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李自成從跟隨高迎祥時,直到自己打出“闖王 ”旗號,這期間都是高低起伏狀態,有強勢到擁有10萬大軍,也有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18個騎兵躲到山區的尷尬處境。

但是李闖王總是能避開致命一擊,屢屢走出困境,

最終發展出百萬大軍,直搗大明帝國的京城。

問題是,等到多爾袞的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的大順軍就開始高開低走、屢戰屢敗的狼狽處境,以至於到兵敗九宮山,都未能找到翻盤的機會。

並且,李自成即便退出河北山西,退守潼關時扔掌控數十萬大軍,即便退到了湖北,手中兵力仍然不可小視(近20萬大軍)。

可為什麼面對清軍,卻一敗再敗,再無波瀾起伏的機會呢?

不妨看看李自成反明的歷程:

公元1630年,自打李自成投奔高迎祥高“闖王”的隊伍之後,便開始了他後半生轟轟烈烈的造反生涯。

剛開始,李自成先做到了“闖將”位置,但是闖王起義軍的經歷並不順暢。

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陝西境內並不是只有闖王一股義軍,大大小小的起義軍和山賊,多則萬餘人幾萬人,少則幾千數百人,算起來有十幾股義軍勢力。川陝一帶名聲響的還有張獻忠、羅汝才、“滿天星”、“混天王”、“過天星”等等。

這些山大王們互不統屬,但在被官軍圍攻的關鍵時候也會配合一下。

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然而,義軍的人數雖然多,但是不具備專業的軍事素養,屬於烏合之眾,不懂行軍佈陣,不懂兵種配合。打仗時基本上就是一哄而上,遇到挫折基本就是一鬨而散,毫無章法。

因此大明的精銳部隊前來圍剿時,往往都是以多打少,而且還打得很輕鬆,一個衝鋒就擊垮數倍甚至10備於己的義軍,三五千官府精兵就能追著三萬人的農民軍滿山亂跑的場面經常出現。

因此,當崇禎調集幾個名將前來圍剿時,這些起義軍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名將洪承疇來了,和楊鶴互相配合,剿撫並舉,洪承疇率軍往往一個衝鋒,就能斬獲一個義軍頭目。

在專業軍人的打擊下,農民軍或敗或投降,轉眼陝西境內的義軍沒剩幾夥人了,剩下的人發覺不妙,乾脆不在陝西和洪承疇死磕,轉入到鄰近的山西作戰。

而山西境內,同樣饑荒遍地,存在大量饑民,起義軍一來正好得到補充。各路人馬紛紛回血,人數又增加了不少。

但是當大明王朝再次調集精兵前來鎮壓時,起義軍一樣頂不住,再次被迫玩起了“躲貓貓”。

公元1633年冬,起義軍基本被壓制到黃河北部的河南、山西交界地帶,活動空間縮小並且補給也快吃完了,眼看著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眼看熬不下去,起義軍幾十位將領紛紛嚮明官軍“投降”。

這下崇禎可算鬆了口氣,眼看著羅汝才、張獻忠、高迎祥這些頭目們紛紛“歸順朝廷”,川陝一帶的起義算是壓下去了,可以集中力量對付關外的後金了。

可是他哪裡想到,這是起義軍的詐降之計,等到明軍撤軍之後,高迎祥張獻忠這些人,立刻“不講武德”,再次扯起大旗,找了個機會渡過黃河跑了!

