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交易方興未艾,構建“國產”方法學恐非易事

一個新設立的碳交易中心正在讓“藍碳”成為中國碳市場的新焦點。

歷時將近4年時間,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簡稱海碳中心)於今年2月獲批設立,目前籌建團隊正在開展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運營。

官方宣傳裡,海碳中心將以藍碳作為主打產品,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碳市場,並且著力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

就在海碳中心加緊籌建的同時,5月31日,海南首筆藍碳交易完成簽約。位於海口的一片人工補植紅樹林近5年的3000餘噸碳匯量,以3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海南本土一家以工程建設、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營業務的公司,用以抵消該公司在辦公等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

被蔚藍大海包圍著的海南島,圍繞藍碳正大展拳腳。然而熱鬧和野心背後,“國產”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可能前路迢迢。

什麼是藍碳?

根據藍碳行動計劃(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的《濱海藍碳》報告,藍碳指儲存在濱海的紅樹林、潮汐鹽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質(葉、枝、幹)、地下活生物質(根)和非活體生物質(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的碳。固定藍碳的紅樹林、潮汐鹽沼和海草床也因此被稱為藍碳生態系統。

藍碳之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是因為藍碳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有效率的固碳生態系統之一。例如,紅樹林的固碳速率是成熟熱帶森林的10倍,海草床的固碳速率甚至能達到熱帶雨林的35倍。

而且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藍碳生態系統飽和的土壤水環境讓土壤處在厭氧狀態,使得埋藏在土壤中的有機碳的分解過程變得非常緩慢,因此可以被大範圍且長時間地封存,從而形成巨大的碳儲量。

藍碳交易方興未艾,構建“國產”方法學恐非易事

藍碳生態系統固碳示意圖:(1)濱海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2)枯枝落葉埋藏進被水淹沒的土裡,厭氧的環境讓枯枝落葉的分解速率大大降低,因此大量植物固定的碳被長時間封存在土裡;(3)一小部分植物固定的碳透過植物的呼吸作用回到大氣裡。圖片來源:NOAA

儘管藍碳生態系統對於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人類活動的破壞,它們已經成為地球上最瀕危的生態系統。據估計,67%的紅樹林、35%的潮汐鹽沼和29%的海草床已被破壞,且這些藍碳生態系統仍在以每年34萬-98萬公頃的速度繼續遭到破壞。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改善,一百年後,30%-40%的潮汐鹽沼和海草床、幾乎所有未受妥善保護的紅樹林都會消失。

這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之後,所損失的不僅是地面上能夠固碳的植物,還有那些埋藏在地下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碳。專家們估計,儘管紅樹林的面積只有熱帶森林的0。7%,但是紅樹林退化產生的碳排放可能高達全球毀林造成的碳排放的10%。最近的研究表明,每年三大藍碳生態系統退化的所造成碳排放就相當於英國每年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

藍碳交易如火如荼

隨著碳交易的興起,固定在濱海生態系統中的藍碳也開始走上國際碳交易舞臺。

2021年5月,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全球最大碳信用專案監督機構Verra,宣佈哥倫比亞的莫羅斯基約灣藍碳專案(The Blue Carbon Project Gulf of Morrosquillo)成為在其註冊的第一個藍碳保護專案。該專案透過保護和可持續管理7561公頃的濱海紅樹林、鹽沼和相關的溪流,將在未來 30年裡捕獲大約100萬噸二氧化碳。

這些經過Verra認證的碳(Verified Carbon Units)將可以在公開的碳市場售賣,被個人或者公司購買以作為抵消其碳排放的手段,而售賣獲得的資金則有助於保護專案更好的運作。這正在成為目前國際上主流的藍碳交易模式,並且規模正在快速增長。

例如,位於肯亞南部的Mikoko Pamoja專案種植了114公頃的紅樹林,從2013年開始就得到了從事碳抵消認證的公司Plan Vivo的認證,平均每年售賣2500噸的碳信用,售賣額達到24000美元,其中35%用於覆蓋專案開銷,剩下的65%用於建設當地社群。

國內的藍碳交易也方興未艾。據《經濟日報》報道,2021年7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同年9月12日,紅樹林生態修復專案2000噸海洋碳匯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平臺順利成交。今年1月11日,福建省連江縣依託廈門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完成全國首宗15000噸海水養殖漁業碳匯交易專案。

