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一點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一點

所謂大智若愚的“愚”,既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也不是不辨是非,而是“如如不動,了了分明”的大智慧。

吳強|作者

01

越近自然

越有德

“德高望重”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有威望的長者,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身邊真正能配得上“德高”二字的人,大多是孩子,尤其是嬰兒。

老子多次提到過嬰兒的德行,“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如同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最初的樣子。

任何事物在簇新的時候狀態都好,但時間長了,人們就會漫不經心、不好好維護,事物就會破敗不堪。

管理一棟房子、一家工廠,都是這樣。

這符合“熵增”定律,萬物都從有序走向無序。人生亦如此,一旦出生,就走向死亡。

嬰兒剛出生時,渾身通紅,這是“出廠模式”,所有配置都是原裝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全新的、潔淨的,沒有任何損耗。

老子認為,所有事物越貼近自然規律越有德,越偏離自然規律越失德,嬰兒完全是自然規律的產物,剛剛離開母體時,離自然規律最近,所以德行最為充沛。

在歷史記載中,有不少被丟棄在曠野中的嬰兒,野獸不僅不吃他,還叼回去養大,世界上已知的由狼哺育的幼童就有10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是1920年在印度一個叫米德納波爾小城發現的兩位狼孩。

而在更古老的傳說中,羅馬建城者羅穆路斯也是被母狼養大的。

老子曾提出了“精”與“和”這兩個概念,“精之至”與“和之至”是人內在精神的最初且最高狀態,從沒被汙染,也無任何衰減。

如果能守住這種狀態,或在自我修煉中迴歸這種狀態,就會生出厚德,會如嬰兒般神聖、健康。

此外,老子也說了敗壞“精”與“和”的行為。

第一是貪生縱慾,第二是好勝逞強,追求權勢、地位和優渥的生活條件,這最耗人的“精和之氣”,追得越起勁,越損害健康,甚至會帶來厄運。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一點

02

向孩子學習

成年人總覺得自己應該“教育”孩子,但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卻是從孩子身上學習。

孩子可以無理由地開心,容易感到滿足,也容易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

孩子直覺敏銳,有強烈的同理心;

孩子真正關心他人,會表現出誠實的善良和同情;

孩子精力充沛,玩兒的時候似乎永不知疲倦,但累了時說睡就睡,睡覺質量還出奇地好……

這些品質成年人能有幾成?

孩子的品質其實是德行的外化。

領導者如果能夠向孩子學習,尤其是在以下三個方面,將會極大地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和工作成效。

一是專注。

孩子做事時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吃東西的時候就專注地吃,玩的時候就專注地玩,睡覺的時候啥都不想,沒成年人那麼多的牽掛和煩惱。

領導者如果能學習到這種專注,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能獲得沉浸於工作之中的心流體驗。

二是誠實。

孩子從不掩蓋自己的觀點和察覺,也不擔心說錯話,他對人對己一樣誠實,像鏡子一樣把看見的東西投射出來。

對領導者而言,誠實是最重要的品質,誠實才能看見真實,而智慧全在真實之中—欺人者只是在自欺,失去真實、誠實的領導者,最終會飽嘗苦果。

三是謙虛。

孩子總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能不帶成見和評判地接納一切,喜歡向一切比他們強的人請教和學習,絕對沒有心理負擔。

而且,孩子的謙虛很真實,謙虛不是他們的優點,而是本能。

請注意,“向孩子學習”,是希望領導者能成為既具有成年人的學識和經驗,又具有孩子的純良美德的人。

千萬別做只有孩子的學識和經驗以及一身成年人壞毛病的領導者。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一點

03

去除“分別心”

才能一秒見本質

福耀玻璃的創始人曹德旺在一次採訪中,聊起了一位僧人請他喝茶的事。

當僧人說要拿出珍藏的好茶招待他時,他認為僧人的修為不高,理由是茶葉本無好壞,是人的“分別心”把它分出好壞——僧人一開口,便暴露了分別心。

茶葉就是長在樹上的葉子,兩片不同品種的葉子在一起,哪知道互相鄙視?

世上的其他物件皆是如此,都是人們的需求和評判,讓它們有了高低貴賤。在飛禽走獸眼中,鑽石和鵝卵石沒什麼區別。

去除“分別心”是佛家修行的要義。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比較,這個想要,那個不想要,要到的還想要,要不到便煩惱,“貪嗔痴”由此生了出來。

如果能修掉“分別心”,眼中眾生平等,內心了無牽掛,離成佛就不遠了。

也許你會說:“打住!我每天最有價值的工作就是分別輕重緩急,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可不能太‘佛系’!”

這話一點兒沒錯,但要知道,越是在做重大決策時,人們越會患得患失、猶豫不決,這時候,人們就需要有一種把自己置身事外的能力。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局者通常是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得失心重,牽掛太多,哪兒還有心情去看清事物的本質?

微信之父張曉龍說過,產品經理要有“傻瓜心態”。

所謂“傻瓜心態”,就是跳出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放下固執己見的專家角色,放下患得患失的企業家角色,把自己變成一個完全外行的“小白”,或變成一個最普通的消費者,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然後,再切換回專家和企業家的角色,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去解決所看到的本質問題。

張曉龍曾說:“我要經過5~10分鐘的醞釀才能達到傻瓜狀態,馬化騰需要1分鐘,功力最深的是喬布斯,傳說他能在‘專家’和‘傻瓜’之間隨意切換,來去自如……”

“傻瓜心態”也是一種超級穩定的心態,既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也不受內在情緒的干擾。

一位做量化交易的投資人士曾告訴我,他最大的困擾就是在行情劇烈波動時,不能像“傻瓜”一樣執行自己的操作紀律:“我真恨不得自己那時候是個沒有情感、不會思考的機器人,按照定好的規則做就行了!”他明白這個道理,但每次都把持不住。

大智若愚的“愚”,既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也不是不辨是非,而是“如如不動,了了分明”的大智慧。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一點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智慧並非人與生俱來的,它完全能被培養出來並自我發展。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得很明確,真正的智慧不是多聽、多看、多說,而是關掉感官、遮蔽慾望—不聽、不看、不說,完全迴歸內在。

“感覺”和“感受”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對外界刺激的物理反應,需要依靠眼、耳、鼻、舌等遍佈神經元的器官(感官);後者是內在的、超物質的,需要用內心和靈魂去接受。

有時候,感覺越靈敏,感受反而越遲鈍。

如果能切斷感官對外界慾望刺激的依賴,人們就會少很多“分別心”,脾氣就會慢慢平和,既不去評判(Judge)別人,也不活在別人的評判之中。

這樣,心中的紛爭、煩憂也會慢慢消解,對世界的覺察也能鮮活起來。

心置一處,才能體會到“和光同塵”——彷彿與陽光下的塵埃一起飛舞,如陽光般鮮亮,又如塵埃般卑微;彷彿與世界融為一體,分不清彼此,“我即世界,世界即我”,內心與宇宙時空、大道真理的玄妙齊同。

這時,再看萬事萬物,哪還有什麼親疏、高低、貴賤、利害?

一切都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看什麼都是一秒見本質。