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1882年,張宗昌出生在山東。很顯然,為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能昌盛祖業。不過年少的他就已經飽嘗了貧困、飢餓、冷眼與嘲笑。他接受過很短時間的私塾教育,這為他後來寫詩作文打下了基礎。但是在童年,更多的時間裡,他都在為填飽肚子想辦法。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這種困境反而磨鍊了他的意志,使他成為一個懂得把握時機,體察人心的人。年紀稍大一點,他就整天與一幫土匪在一起,整天閒遊。偶爾打打零工,或者是在街頭晃來晃去。後來他做了鐵路工人,他的性格十分大度,又愛與各種人交朋友。有錢的時候就會買些酒菜喊來大家一起熱鬧,因此不光是工人們喜歡他,就連俄國人也很喜歡他,遇到事兒也總會找他幫助溝通。在那段時間裡,他練就了一口流利的俄語,還學會了很不錯的槍法。1911年,在當時的環境影響下,張宗昌投身參加革命。他本是奉命伐袁,卻在前線突然調轉方向,投降馮國璋,成為直系一部。雖然後來軍職得到了一路提升,可是卻沒打過幾場勝仗。後來兵敗江西,沒有其他辦法的他又轉投奉系。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來到新的部隊,一切只能是從頭開始,張宗昌對此並沒有什麼抱怨。不久之後,張作霖就遇到了麻煩,這就到了張宗昌顯身手的時候了。盧永貴等人要和張作霖作戰,派誰去迎戰呢?想了很長時間,張宗昌被指派了這項任務。本來實力懸殊非常大,戰勝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可是要知道,盧永貴的部下大部分都是出自於東北,他們要麼是聽說,要麼就是原來與張宗昌有交情的,這些老鄉大都知道張宗昌仗義的名聲,於是幾乎沒費什麼功夫,這幫人就被輕易拿下了。而且當時的很多俄國白軍也跑來投靠他,隊伍就越來越壯大。為此張作霖十分高興,從此之後,張宗昌在他的部下,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這之後他逐漸被賞識,也確實為張作霖做了很多事情,立下不少功勞。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可就是這樣的人,卻讓張作霖很不放心,甚至在臨死之前,他都一再交代兒子張學良,千萬不能放他再進入東北,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像歷史上很多殺功臣的皇帝一樣,張作霖也是為兒子鋪路。這樣一個有戰功的人,本來威望就很高,當然難免會受到懷疑。自己活著的時候尚且能對張宗昌有所牽制,可是自己一旦死去了,兒子還年輕,他絕對不是張宗昌的對手。到時候兵權怎麼分,還真是不好說了。這一點,作為父親,張作霖看得再清楚不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個例子就知道了。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我們前面說過,張宗昌是一個匪氣很重的人,說話做事常常顯得很沒有規矩。張宗昌的部隊軍紀非常差,經常有搶奪百姓財物、霸佔人家妻女的事情發生,對此很多人跑去跟張作霖反映情況,可是都被壓了下來,因此很多人對他都有意見。有一次在公共場合,他說了句髒話。當時奉系的郭松齡就在場,郭速來看不慣張的做派。於是郭走上前去,故意找事,指著張宗昌大聲的責問:你這是罵誰呢!在場的人聽到這麼大動靜都嚇了一跳,大家安靜下來,想看兩人怎麼對話,張宗昌當然知道對方這是故意找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激烈的迴應對方,那必然會有一場大風波,到時候自己不見得能佔便宜。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可是如果低頭的話,那豈不是讓在場的人都笑話自己了。短暫的權衡之下,於是這看似魯莽的一介武夫竟然放下了身段,鞠躬賠笑說:大哥,我錯了,我改還不行嗎?哈哈哈!大家試想一下,張宗昌本來是一個講究面子的人,在這種對方故意找茬的情況下卻能保持冷靜,做出這種低姿態來,可見他並非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魯莽,而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張學良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是因為他對自己和對方都有個清醒的認識。後來北伐開始,張宗昌遭遇兵敗,當他想要藉助少帥的實力,好生修整,以後再戰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但是從表面上看,少帥對他是十分恭敬的,一面感恩他的戰績,一面又一點兒不容商量地就拒絕了他。不得已之下,他只好逃到日本去。

此人是張作霖手下一大功臣,張臨終對兒子說:絕不能讓他入駐東北

也多虧了張作霖的遠見,他認識到這個部下的優點,知道憑藉兒子的能力和手腕,絕不是他的對手。如果不是他臨終前的交代,而且兒子又嚴格聽從,真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