藍碳方法學開發不易

繼廈門之後,海南也在積極參與藍碳市場的建設,甚至更具野心。3月18日的籌建推進會上透露,海碳中心將透過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並納入國際海洋治理體系。

要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多年從事藍碳科學與政策等領域研究的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鵬認為,海南藍碳方法學的開發和應用均需做到科學、普適、透明和開放。

“我目前對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國際上較為成熟的CDM、VCS(注: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潔發展機制,《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VC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核證碳減排標準,是世界上最廣泛應用的碳減排計量標準,由Verra管理。)體系中已有多個已認證的藍碳相關的方法學。我國開發自己的藍碳的方法學,需要認真分析現有交易體系和方法學的優缺點,在彌補現有方法學的不足上下功夫,降低藍碳交易專案開發技術壁壘,提高方法學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為我國和國際藍碳交易健康發展做出貢獻。各級政府也應正確看待藍碳交易,要把碳交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手段而非目標。”趙鵬告訴中外對話。

根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海南省金融局監管二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的藍碳方法學主要是指在國內外已有的藍碳方法學基礎上,圍繞海南的專案,形成適合海南特定物種及生態系統的方法學各類引數。然而,根據Verra的經驗,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0年9月,經過多年的準備,Verra釋出了第一個適用於任何主要溫室氣體減排專案的藍碳保護方法學。該方法學修訂自VCS REDD+(核證碳標準下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方法學框架,並在在符合條件的專案型別中增加了藍碳保護和修復活動,為潮汐溼地(包括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的保護和修復活動解鎖新的資金來源打開了大門。在最終版本確定之前,從2012年開始,這一方法學先後經歷了5個版本的迭代,累計的評估報告多達12份。

Verra媒體關係高階經理史蒂夫· 茲維克(Steve Zwick)向中外對話介紹了專案方法學的開發過程及Verr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Verra是一家標準制定機構, 我們監督一個過程,任何發現尚未得到資金支援的氣候解決方案的可信實體可以透過該過程創造方法學,並對該方法學進行檢驗。專案的方法學通常由環境組織與更為技術向的公司一起合作完成。任何來找我們的人需同意將他們的方法學經過多輪的專家評審和公眾諮詢,然後獨立的驗證人會進行審計和認證。經過這一過程的方法學將得到承認。”

史蒂夫表示:“紅樹林是複雜的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受到海水鹽度、地表徑流營養物質濃度、海岸高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方法學的開發會花很長時間的原因。十多年前就有關於藍碳的討論,但是直到兩年前方法學才最終確定。”

藍碳保護方法學釋出半年多之後,莫羅斯基約灣藍碳專案成為了首個應用該方法學在Verra註冊的藍碳保護專案。與過往藍碳專案不同的是,由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牽頭的莫羅斯基約灣藍碳專案是全球首個全面計算紅樹林水上和水下部分固碳量的專案。此前紅樹林固碳的計算方法主要參照陸地森林,因此只計算了水上部分,而忽略了佔紅樹林生態系統整體固碳量多達60%的水下部分。為了測量水下儲存的碳,科學家們提取1到3米深的土壤,並在實驗室中分析了其碳含量。

目前國際自願碳市場上已經有了不少可用於藍碳專案的方法學,例如同樣是由VCS釋出的《灘塗溼地和海草修復》和《濱海溼地創新方法學》,清潔發展機制釋出的《退化紅樹林棲息地的造林和恢復》等。

一份IUCN的報告提出,在開發和設計專案時,應確保其有資格獲得現有的碳認證標準。在不存在方法論的情況下,專案支持者也可以修改現有方法或者建立新的方法。但是報告也提醒道,考慮到第三方審計和碳標準的審批流程,這一過程將消耗大量的資源,並且可能需要長達兩到三年的時間。

5月31日,在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第二屆學術會議上,有專家就表示目前對於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估算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不同研究團隊對同一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估算常常差距巨大,這一問題需要得到重視並進行更多研究。

承載著海南藍碳方法學“出海”重任的海碳中心,未來能否推出能夠經受住一輪又一輪專家評審和公眾諮詢的藍碳方法學,並最終得到國際認可,時間會給出答案。

作者:夏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