渡河之後,當地的貧困農民紛紛加入起義軍隊伍,起義軍頓時擴大膨脹起來。

這種反覆流竄的“流民”戰法,令朝廷不勝其擾,大明終於意識到,靠各地地方軍官征討,無法根治,因為各省份互不統屬。

於是派人作為圍剿“專員”,有權力調動各個省份的人力物力,集中資源進行打擊流動作戰的義軍。陳奇瑜作為川、豫、陝、晉、鄂 “五省都督”,專於進剿。

在這樣協調配合的打壓下,各地起義軍日子再次不好過了,川陝鄂一帶的義軍連遭重創,李自成他們再次被困到陝西境內。

更糟的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轉移時,不熟悉路況,跑到了狹窄的棧道,被困在峽谷中,峽谷只有兩頭出口,兩頭一堵,兩側是山崖,無路可逃。

李自成用重金賄賂了陳總督以及手下,表示願意投降,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只要朝廷給條生路。

天真的陳奇瑜居然相信他的投降承諾,既不派人馬監視,也不索要人質。結果,起義軍再次玩起了套路,一跑出棧道,再次反了,人歡馬壯地衝向各個隘口,連破鳳翔、隴州,震動關中地區。

明朝廷再次調洪承疇、盧象升等猛將前來,還重新啟用孫傳庭。

這下,在幾位名將的打擊下,義軍又是連吃敗仗,連高迎祥高闖王都被孫傳庭活捉,後被送到京城處決。

據說高迎祥想要鑽空子,模仿三國時候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計謀,從子午穀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結果被孫傳庭猜中逮個正著。

高迎祥被殺之後,李自成就被部下推舉為“闖王”,繼續作戰。

然而,起義軍此時損失已經很大,但是後金卻幫了李自成的忙,關外女真人突破關寧防線,殺到京畿附近大肆搶掠,盧象升被調走保衛京師,少了難纏的對手,義軍壓力驟減。

於是,起義軍再次活躍起來,招兵買馬增加了大批人手。但是洪承疇並不好對付,幾次擊敗起義軍,令李自成連戰連敗,幾乎陷入絕望。

眼看打不過,只有閃轉騰挪了,李闖王在陝西撤退,兵鋒直入蜀中 。

但是進攻漢中也不順利,李自成的戰馬都被射殺,自己險些身負重傷,墜馬之後是游泳逃走的。

攻入川蜀之後,仗也不好打,攻下一些小的州縣,但是不擅長攻堅作戰且缺乏專業人才和裝備的起義軍,每次攻下一城,傷亡都很大,入川蜀時號稱二三十萬,等出川時僅剩不到十萬。

等打回陝西老家之後,李在成再次遭遇老對手洪承疇和孫傳庭,連遭打擊。

之前的同道中人,“過天星”、“混天王”“大天王”等人不是投降就是被殺。李闖王攢下的10萬大軍家底,打得只剩幾千人。

之後李自成更是受到明軍鐵騎突襲,大敗而逃,僅剩18人逃到了商洛山區躲了起來。使得李自成一度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垮了。

明軍派出大量偵查騎兵到處搜尋李自成下落,可一無所獲,直到有傳言說李自成等人已經死了,這才停止搜查。

直到躲了兩年後,李闖王才有了機會,兩大對手被調走,洪承疇盧象升被調到關外與後金作戰,而孫傳庭因為得罪人被朝廷關進了大牢。

這下李自成沒了對手。而且張獻忠在川蜀鬧的很兇,陝西的兵馬被調到川蜀進攻張獻忠,導致陝豫一帶兵力空虛。

這下李闖王再次抓住了機會,再次打出了“闖王“的旗號,一呼百應,而且中原一帶正鬧蝗災,顆粒無收,百姓民不聊生,於是紛紛響應,李自成的兵力迅速膨脹到了幾十萬之多!

由於崇禎攤派到貧苦百姓身上的稅收越來越多 ,起義軍招攬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不少才子能人紛紛加入起義軍,開封之戰過後,李自成甚至擁有了成建制的正規軍,都是明軍前來投奔的。闖王大軍不再是不懂打仗的流民隊伍,而是擁有了能打大仗的正規兵力。

並且李自成接受了下屬李巖、宋獻策的計謀方針,提出了“均田免糧”的政策,以及“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制定了“佔據河洛,奪取天下,施行仁義,收服人心”戰略,從此起義軍有了戰略高度和目標方向,不再是到處流竄的流民。

加入闖王大軍的人數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李自成的兵馬攻入山西太原時,人數達到了一百萬!

