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3種情況下太過於關心孩子,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坑娃

作為家長,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用自以為感動的關心,去打擾孩子。比如說下面這3個場景,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在上演。

孩子正在努力學吃飯的時候,非要喂

吃飯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孩子學吃飯卻是個狼狽百出的過程。比如,用不好勺子就用手抓,抓不著就大哭;好不容易把肉送到嘴裡,一下沒咬住又掉在了地上;明明想把菜塞到嘴裡,結果卻塞到了鼻孔裡……

面對這樣的情景,心大的家長覺得無所謂,只要孩子能自己吃,怎麼吃都行。有的家長則“忍無可忍”,既忍不了滿桌子滿地的狼藉,也忍不了一頓熱乎乎的飯菜變得冰涼,於是直接開啟“投餵”模式。

時間一長,孩子再也不想自己動手吃飯,有人喂,幹嘛要自己動手。

在這3種情況下太過於關心孩子,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坑娃

其實,孩子9個月開始就會對吃飯的勺子感興趣,到2歲基本就能學會自己吃飯。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大人缺乏耐心,給孩子餵飯,小則導致孩子形成依賴,大則導致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一有困難就六神無主、習慣性找人求助。

孩子學吃飯和學走路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餓過、痛過、哭過、笑過,才能真正掌握吃飯的技巧和樂趣。家長過多插手,就是在打擾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而且到最後,還讓孩子承擔父母犯錯的結果。

孩子正在努力學吃飯的時候,非要喂

2-3歲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玩耍。他們透過全身心投入地玩耍,去探索未知世界,培養自己的專注力。所謂專注力,就是可以專心而持續地進行某項活動、同時不受外界環境干擾的能力。培養專注力的黃金期是0-3歲。

可是,很多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專心玩耍的重要性。當孩子玩得正投入時,家長要麼喊孩子來喝水,要麼給孩子塞點水果或者點心。孩子不搭理,家長還會埋怨孩子不聽話。

在這3種情況下太過於關心孩子,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坑娃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① 給孩子創造一個既能獨立玩耍、又遠離電視、廚房和門口的地方。

② 學會等待,等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主動來找大人。

③ 陪孩子一起玩耍,但只配合、不干預。

④ 和孩子定時間,比如玩多久就出門、就吃飯、就睡覺等等。這樣,孩子既能盡興玩,也不受打擾。

專注力是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如果孩子能專心地玩,以後就專心地學。而專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長從小引導。

孩子正在專心玩耍的時候,非讓喝水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天真無邪的孩子,闖禍和犯錯肯定是家常便飯。

而對於孩子犯錯,家長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的護子心切,馬上給對方賠禮道歉,為孩子代勞;有的不從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反倒責怪別家孩子不小心;有的則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即使犯錯也無所謂。也就是說,無論家長是哪一種反應,孩子都不用承擔後果。

在這3種情況下太過於關心孩子,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坑娃

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犯了錯,家長怎麼處理好呢?第一、讓孩子承認錯誤,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二、讓孩子承擔後果,比如,賠禮道歉,收拾善後,而不是懲罰、甚至打罵孩子。第三、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複犯錯。第四、家長在孩子沒有犯錯時,就引導孩子要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一犯錯,大人就出面代勞,打擾孩子,時間長了,可能會讓孩子產生犯錯有家長善後的錯覺,就會助長孩子不斷犯錯,導致孩子永遠長不大、大人時刻要操心的惡性迴圈。

在這3種情況下太過於關心孩子,看似是為孩子好,實則是坑娃

因此,當孩子在學吃飯、專心玩耍和犯了錯時,家長不要輕易打擾他們,才更有利於孩子的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