同比增長了60%。英國“口袋活動家”卡羅琳·克里阿多·佩雷斯設計的YouGov民意調查顯示,80%的受訪女性說她們希望褲子上有口袋,幾乎十分之四的女性(38%)說,一旦她們意識到一件衣服沒有口袋,她們就決定不買。

其實,隨著女性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一些時尚品牌早已開始注重女裝的實用性,變得“有口袋”。例如,英國女裝品牌Me+Em幾乎所有裙子都有口袋。丹麥品牌Hofmann Copenhagen的裙子也有口袋,“口袋是女人的權利,”其創始人Heidi Hofmann說,“如果一個女人必須跑到她的包裡去拿東西,那就不是很現代。”品牌Superfit Hero和Bandier都有帶口袋的運動緊身褲,一些品牌甚至推出了有口袋的婚紗和禮服,華倫天奴的創意總監皮爾保羅就因為多次為明星設計出帶有口袋的紅毯禮服而被戲稱為“口袋守護神”。

一些新創立的品牌也看準了這個賣點,例如2016年在紐約創立的女性職業裝品牌Argent,創始人薩利·克里斯特森曾在金融公司工作多年,她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深刻了解穿著無口袋西褲和西裝外套上班是多麼不方便,這幾乎加劇了職場性別差異,“很多女性的工作服都是為了好看而設計的,但實際上並不能幫助她們工作。”她因此而創立Argent,品牌的一大賣點就是擁有足夠多且足夠大的口袋。

但克里斯特森也承認,當她開始參與設計女裝,發現將口袋融入一些款式的衣服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設計障礙,尤其比較貼身的服裝,難以裝上容納大量笨重物品的口袋,這需要不斷地更改設計,使得Argent的設計師們對每件衣服都進行了多次迭代。

在迴應女性服裝實用性的要求上,最受歡迎的創新是2021年上線的一個名為“帶口袋的裙子”服裝目錄,彙編超過45個製造商提供的1萬多件服裝,從半身裙、連衣裙、運動服、童裝、正裝,到婚紗甚至包括瑜伽褲,無所不有。受此啟發,歐美大型百貨品牌Target、Bloomingdale‘s、沃爾瑪等線上平臺都推出了“帶口袋的裙子”搜尋選項,幫助女性更方便地找到帶有口袋的服裝。

有關口袋的選項正在變得豐富,這也正是卡爾森所說的,服裝被社會需求所塑造,也反過來又深刻地塑造了社會。口袋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們更加方便地走出家門,走進世界,而不必因為無處安置隨身物品而花費時間和精力,無論任何人,都應該平等地享受這種簡單的便利。

發於2022。11。7總第1067期《中國新聞週刊》雜誌

雜誌標題:女裝口袋失蹤之謎

記者: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