後面的劇情熟悉了,李闖王的百萬大軍兵分兩路,直搗京城,明守軍近20萬不戰而降,闖王大軍順利攻破京師,崇禎無路可走,只能上吊。

連戰連敗,連敗連戰,直到迅速發育並拿下京師,這是李自成起義反明的大致脈絡。

再來對比一下李自成抗清的歷程:

李自成進京之後,與清軍的交戰,幾乎就是連戰連敗,一敗到底,一路直線向下。

李自成攻入京師之後,先與吳三桂與多爾袞的清軍作戰,結果在山海關一片石慘遭失敗,二十萬大軍敵不過吳三桂與清軍的聯手夾擊 。

戰敗後,李自成在京城稱帝,國號大順,然而只做了40多天的皇帝,就不得不放棄京城,匆忙退回長安。

不過,清軍進入北京後,並沒有立即南下,而是觀望形勢,此時山海關以南算是三足鼎立,李自成的大順軍控制著陝西、山西、河南幾省,兵力仍有幾十萬。張獻忠的大西勢力控制著川蜀,中原以南地區仍然在南明王朝手中。

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除了這三股勢力,還有已入關佔據京城、虎視眈眈隨時南下的清軍。

當清軍穩定局面開始南下和西進時,李自成卻完全抵擋不住!

太原、大同等山西重鎮丟了清軍取得山西,繼續向西南進攻,險要的潼關也抵擋不住清軍,大順軍經過艱苦的潼關阻擊戰,只得被迫放棄潼關。

眼看陝西老家都守不住了,而此時南下的清軍也席捲河南中原地區。

李自成此時率軍退到了湖北,打算以武漢為中心,繼續抵擋清軍攻勢。

但是奇怪的是,李自成此時沒有集中力量攻打清軍,卻打算向南發展,也就是想要打南明的主意。似乎打算拿東南地區來彌補丟失的西北地區。

可是清軍卻不給李自成喘息的機會,清軍鐵騎很快打到了武昌。

眼看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被迫繼續南退,向江西和湖南方向兵分兩路撤退。然而當李自成率軍走到了九宮山附近時,卻離奇失蹤了。大順軍這支起義力量就此退出舞臺。

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有人傳說,是地主武裝偷襲殺害了李自成,也有人說是當地的農民武裝誤以為是官軍,打錯了人,誤傷了李自成。更有傳言說李自成是出家了,就此退出江湖。

總結看來,反抗明朝的鬥爭,是一路挫折,但後期發展壯大,以得勝結束。

而抗清鬥爭,則是高開低走,後期一路走低,以敗亡告終 。

為什麼打明朝就能“反覆橫跳”以至於後期得勝,而打清朝卻毫無懸念,以失敗告終?

其實觀點不外乎以下幾個,

腐化墮落?

大家常識認為:李自成進京之後,迅速腐化墮落,人人有了銀子,就不再積極進取,因此得不到民眾支援,導致軍心士氣迅速瓦解,沒有了戰鬥力。

但是這個觀點支撐力不足。

短短一個月到40天的時間,就能令一直百萬大軍垮掉士氣,這個論證顯然蒼白。

李自成進京後,劉宗敏等將領確實存在腐化行為。但是整體的隊伍仍具備相當的戰鬥力,冰山不可能這麼快融化。

李自成在京城,收拾的都是明朝的文官集團和土豪劣紳,對貧苦百姓的利益並不侵犯。

李自成反抗明朝,失敗多次還能獲勝,為何抗擊清軍時卻一敗到底?

