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80萬噸,高450米,造價160億美元的天然氣平臺是怎麼建造的?

人類歷史上在地表遷移的最大物體是什麼?它重達八十萬噸、高

4

50

米、造價160億美元!它究竟是怎麼建成的?

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值得嗎?

這個地表遷移的最大物體是被譽為海上大廈的特洛A鑽井平臺,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天然氣平臺。這個鑽井平臺總高度450米,其中水下就有330米,重達80萬噸,最開始是在陸地上建好的,然後透過拖船放到了海里,主要作用是開發海底天然氣。

重80萬噸,高450米,造價160億美元的天然氣平臺是怎麼建造的?

最神奇的是這個鑽井平臺四條腿全部是中空設計的,可以乘坐電梯直達鑽進的底部。按道理來說,這樣的設計很容易被海浪衝擊導致搖晃甚至倒塌,但是這個鑽井平臺的設計可以讓它承受30米高的巨浪,相當於九到十層樓高。

這個海上大廈的造價更是高達160億美元,設計之初預計的使用壽命是70年。這座鑽井平臺位於挪威70公里之外的深海處,環境極其惡劣,時常有海浪出現,露出水面的只有100多米,而水下隱藏的接近80層樓高,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大廈。

重80萬噸,高450米,造價160億美元的天然氣平臺是怎麼建造的?

如此龐然大物靠四根中空的混凝土樁子支撐,在其內部設有專用電梯,只需要九分鐘即可到達鑽進平臺最深處。你可能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對這些支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等你來到海底後你就知道到底有多大了,這些柱子平均厚度有兩米,這個高度是大多數潛艇的極限,需要承受31個大氣壓的壓強。

由此可想而知,這些柱子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一旦一個柱子出現裂痕,四百米高的大物倒塌,堪稱災難級。那麼,如何建造才能實現能夠承受如此大壓力的柱子呢?

重80萬噸,高450米,造價160億美元的天然氣平臺是怎麼建造的?

解決辦法就是一次成型,中途不停工。大家平時看到的巨型煙囪和冷卻塔就是這樣建造的。為了防止建造過程出現裂痕和使用的耐久,從一層開始澆築時,混凝土就會日夜不停地倒進去,工人只需要抬升裝有液壓裝置的混凝土模板,就這樣24小時一直不停歇,一個180米的煙囪也只需要一個半月。

但是特洛A天然氣的四個柱子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建造完成。就算採用這個方法可以讓柱子變得堅固,但仍會面對許多威脅,其中最主要的威脅就是海浪的拍打。

重80萬噸,高450米,造價160億美元的天然氣平臺是怎麼建造的?

根據計算,如果這個平臺使用70年,會經歷1。8億次的海浪拍打,雖然前面說了能夠承受30米高的海浪,但最致命的還是海浪拍打的節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些電視節目,裡面的歌手可以用高音震碎高腳杯。其原理是假如一個玻璃杯每秒可以承受每秒550下震動,但是高音的頻率達到每秒560下,就可以藉助高音讓玻璃杯承受不住兩者之間的共振從而被震碎。

而在海平面下面的部分也會面臨這個問題,於是科學家透過在這些混凝土支柱中間加裝一個特殊的支架,大幅減少了支柱因為海浪拍打

產生振動

的次數,徹底改變兩者之間的震動頻率。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運到目的地了?

他們動用了十艘大馬力拖船才將這個龐然大物放到了如今的位置。為了可以讓平臺更好地屹立不倒,設計師們還在四條支柱之間打造了19根35米的吸力樁,這些吸力樁讓這個龐然大物可以承受30米高的海浪仍在70年內然屹立不倒。

而建造如此費力的龐然大物可以讓挪威每年可以收穫幾十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你們覺得是虧還是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