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憑藉運氣得到的事物,都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一個人憑藉運氣得到的事物,都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一、

一個人憑藉運氣得到的事物,都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就好像生活中有一句話:“一個人憑運氣賺的錢,也會憑實力虧出去”。

其實道理是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憑僥倖獲得任何事物,因為當一件事物並不存在於他的理性認知之中,或者說並不是以他的智慧和德行烘托所產生的事物,都會因為自身的輕浮,而讓這些事情用另外一種方式失去。

有一句話叫: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不管一個人憑著僥倖獲得哪些東西,都會因為自身的問題使這些事情再次失去。

所以也由此引申出生活最關鍵的智慧,就是人生沒有任何的捷徑,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經過經歷的沉澱,歲月的累積,在量的疊加之下,產生質的突圍。

在德行與智慧的共同襯托下,自然而然地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

人生最正確的方式,不是能夠想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是清醒理智地瞭解自身,以及當下的客觀環境以及條件,瞭解自己需要做的是什麼,先解決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才有資格去祈求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所以當一個人連當下的人生都不能理解的時候,總是憑著慾望,以自己的意識去追求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即便僥倖成功了,這樣的人生也不是你的,最終的結果終將是一切歸零。

《左傳》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吾聞之,以險僥倖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聽說,透過冒險而僥倖成功的人,他的慾望不會滿足,辦事不公平,自然也不得百姓之心。

這就是《楚白公之亂》中,葉公所說的一句話。

在公元前479年的時候,吳國攻打楚國,而白公就組織軍隊抵抗,打了勝仗之後,又藉此機會起事。

在當年七月,在朝堂之上,當眾殺了子西和子期,隨後又劫持楚王。

白公在作亂的時候,而葉公正在蔡邑,而那裡的百姓就說:“您可以趁亂帶兵進入國都,來平定叛亂。”

葉公此時便說了這樣一句話:“透過冒險而僥倖成功的人,他的慾望不會滿足,由此辦事的時候也會有失平衡,自然不得民心。”

葉公這番話的言下之意,就是白公雖然一時得逞,但是這個事件一定得不到善終,而事件後面的發展也正如葉公所言。

之後白公又殺了大夫管修,正因為這件事情,導致他人心皆失,而葉公便因此進入郢都。

白公這一次叛亂本來就是突然襲擊,身邊並沒有多少部隊,所以當葉公帶著部隊加上城內百姓一起對白公進攻的時候,白公沒怎麼抵抗就敗了。

後來逃到山上,見無路可走,便自縊而亡。

一個人憑藉運氣得到的事物,都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二、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上的一個歷史事件,而這個歷史事件則暗含著極具代表性的智慧。

在生活中,很多人所追求的並不是透過正常途徑獲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用德行修身養性,讓自己獲取好的機緣;或者用智慧謀劃事業讓自己穩步晉升,這些都是他們並不認可的事情。

他們所熱衷的,都是人生的一些“捷徑”,甚至是透過違背道義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錯誤並非個例,而是大多數人身上共有的陋習。

這樣的方式即便僥倖成功,但這個成功的結果也不會持久,因為背道而馳得到的東西,也會以難以預料的方式從生命中流逝。

就像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一樣,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不斷折騰,卻總是求而不得;有的人得到一件事物之後,也因自己的主觀原因而不能守住福報。

雖說人生的得失是有諸多原因的,但是在這諸多原因之中,主觀德行則是決定問題的主要核心。

就像《素書》中有一句話,叫:德,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

一個人有所祈求叫作慾望,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要檢查自己的德行,因為人生能夠得到什麼,都是自身德行所支撐的結果。

一個人憑藉運氣得到的事物,都會憑著自己的智慧缺失而失去

因為一個人的德行,是決定他與別人相處好壞的重要因素,只有以德行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順道而行,才能將人生中的正面力量作為根基,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結果,最終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包括經商、處事甚至是從政,都是如此。

所以說,人生最大的謀略和智慧,就是能夠看到自己當下擁有的德行和條件,以此調整一個合理的人生狀態,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目光短淺,只盯著自己想看見的地方,縱使用盡千方百計,也不能使自己的人生如願,只會讓生活越來越糟。

所以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不要去責怪生活本身,而是看看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自己心正了,人生自然也就正了。

作者|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