後世提起張獻忠李自成,多有詬病之詞,儘管後來的滿清史書各種抹黑,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句話不是編出來的,可見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李自成進京之後,固然策略上存在問題,對明朝舊部太過苛刻,沒有合理拉攏士紳階層,孤立了自身,導致吳三桂的明軍餘部與後金合流,共同對付農民軍。使得農民軍對明朝餘部和關外女真人,未能實現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高效率處理方式。

再加上低估吳三桂的實力,以及未曾預見對方狗急跳牆,可能會與關外後金勾結,過於輕敵有關。

軍事實力不如對方:

這條很重要,農民軍打不過關外後金兵。事實上,李自成起義軍戰鬥力的確不如兇悍的八旗騎兵。

清軍入關時,其八旗軍戰鬥力是巔峰時期,明朝的關寧鐵騎戰鬥力強悍,仍然不是八旗軍敵手,多年的交手,也是勝少敗多。

而李自成在陝西一帶轉戰多年,連明朝精銳都經常打不過,常常被洪承疇和盧象升追著到處跑。三方一對比,可見李自成比起後金軍,戰鬥力更是偏弱了。

再加上洪承疇和吳三桂,率領精銳的前明軍,投靠了後金,後金入關後,戰鬥力更強了,有這群叛變大明的名將們帶路,簡直是如虎添翼。

而起義軍之前的游擊戰術,在機動能力驚人的八旗騎兵面前,也不靈了,經常被纏住不放,緊緊追擊,甩不開有效的活動空間,無法“放風箏”。結果,就只能在被追擊中一退再退,玩不出閃轉騰挪了。

更重要的一條,起義軍賴以存在的民情環境已然不同:

“官逼民反”,大明朝崩潰的局面,與東漢末年很相似,土地兼併和沉重的賦稅,以及明末各地的旱災和蝗災,令老百姓無法生存。

這成了李自成起義軍能持續存在的關鍵原因,老百姓沒了活路,只有加入李自成的流民大軍,闖王大軍到處流動,如同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但凡有一條活路,有一口飯吃,老百姓就不會鬧著殺頭的風險去謀反。

後金(滿清)入關之後,雖然有剃髮易服等強制百姓的措施,導致江南地區反抗激烈,但是明朝的苛捐雜稅,後金可是宣佈全部取消,老百姓的壓力驟然減小。

崇禎愚蠢,多爾袞可不傻。

老百姓有了活路,就沒必要去參加李自成的大軍了。

結果,當初反明時候,無論到哪裡都有百姓加入的局面,如今不復存在了。李自成每敗一仗,兵力損耗了,地盤也小了。

民情變了,過去的滾雪球,現在只會越來越小了。

策略環境也變了:

反明時,打了敗仗,李自成可以詐降,然後再反,反覆橫跳,因為各路起義軍都在,李投降或者躲起來,明軍忙著對付別人,可能無暇顧及他。

而且後金也忙著對付大明,對起義軍也以拉攏為主。大明的猛將大多消耗在明和後金的戰爭中,無形中幫助李自成消除了勁敵。

但抗清時,大順軍成了四面受敵的刺蝟,盟友張獻忠?不存在,張獻忠不但不與李自成合作,還在與他交戰,爭奪漢中之地。

南明,因為崇禎上吊的原因,自然把李自成當作仇敵,寧可採取聯虜平寇的策略。

滿清,入關後更是把李自成當成主要打擊目標。

李自成自己也看不清形勢,連續失敗之際,未能調整戰略,還居然想去征討南明,搶南明地盤來補充自己。

李自成似乎沒弄明白,誰是敵人,誰是可以聯合的盟友,

張獻忠也沒搞明白,明明是可以聯合的盟友,卻非要打來打去。

至於南明就更加擺爛了,完全破罐破摔。

社會環境已經變了,滿清入關後,李自成得不到大量失去土地百姓的支援,再加上對敵策略不得當,使得自己更加孤立。

假如當初李自成在陝西,靜觀其變,好好改造自己手下隊伍,把流民大軍完全改造成軍紀嚴明的精銳之師,等大明與後金消耗差不多的時候,再攻入京師,戰局就十拿九穩。

這樣既能穩固地盤,又強化了農民軍戰鬥力,即便後金能夠入關,李自成也不會敗得那麼快。如果策略再正確,對付南明、滿清以及張獻忠,周旋起來都不會太困難。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