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我們都知道,現在“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是用來罵人的,指一個人外表光鮮卻道德敗壞。

如果你跟一個人說他是衣冠禽獸,你倆非打起來不可。但是,回到歷史情境中——回到明朝,你說一個人是衣冠禽獸,他心裡肯定會美滋滋的,感到很體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明史·輿服志》中能找到答案。

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明朝五品文官畫像。

139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官員的官服須繡動物紋樣: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我們看到,文官的官服上繡禽鳥,武官的官服上繡猛獸,以這些標誌來區分文武和品級。這樣的官服,號稱“補服”。

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明朝衍聖公一品仙鶴補服。

由此,當時的人們就從官員的服飾上概括出“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用來指代官員。提到這個詞,就是說某個人有身份有地位,誰聽了都會覺得有面子。

後來,“衣冠禽獸”怎麼就變成貶義詞了呢?其實它的正面意義也就維持了200年左右,到晚明時期就變味了。

大家都清楚,晚明時期官場腐敗、奸佞當道,各級官員以搜刮壓榨百姓為能事,對艱難的民生不管不顧。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這個群體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整體轉向負面,“衣冠禽獸”就有了披著羊皮的狼的含義。

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明朝六品鷺鷥補子。

比如,晚清傳奇話本《金蓮記》第七齣“構釁”中有一句話:“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竊賊)。”此種語境明顯是罵人的意思。

明朝及其以前的時代有個專指行為卑劣的“偽君子”的成語:衣冠梟獍。這個詞與“衣冠禽獸”的組詞結構相近。“梟”是一種兇惡的鳥,曾吞食母親;“獍”是傳說中的猛獸,一出生就吃掉了母親。

因此,“衣冠梟獍”就用來痛斥那些喪盡天良的人。隨著“衣冠禽獸”的貶義化,人們漸漸地不再用“衣冠梟獍”這個詞了。

到了清朝,朝廷文武官員繼承了明朝補服的形制,“衣冠禽獸”也坐實了貶義詞的身份,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晚清穿補服的郵傳部尚書唐紹儀及夫人。

清朝官員補服與明朝相比,禽鳥與猛獸略有不同。

根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文官一品補服前後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明朝的“衣冠禽獸”,是行為惡劣的壞人嗎?

晚清誥命夫人。

同時,在明清兩代,受朝廷誥封的命婦——即官員的母親及妻子也有補服。她們所用的補子與丈夫或兒子的品級一致。只是武官母親、妻子的補子,不用獸紋,而用禽紋,女子嫻靜不尚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